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练习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总复习 

复习内容: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十首

复习目标:(一)15课:熟记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熟背四首古诗,能准确默写,会赏析重点句子,并体会作者感情。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十首古诗,会默写,理解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会活学活用。

复习重难点:通过赏析名句,体会诗歌意境,加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初步学会品析名句的方法。

复习突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并由十四首古诗拓展开去,积累语言,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复习过程:

教师活动:布置复习内容,根据自愿原则,安排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一)集体活动:背诵大比拼:限时背诵比赛,评出记忆之星。

温故而知新:由课文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二)小组活动:准备抢答题(两组)      

品读名句(以15课为主)(两组)

(三)达标测评  

课堂实录:

(一)背一背:导入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诗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这节课,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诗歌,走进本册课本的十四首古诗,去感受,享受诗意课堂。现在进入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一环节“背诵大比拼”,比一比,看谁在五分钟之内背得快,记得多。前后两排同学两两互查,单数排背,双数排同学计数,背一首计一分,评出“背诵之星”。

(二)考一考:会背不代表真正掌握,记忆只是基础,会活学活用才说明真正理解。课堂进入第二环节,考一考,看谁的反应快。请两个小组出抢答题。为使抢答有序进行,请出题的考官看清第一个举手的同学,点名回答,记分员为抢到机会并正确答题的同学加0.1分,到本节课结束小组累积分最高的加一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3分。抢答开始。

(三)品一品:通过前两个环节。我看出同学们喜欢诗,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这是成为一个文学大师的重要因素。会背会用,还要懂作者,理解诗人感情,现在进入第三环节,品一品,看谁理解的透彻,看谁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品读的过程中,穿插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出品读的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切合点,炼字,修辞,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各举一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想一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超联想环节,由十四首古诗展开联想,可以想到相同内容的诗句,也可以改古诗,唱古诗,讲故事,看谁的思维广阔 。每回答一人次,为个人加0.1分,获得同学们自发掌声的三倍加分。小组累积分最高的为小组加0.5分。

(五)测一测: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要把同学们的翅膀收回课堂了。的确,我国的古诗浩如烟海,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今天的学习只是把大家领到了花园的门口,园里还有无限的风光等着同学们去欣赏。熟读诗文受益终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诗歌,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品位,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这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

发放测试题,学生自测,小组互评。

附:测试题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诗句是:“          ,        ”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                 。

4.《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            ,          。

5.正入万山圈子里,            。   

6.            ,天光云影共徘徊。

7.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      。

8、《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                。 

9、《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1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         。

11、“剪烛西窗”已成为朋友久别相聚的代用语。《夜雨寄北》中与之相关的诗句是:          ,         。

12、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乐府诗,其中有两句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能写出来吗?        ,          。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     代诗人       。诗中揭示新旧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14、任选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精妙之处。

15、我从《         》诗中,联想到了“         ”诗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总复习教学反思

复习设想:

诗歌学习应该是学生快乐的天地,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自信的大门,领略美丽的风景。因此,我不想象以前那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步步为营 ,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诗歌复习。主要分为背诵,抢答,品读,拓展,测评五块,由浅入深,由背到用,让学生的心里紧张起来,大容量,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

 1、把竞争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课堂紧张有序,学生学有所获。

课前布置,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好准备工作。比赛内容分两项,一是诗词背诵,二是名句背诵。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上课时背诵环节的检测,学生背得熟练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2、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品读,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从而体现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而且,通过学生品诗,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反思不足:

 1、总结方法与运用方法

 小组品读诗歌环节,大部分小组准备不够充分,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但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不仅品读了诗句的内涵,而且总结了品读的角度,讲解的效果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课前能够过问一下小组长的组织情况,或者多进行督促指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经过学生的归纳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凡是诗句赏析都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其实,要做好诗歌赏析,光靠方法是没有用的,还要告诉学生答题的思路,一、读懂题目的要求,二、弄懂诗歌意思,理解诗人情感,三、能够扣题回答,并能够紧扣相关的诗歌内容回答。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当然,在答题的时候也不能空对空,光说不练,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诗句中去,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从修辞上看是拟人手法,炼字角度可以抓住“生”和“入”的准确运用,并要结合描绘的景物去体会作者表现的感情。如果能把这个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并告诉学生赏析时修辞炼字内容情感四方面密不可分,这样,学生答题时就不会流于形式,只会说不会写了,只会学不会考了。

  

 2、读“细”与涉“广”

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

 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2、读“细”与涉“广”

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

 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尤兴广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