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单元(《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一   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沁园春 雪》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 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 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主题阅读】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                   我爱你,塞北的雪 (王德)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教(学)后记】

二   《雨说》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自主学习】

1、注音。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   )哑(  )  

 襁(   )褓(   )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7.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8、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呵,有一只鹰   

(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5、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6、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17、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18、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9、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20、搜集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

【教(学)后记】

三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学习难点】

“星星”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自主学习】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合作探究】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4、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6、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精读精练】

7、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8、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

9、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10、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主题阅读】

1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__  的  __  的帆。

            B   __ 的大海,  __  海风,  __  浪。

            C   _ _ 碧流,   __ 阳光,   __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____    、      ____  、      ____ 。

1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1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拓展提升】

14、默写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学)后记】

四   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自主学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

    

    

  15、“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16、《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拓展提升】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蝈蝈与蛐蛐》原文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教(学)后记】

 

梁兴兴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