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整理(15篇) 作文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2012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整理(15篇)

1、省委书记将怎样“承包”一条河?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水危机与公共政策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赵华林副司长说: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后 ,江苏省实行“河长制”——从省委书记到县委书记每个人承包一条河的污染治理,如果这条河治理不好就得有“说法”。

  据报道,目前我国水污染严重,除长江、珠江好一些,其他江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湖蓝藻、滇池、巢湖等问题曾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国人高度关注。党和政府将环境保护纳入更重要的议事日程,地方 政府把水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当然都十分必要。尽管如此,江苏的“河长制”还是颇值得推敲。值得推敲的也许主要不是一种说法、一种姿态或某些具体措施,而是隐含在其背后的思 路。在思路的背后,则蕴含着一种“体制性无奈”。

  什么是“ 承包”?企业界大量采取“承包”的方式。某个人一旦承包了某个企业或项目,首先意味着责、权、利的统一,实践证明承包是一种考核、分配、奖惩的有效载体;其次意味着承包人将把主要精力乃至全部身心投入自己所承包的企业或项目;再次意味着某个人一般是所承包企业或项目的行家里手,无论是市场经营还是专业技术,外行一般不敢在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领衔承包。从省委书记到县委书记每人承包一条河,谁都明白此承包与彼承包有着明显区别。但既然谓之“承包”,承包的基本运行规律总还是要遵循的。

  就像前两天广为议论的节能减排中“一票否决”那样,省委书记承包的河流如果未能达标 也要有“说法”,说白了是不是也关系到“乌纱帽”?将主要精力投向事关自己乌纱帽的责任事项完全符合情理和一般的行为逻辑,问题是,书记们一旦当起了“河长”,他将如何协调书记之职与“河长”之责的关系?书记们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其职内工作林林总总,哪一样都不能怠慢。书记们能拿出多少精力对承包河流的治污进行精心规划,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治污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水是流动的,大凡江河都是跨越省界的。虽然行政区域是划“块”的,按说只要块块内的领导重视,与环保有关的各部门切实承担起责任,保护河流不受污染的一条完整的责任链以及跨区域的环保协作机制还是可以形成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个责任链上有环节出现问题,这事就有些难办了:书记责任心再强,也难以通过个人的力量控制外省地界上的企业向同一条江河大肆排污。

  整个社会是一个庞大的运作系统,政府工作同样也是一个运行着的系统。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不妨权且把政府运作系统看成“国家机器”这样一个概念。按照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机器由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等构成,因此将政府运作视为机器并不牵强。任何机器均具有动力以及特定的功能,机器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政府运作这架机器不仅因部件多、零件多、传动原理复杂因而庞大,而且承担着重大而复合的功能。省委书记也好,县委书记也罢,只不过是这架机器中的一个部件或零件。无论是江河治理还是节能减排,都只能是这架机器需承担的功能之一。而该功能的实现 ,则需要相当多的部件、零件乃至螺丝钉各自承担其或多或少的功能责任。政府运作这架机器在环保问题上的功能不佳乃至失灵,不是某个部件、零件的失灵而是整个机器系统的失灵,如今让省委、县委书记这个“部件”独立承担起整个机器系统的部分功能,不仅难以 奏效,而且不尽合理。

  无论是环保问题还是事关民生的各项重大问题,其实都是国家机器运行中部分功能 不佳乃至失灵的具体表现。不把所有与该功能相关的部件、零件、螺丝钉的状态进行检查并修理或替换,要想让该功能恢复正常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得 到了改善,往往也是一种假象或暂时现象。

  对“政绩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思路、做法和措施的背后,其实还是一种有悖于现代社会运作规律的“人治”倾向。许多事,法律无奈或无效、职能部门作为不到位或干脆不作为,最后只能仰仗最高行政长官的批示或“拍案而起”才能得 到解决。

  “河长制”将对水污染的治理有用、有效,这点 不必怀疑,然而,无论是“河长制”,还是非得领导批示或亲自过问才能解决的事情,最值反思之处是它往往掩盖政府运作这架机器某些功能的整体性不佳或缺失,从而掩盖许多部件、零件的破损和失效。旧的问题表明上解决了,新的问题再 次寄希 望于靠“人力”而不是仰仗完备制度的措施,由此往返重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书记、省长为何欢迎网民"灌水""拍砖"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奥一网等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 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拜年。信中表示,面对近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许多网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公开信对此充分肯定 ,“成为了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汪洋、黄华华在信中还写道: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我们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我们也欢迎大家“拍砖”。

