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与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体会诗中一系列意象所蕴涵的情感,欣赏本课自然幽雅的语言以及开阔优美的意境。 3.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诗人的生平正确把握诗歌内容 2.掌握本文诗歌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体味各种诗歌意象所营造的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深挚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对比法、问答法、意境教学法等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1.导入:同学们好!大家都知道,离别总是诗歌中不朽的主题,李叔同先生就有一篇很好的诗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离别之情,如怨如诉,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又渗透着真味。1928年11月6日,诗人徐志摩也怀着相似又不相似的心情创作了他的不朽诗篇《再别康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融入了作者浓厚感情的诗。 2.首先老师为大家朗诵这首诗,请大家认真感受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告别康桥的? 学生回答:依依不舍、眷恋等 3.离别的歌总是千回百转,转来转去终究是个依依不舍,不忍离去。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依依不舍呢? 学生回答: 康桥的景色很美 诗人对康桥有浓厚的感情等 4.美丽的景色总是能够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整首诗,看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康桥?想想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怎样的康桥? ①意象: 学生答:云彩、金柳、夕阳、波光(柔波)、青荇、水草(青草)、潭、虹、星辉、笙箫、梦、夏虫等等 ②康桥: 学生答:美丽、朦胧、温柔、安静等等 5.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了那么多的意象,勾勒了那么美丽的一幅画面,那这一切有没有表达出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怀呢?这一切是否仅仅表达了这一种感情呢?而诗人又是怎样运用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进一步地研读这首诗。 首先,我们请…同学为大家朗诵诗歌的第一节。 提问:…的朗读十分舒缓,这一基调与康桥温柔、静谧的画面十分融合,也就是说,这首诗从一开始就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柔情的世界,对不对?那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用语言来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的。 → 在这一节中诗人反复运用了一个什么词啊? (学生答:轻轻的)而且诗人在开篇就用了这个词,那么我们看看,诗歌的第一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样的呀?(学生答:我轻轻的走了),将“轻轻的”提前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 → 诗人为什么反复强调“轻轻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请…同学在来读一下这一节,体会一下这里面的妙处。 答: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等。 → 一般的离别诗歌诗人告别的对象都是人对不对?那这首诗中诗人轻 轻地招手,作别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你再把这一节带着感情朗读一遍,并说说你的体会 答:诗人做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那西天的云彩渲染了浓重的色彩,映衬了诗人的情感也是很浓厚深沉的 6.诗歌的第一节为全诗定下了舒缓、柔情的基调,那么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是怎样抒写他的深情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诗歌的第2~6节。 在这一部分诗人不仅描写了康桥美丽的景色,还写出了诗人看见这些美景时的感触。现在同学们自由讨论,看看诗人都看见了哪些景色,又有怎样的感触? 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请同学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感情) ① 第二节:诗人看到:金色的夕阳,为绿色的杨柳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倒影在康河的水面上,一阵风拂过,粼粼的波光摇曳着树影。 诗人感到:波光里的艳影在心头荡漾,这时诗人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荡起了涟漪,开始不平静了。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也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 诗人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 新娘: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及呵护;金柳:绵长的眷恋之情 ② 第三节:诗人看到: 绿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温润而又妩媚,那柔柔的枝叶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诗人感到:诗人已然意乱情迷,甘愿做康河中一株柔弱的水草,时刻依偎在康河的怀抱之中。 → 这种主观与客观完美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③ 第四节:诗人看到:在那榆阴下的清潭里,沉淀着彩虹一般美丽的梦,然而这梦又是被揉碎了的, 诗人感到:那一切都只是一个梦,然而这梦又是如此不完整,继而让诗人想要去寻梦。此时诗人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 ④ 第五节:诗人看到:在青草更青处,那一船的星辉如此斑斓、如此绚烂夺目。 诗人感到:想要在星辉斑斓里唱歌,唱出内心深挚的情感。 7.既然有梦就应当去追寻,到诗歌的第5节,诗人的幻想已经达到的了一个高潮。他不禁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去寻梦,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诗人追寻的梦究竟是什么呢?是现在的,往昔的,还是未来的?要想了解诗人追寻的究竟是怎样的梦,就要对诗人自身有一定的了解。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的生活。18岁时应父母之命娶了张幼仪为妻,但是夫妻生活并不美满。随后徐志摩便开始了在各国的留学生活,1921年春天,他走进康桥。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他爱情萌发的地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同时,徐志摩在康桥认识了林徽因,并且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正是因为这样,1922年5月,他与妻子张幼仪离婚。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曾经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面对大家的反对,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回国以后,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并于1926年10月与陆小曼接结婚。也正是因为这场婚姻,徐志摩失去了来自父亲的大量经济供给,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徐志摩不得不在各处任教,并且不断创作来赚取足够的资金供应妻子。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在这场婚姻中应该是十分辛苦的。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赶往北平参加林徽因的一个讲座,不幸飞机失事,遇难身亡。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只有在康桥的那段时间,他才是真正轻松愉悦的。他在《我眼中的康桥》当中说到:“我敢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在康河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这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 了解了徐志摩的一生之后,我们再来仔细品味这一部分,那么你们认为诗人在这里所追寻的梦究竟是什么呢? ① 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 ② 对已经逝去的美好爱情的叹惋 等等 此时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激昂的,诗人说是告别康桥,告别西天的云彩,事实上他真正告别的他在这里一直追寻的梦。 8.应着那满腔的激情,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要放声歌唱,然而他在第6节中却突然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样写会不会很矛盾呢?诗人为什么不大声歌唱,唱出自己郁结在心中的情感呢?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答: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也体味理想幻灭之后的感伤之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看似最最矛盾的表现,却正是诗人情感达到高潮的表现。 9.此时,诗人的情感终于归于平静。当一切复归于寂然,诗人也选择了悄悄地离开。我们请…同学为大家朗诵最后一节,同学们仔细体味,这一部分在诗歌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在结构上与第一节首尾呼应,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10.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们认为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呢?胡适尝言:“他(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你们认为是这样吗?(自由讨论) 11.结语:学们还记得老师在课前给大家朗诵的李叔同先生的那首《送别》诗吗?它和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运用了很多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课后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两首诗,然后综合其他诗歌,看看这些意象在表达情感的作用上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可循,从而进一步掌握离别类诗歌的情感表达。 周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