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高一必修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24中 李晶莹 2011.11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诵读现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诗歌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撒播到他们的心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本课作为“阅读写作”模块第2单元“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节,是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看似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初读后体会到的感情基调。 从这首诗洋溢的积极、乐观的情调来看,诗人应该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那么为何他在不久之后,会选择了卧轨自杀这一极端的做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难道是他写完这首诗以后突然遭受到什么灭顶的打击,使他突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显然不是的。其实,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一种隐含的忧伤。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处于生命危急关头时的心灵图景。   

(二) 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通过“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以及本单元第5,6课和第7课中前两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已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特点:

在本课学案中,我设计了问卷,在课前当作具体的预习作业请学生完成,并收回,教师做整理,以上课反馈。

附问卷问题:

(1).阅读全诗,请用短语或一句话表达你初读这首诗歌的整体感受。

(2).关于这首诗歌你有什么疑问么?请写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想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

(3).你是否听说过海子?你了解他的什么情况么?向我们简单描述一下?能推荐一首海子的其他作品吗?并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诗歌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

2、分析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

过程与方法

1、透过诗歌文本,揣摩作品感情; 

2、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与隐含的忧伤,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世俗”的冲突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难点——分析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质疑、自主探究、分析,理解海子的内心挣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诗歌

(三)、初读诗歌,交流感受(整理学生课前问卷第1题内容)预设应有如下基本反应。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幸福”“幸福感”这应该是初读后体会到的感情基调。 

(四)、提出问题:诗人所说的幸福是什么? 

 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诗人发现这些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蕴涵着幸福。

 “困苦之中的诗人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幸福以及美好的祝愿献给每一个人,足见他的真诚和善良。这也是一首“感觉的诗”,诗人率真地未假雕饰、不加遮拦地直接展示内心微妙的感觉。这种感觉也直接“传染”给了读者,我们也似乎住在了海子的那所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表达出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获得幸福。(张浩楠)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 “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温暖的名字”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 

主要围绕“什么是幸福”这个核心问题展开, 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启发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从学生问卷中整理出学生发现的诗歌内部的矛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意味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海子,并不拥有这种幸福。他所希冀的幸福,只能寄托在明天,寄托在一种美好的想象中。

“从明天起”表示时间上的断裂,和过去、现在形成间隔,

——“幸福”在这里仍然是一个等同于世俗快乐的、在“尘世”中被追寻的东西(过程)。“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的诗人不会停留、满足于此。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精炼地表述了一种体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往往是在一瞬间,如同闪电一般的短暂;而就在“幸福”的那个瞬间,那种感受是如同闪电般的直击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

意味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海子,并不拥有这种幸福。  “陌生人”、“你”……无论是谁,都不是作者自己。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痛苦中,海子最终选择了一条也许是最彻底的路,完成了对世俗的彻底抛弃。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诗歌要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只愿”,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独守清高。这就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一方面对世俗生活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尘世;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因为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痛苦中,海子最终选择了一条也许是最彻底的路,完成了和这个世界的和解。

从这首诗洋溢的积极、乐观的情调来看,诗人应该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那么为何他在不久之后,会选择了卧轨自杀这一极端的做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难道是他写完这首诗以后突然遭受到什么灭顶的打击,使他突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显然不是的。其实,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一种隐含的忧伤。

 表层情绪与深层情绪的“撕裂”。从表层词句看,海子诗歌情绪欢快、明朗,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实际上,该诗的深层情绪却是一种浓到骨子里的悲凄。

 总之,《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传达了海子的隐逸情怀和心灵的“撕裂”。实际上,它既是海子诗歌创作历程的总结,又是海子留给世人的诗歌遗嘱。它在海子诗歌创作中的所占位置和重要性,相当于《麦田上的群鸦》在凡高绘画创作中的所占位置和重要性。

(六)、引入作者简介

(七)、拓展:理想 与 世俗

引用歌德、司马迁的经历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只有积极行动才能在理想与世俗间搭起桥梁

海子的偶像歌德。1775年怀着“开明君主”的幻想和改革社会的理想,到宫廷服务,但他的改革屡遭失败。1786年,他离开魏玛宫廷,开始了对古代艺术的研究。《浮士德》第一部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歌德一生的思想和作品都充满着矛盾:积极关心现实,又不断探索崇高理想。

司马迁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

(八)、归纳总结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抉择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回避。

不逃避,也不轻率地放弃,而要沟通、耐心,积极地行动。

(九)、作业:学生自由创作。 搜集一首海子的诗歌,并简单谈谈感受。

要求:学习海子本首诗歌“矛盾”式的写作手法,用诗歌抒发内心感受。 (关于生活、学习、友情、亲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设计反思

李晶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