  汪洋、黄华华的网上拜年,并愿同网民一起灌水、欢迎网民拍砖,广大网民击节赞叹,奔走相告,感到“特别亲切,非常振奋!”有网民说:“能跟书记省长一起‘灌水拍砖’,这是岁末最大感动!”还有网民感慨:“这是思想解放的新模式。思想解放的排头兵,这一步迈出了!大胆地迈出了!”“这是思想解放从形式上大胆的尝试!”……

  网民何以洋溢着如此澎湃的感动和激赏之情?因为尊重是相互的,感动是可以传递的,更因为网民和书记省长完成了一次交流,达成了共识,书记省长对网络的尊重和肯定赢得了 网民对书记省长的尊重和肯定。

  正如《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所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广 大群众的重要平台、听取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遗憾的是,面对网络时代的突飞猛进,还有一些官员对网络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表达了不屑和怨恨。据1月30日《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校长找县 长签字被抓事件告一段落后,记者回访时,采访被推三阻四。而当地接待记者的宣传部长说:“网上一些人是在胡说八道”,“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 说就怎么说。”网络大潮,势不可挡,回到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的。身为地方宣传部长,竟然对网络畏之如虎,起码说明两点:不能正确理解舆论监督,不能正确对待新事物的发展。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相反,网络时代的迅猛而至,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变化。有人指出。 互联网和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台一样,已经成为今天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共空间的拓展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作用,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可以进一步说,互联网和网民一道已经成为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的显著力量,更遑论互联网是社会心理缓冲阀、调节器。[来源:学科网]

  值得提及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积极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去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以网友提问作为开场白。

  谁都不能忽视网络的推动作用,谁也不能否认网络的进步意义,作为官员,尤其要善待网络、善待网民。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对待互联网,仍采取简单的堵、盖、封的传统方法,这是不符合互联网政治的要求的。诚然,逆流而动,妄想封杀网络、企图钳制网民是愚蠢之举。事实上, 在当下,封杀 网络、网民也不可能实现。正如有官员称:“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想要把资讯全部封锁起来是不可能的。以前 没有互联网,现在你不报道,网上马上就出来了。”因此,当前,官员应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重视网络舆 情,及时掌握民意、聆听民声,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舆情。让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搭建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的通道。

  重视网络、感谢网 民,这背后有着宏大的时代背景。《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有一句话耐人寻味:许多网 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不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奉献智慧与汗水,还通过互联网为广东又好又快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成为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参照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出炉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我们看到,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力军,他们更乐于对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些年轻网民中,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40%,较高的学历决定了他们参与网络话题的热情较高,发言的质量也较高。显然,这是无可比拟的财富,善于利用、察纳雅言,尊重民意,正视网民的积极建言,必然能推动社会发展。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今年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对此,地方政府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正视网络时代、该以何种情怀对待网民?这种欢迎网民“灌水”“拍砖” 的做法或 许提供了值得学习的标杆。

3、厅级干部配车,细节能决定原则吗?

  日前,陕西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共同发出通知,对省级党政机关违规配备和使用车辆进行清理。其中对领导干部车辆配备的原则为,厅级以上现职主要领导干部,相对固定工作用车;现职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厅级非领导干部一律不固定车辆,由单位统一派车办公,保证工作用车;厅及 厅以下离退休干部一律不配备车辆,已配备的由所在部门、单位收回; 厅级领导干部一般配备价格27万元以内的轿车。

  不可否认, 相对于“车轮腐败”尚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社会大环境,陕西此举的积极意义不仅值得肯定,而且相对于其它地区的 类似办法规定更细一些――配 备专车界定了厅级,而且明确了“现职主要领导干部”的厅级,这样就把所有“相当于”厅级的“括号待遇”排除在外。人群界定清楚了,一些事情在处理上就 会少一些麻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真正要达到遏制“车轮腐败”的目的,仅靠报道中披露的规定,恐怕还是不够。换言之,没有更进一步的细则,《通知》的初衷未必一定能够实现。

  笔者在一家国企的办公室工作多年,目睹过一 些配车、用车上的问题与腐败。有关专车配备的规定,由于级别限定、车辆档次等比较刚性,执行起来相对容易。而弹性大、把握有难度的,还是集中在“统一派车”和下属单位“自主配车”这两大部分。

  “统一派车”之难,在于一些用车的领导一方面办公事时 顺便办私事,公私很难真正分得清;二是司机碍于领导之威,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而且也有“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考虑。这样,领导与司机别管谁用公车办私事,不出事万事皆休,出了事互相作证打掩护,管理者想查也无从下手。正因为派车中“公中有私”的现象很难厘清与管理,所以成了公车 腐败的一个很大黑洞。

