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课时预设】 三 课 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1、导入新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 辛弃疾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2、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三、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堪脍( ) 倩( ) 揾( ) 舞榭(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断鸿: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合作探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赏析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营造出苍凉空阔的意境;诗人融情入景,表现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二 赏析下片: 提示: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休说——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湖 应羞见——不屑于买田置产贪图享受 可惜——怕岁月飞逝,年华老去,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3.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三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了解什么是用典,并说出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二、 分析探讨每一个典故的深刻寓意。 1. 词的开篇就提到孙权、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追忆孙权,悼古伤今,当今朝廷再也没有象孙权那样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振兴家邦的人了。追忆刘裕,作者满怀赞美之情,渴望起兵北伐,杀敌报国。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提示:先说出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说明作者寄寓在典故中的情思) 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三 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高考链接】(2009年海南省高考语文试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知识补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 教学反思: 郑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