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2、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分析法

3、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了解刘和珍。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噩耗(è) 羽翼(yì) 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ěi)       

2、释词: 

⑴寥落:稀少。 

⑵深味:深深地体会。 

⑶广有羽翼:到处有帮凶。

⑷长歌当哭: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⑸微薄:依稀、淡薄。

⑹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五、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⑴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记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⑵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缘由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⑶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⑷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师: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一是人们不会忘记烈士;二是显示中国女子勇毅精神不死。这便是文章的六、七节。

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六、合作探究 

  1、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七、课堂小结——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⒈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理清脉络。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八、布置作业 

  ⒈背诵第2节。 

  ⒉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写作素材积累 

1、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课内经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创新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3、相关经典:

⑴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⒈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⑴某老师走上讲台;⑵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⒉背诵第4节。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4节

二、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3、“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四、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内容包括: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六、课外拓展

⒈试分析刘和珍形象在今天的意义。 

⒉请愿能增加政府的压力,扩大影响,鲁迅为什么要否定学生的请愿,谈谈你的看法。 

⒊杨荫榆女士是一位爱国者,后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而本文中她的形象很不光彩,网上有人据此要为女士平反,否定这篇文章,甚至否定鲁迅先生,你怎样看这件事。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八、布置作业

  ⒈继续诵读全文。 

  ⒉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后记

    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

  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

  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甜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