  “自主配车”管理之难,在于一些有权的部门或单位,可以利用权力,以或公或私的“面子”向有求于自已的人“借”车。而这样的“借”,时间可长可短,理由五花八门,情况 千差万别,但 是最终都要从“卖权”中支付成本,且查处起来难以下手。虽然在表面 上,其上级机关并没有给他们配车,但他们不仅不愁车用,而且用车的腐败成本却可能更高。

  对公车使用现状进行清理,对公车管理进行改革,当然十分必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车的清理、改革,还有很多难点不易攻破 。本着责任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各级机关应该以“想管”、“真管”的 胆识与魄力,再借助一些现代化手段,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4、外逃13年,贪官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宋士合是个贪官,曾潜逃境外长达13年,今年7月被从美国遣返回国,检察机关指控其犯贪污罪、受贿罪,日前在黑龙江 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法院受审。

  在法 庭上,宋士合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他以自己 的出逃经历和感受写了一封忏悔书,介绍了自己逃亡异国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在忏悔书中还写到,当地华人得知他是一名涉嫌贪污的大陆官员时对他十分反感和冷漠。这些难以名状的精神痛苦使他感叹,美国不是天堂。他告诫诸多想潜逃的职务犯罪分子不要选择潜逃,并奉劝那些已经逃亡的贪官们早日迷途知返。

  据报道,今年65岁的宋士合原任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为黑龙江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4年6月13日,因涉嫌贪污犯罪,宋士合被黑龙江省检察院立案侦查。在检察机 关对其立案侦查当天,宋士合潜逃,途经长春、珠海、澳门、香港,最后辗转逃到加拿大。在加拿大生活4年后,1998年,宋士合又逃到美国。此后,宋士合在美国与一美 籍华裔女子结婚。2007年5月14日,宋士合被美国有关方面抓获,7月22日被从美国遣返回国。经侦查,宋士合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与他人共同贪污14万元人民币,单独收受贿赂两笔共计2.5万元人民币。

  “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偏自寻”。外国对于潜逃的贪官,不是天堂,只是地狱。看看宋士合潜逃外国的曲折经历和寄人篱下的日子,那真是惶惶不可终日,生不如死,这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听到他在法庭上的忏悔并告诫贪官不要选择潜逃,还奉劝那些潜逃的贪官早日迷途知返,这是他痛定思痛,有悔悟之心,但愿他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像宋士合这样潜逃外国的贪官还有一些,从案值上看,宋士合不过是只“小虾米”,比较而言,有些潜逃的则是“大鲨鱼”。但无论“小虾米”还是“大鲨鱼”,在外国的境遇不会好,不但华人 华侨对他们 “十分反感和冷漠”,外国人对他们也很讨厌,谁也不欢迎自己家里飞进来外头的“苍蝇” 、“蚊子”,早晚会将其处理之,比如美国,已经遣返并还将继续遣返此等人物,让他们回到该回到的地方。

  俗话说得好:“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贪官既然犯了案,是无处可逃的,即便逃出去,终究也得落入法网,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中国政府,是神圣国法,是13亿人民。而且要 看到,他们在外国日子也不好过。像宋士合,13年来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苟且多年,即使手里有点赃款,即使暂 时逍遥法外,但吃过几顿安稳饭?睡过几夜安 稳觉 ?有安全感吗?有幸福感吗?“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贪官时时刻刻都胆颤心惊。这是精神的折磨,是心灵的煎熬。所以,有的贪官宁肯回国坐牢,再也不愿在外国过那种度日如年的日子了。

  可是,有些贪官自作聪明,心存侥幸,以 为跑到外国就到了天堂,就有了自由,中国政府就逮不住、判不成了,“好死不如赖活着”,过一天是一天吧!贪官们应该明白“赖活着”是什么 滋味,他们还应该感谢宋士合讲述了潜逃多年“难以名状的精神痛苦”之后慨叹:“美国不是天堂”,这是逃犯的真实感受。话说回来,即便美国是天堂,也是绝非中国贪官的天堂。 犯罪是要受惩罚的,逃是逃不脱的,赖是赖不住的,潜逃外国只能是罪上加罪。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才是潜逃贪官的明智选择。 

5、我国改革“民告官”案件管辖制的进步

  这是一条令人关注的新闻:最高人民法院16日公布两个行政诉讼司法解释,其中规定,县级以上政 府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一审案件属于中级人民法院 管辖。从2月1日起,“县法院审本县政府”的状况可以通过中级法院审理,或其他基层法院审理来  有效避免。

