《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 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n 称chēn 卒zú 焉yān 耶yé 为wéi 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尝: 并自为其名 为: 指物作诗立就 就: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或以钱币求之 或: 环谒于邑人 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 奇: 稍稍宾客其父 : 宾客: 父利其然也 : 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2)于舅家见之: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 “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 (五岁时) 幼年天资聪明 异、奇 (详) (十二、三岁时) 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略) (又七年) 青年沦为庸人 泯然众人 刘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