  这一重要的司法解释意义深远,其内涵和要义可能需要法律专家通过详细的解读来告诉社会。但有一点却非常明确、好懂,那就是,涉及县级政府的行政诉讼案 件,像过去那样用自己的下属来监督自己,或者用自己的左手裁判右手的情景是很难再现了。

  社会的进步总是同法律的进步和理念的进步结伴而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愈是深 入人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愈是被社会所接纳,人们 就会不断地发现,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那些不符合现代理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不贴近社会实际的某些条条框框需要甄别和修正。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两个行政诉讼司法解释,正是顺应了时代 潮流,一步步把司法公平带给这个急需公平和公正的社会。

  由司法公平,我们还可以联 想到执法公平和其他公平。例如公安机关的干警是听命于法律、忠实于职责,还是任由某些官员驱使?一个县级行政区的主要官员或者更高级别的官员,能否出于一己私利,而动用警力,制造那些违反宪法精神的“短信诽谤案”,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案”?社会上不断出现的一些荒唐而霸道的事例一次次告诉人们,一些地方官员滥用权力,正是由于司法权和执法权被滥用。权力的不受监督或监督乏力,正在严重影响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在不断吞啜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正在阻碍法制社会前进的脚步。这绝非危言耸听。有的地方官员以为,知识分 子的批评或者新闻媒体“不客气”的报道,是给他们那个地方抹黑,是影响他们那里的 大好形势。为什么就不想一想,老百姓为什么要编顺口溜讽刺他们,新闻媒体为什么要披露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是因 为某些官员官风不正,官德不好,本来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公仆,结 果成了老百姓头上的“老爷”,损害了 群众的利益。这种人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不是明摆着给党和政府 抹黑吗?

  政府的官员应为民众服务,在公权力的使用上,仅仅要求官员自律往往是靠不住的,还是寄希望于自律与他律的密切结合,靠符合实际的制度。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朝制度的科学化前进了一大步,那么在其他方面,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进步。 

6、信息公开是防灾的一大法宝

  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发布了国家林业局的一份信息 摘要――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主要树种和野生动物救灾减灾技术要点。这份材料详细介绍了经济林、竹林的保护,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珍贵野生动物救护等救灾知识和措施,对 恢复灾区生产和生态十分管用。前几天,北京的媒体连续发布公路、铁路出行信息,告诉公众哪里可能堵塞,哪里出行不便等,也给公众带来了许多方便。现代社会,信息的充分公开,政府服务的细节化,是防止灾害和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方法 。

  人类社会尽管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大自然的力量依旧难以完全抗拒。 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东西南北差距万千,东 边涝,西边旱;温暖的南方居然下起大雪,而寒冷的北方不见雪花。要求东方的这块大陆年年风调雨顺简直不可能。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政府有 关部门、舆论信息部门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让防灾减灾的 责任科学地分散到 每一 个人身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事实上,有的部门对信息公开还是应该做些认真的检讨,查一查是否 纳入必须做的工作范围内。例如在平时,铁路、公路以及其他运输部门的咨询电话很难打通,旅客很难从这些地方得到及时的信息;城市马路上的提示性滚动广告还是太少,紧急情况下,人们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气象、交通等 部门前瞻性的信息发布罕见,往往到了灾害的危害期,才采取措施;有关专家学者的预见性意见少见,有的专家更多的是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却忽视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命题等等。当然,这些情况近年来已有明显改变,但是, 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 变,因为每一场灾害,人们都会发现信息公开方面的巨大需求和必须弥补的明显漏洞。

  在信息公开方面,我们自己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经验可以总结发扬,教训应该吸取避免。同时,有关部门的官员还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老百姓,保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例如灾害发生后,不少曾到国外考察研究的学者写了很多文章,详细叙述了在国外遇到灾害的亲历和体会,有的做法确实给人启示。我们的传统做法是,赞扬、表彰抗灾英雄,赞扬各级干部身先士卒,这当然可以鼓舞士气、弘扬精神,十分有必要。同时,也可以参照现代社会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到防灾救灾中,经历一次灾害,吸取一次教训,改进一次措施,完善一次机制,更新一次观念。谁也不敢说人一定可以战胜老天,但可以说有一个亲民爱民的政府,有一套体现责任和科学的制度,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就一定会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7、也说山西57名干部因环保“不作为”被处分

  据新京报1月2日报道:2007年,煤炭大省山西对地方环保“不作为”频频亮剑,57名地方干部因环保“不作为”被处分。例如孝义市焦化行业违法建设、违法违规生产,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环保局局长被予以记大过处分,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副市长被予以记过处分。分列全省县域经 济前两名的河津市和孝义市,因环境污染严重被否决了评优资格。

  企业负责人、环保官员乃至负有领导责任的行政长官因环保不力被追究责任,按 说也算不上什么新闻;而分列山西全省县域 经济前两名的河津市和孝义市被取消评优资格,倒是显出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意。所“新”何处?新就新在这已不再是对个别责任人的处分,而是对环保不力的一种“整体性否定”。被取消评优资格,意味着这个县所有官员的利益都要受到或大或小的损失,该县在上级政府眼中的整体形象也 会因此受到损害。它或许能成为一种导向,能启动一种类似于“羊群效应”的机制:使所有官员都更加重视环保工作。

  关于环保的正面报道过去并不少。例如在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广东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却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9%和1.1%;媒体记者在苏南调查时发现一个新动向,各级干部谈环保超过了谈招 商,“环保优先”的理念初现雏形。依笔者看来,无论是污染物排放量降低,还是思想上的“环保优先”,其 实离根本上解决我国环保问题还很遥远。

  中国这么大,在环保上 要做到中央一声号令各省市整齐划一行动实在不易,而空气、河水毕竟是流 动的,环境污染无法划分省界、市界,即使某个省市真正实现了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而且是可持续的下降,也不能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何况一个省市、地区,环保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非常复杂。环保涉及的却是切身利益,如果利益导致的力量朝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向,要么二力抵消而就那么“拧”着,要么重视环保的力量虽然胜出,但也已在“拧”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在一定的发展阶 段中 ,GDP崇拜和环保可以说就是典型的二力抵消,仅仅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环保优先GDP,根本无法解决实践上、操作上的问题,甚至最终只能流于空谈和自欺。

  笔者之所以看好山西省的做法,主要看重的是其对环保不力的“整体性否定”。就环保而言,“整体性”无疑是一个基本思路甚至是重要出路:其一,既然一个省能对位列全省县域 经济之首的县进行评 优资格的否定,那么,中央也可以对一个省、市进行同样的否定。仅仅否定评 优资格或许还远远不够,而否定“乌纱帽”或许会更有效。其二,应当对不利于环保的体制性障碍中的所有因素进行否定,例如下决心改变以 GDP论英雄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三,既然赋予地方环保部门整治高污染的地方企业或地方 项目的责任,那么中央对中央直属企业或全国性项目造成的环境破坏,当然也不应手软。 

8、有感于胡锦涛提出的政法工作评判标准

  12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 强调,做好政法工作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人民权益,是党的 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目的。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  ,最终要 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司法公正,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当前,在政法工作方面,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还不少 ,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行难、刑讯逼供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是执法办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影响法律尊 严的问题,更是人民群众痛恨的问题。 

  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权益息息相 关,执法部门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案件进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时,执法部门的一起错案,在一年中所占的比例也许只有百分之一,或许更少一些,但在当事人眼里却是百分之百的错,当事人对执法工作的满意率会大打折扣,甚至降为零。

  胡锦涛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政法工作的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因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与资本主义司法制度是有根本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人民性。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模式来评判我国的法律制度。因为,西方的法治模式是强调法律至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强调的是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执法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具体到执法中,就是要让当事人“胜败皆服”,真正达到“案 结事了”的目的。 执法者不是适用法律的机器,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法律至上,而忽视了党性和人民性。全国模范法官宋鱼水说得好,“作为一名法官,我虽不能让所有的当事人满意,但要让赢者赢得明明白白,输者输得清清楚楚,让大多数人甘心情愿地服从法院判决。不仅要给当事人一份公正的判决,更要让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公正”。

  其实,从2004年开始,我国就通过开门接访、公开听证、责任倒查、督查回访,妥善处理了一大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法院系统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 ,如改革立案方式、 采取便民诉讼,开展巡回审判等,这些都是立足于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体现了执法为民的根本。

  但需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还期盼保 护其政治权利;不仅要求公正执法,而且还期盼公开透明;不仅要求准确执法,而且还期盼高效执法,等等。只有尽力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的要求和期盼,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才能使政法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满意。 

9、有感于胡总书记一线考察电煤供应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高度关注当前电 煤供应的严峻形势。1月31日,总书记在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陪同下,先后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和河北省秦皇岛市,深入大同煤矿集团大唐塔山煤矿有限公司、大秦铁路湖东站和秦皇岛港煤码头,实地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情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奋战在煤炭生产和电煤 运输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总书记此行让广大群众感到格外温暖。连日的暴风雪,导致各地交通运输受阻,燃煤电厂储煤告急,再加上电力传输设施受损严重 ,湖南长沙启动电力应急预案I级响应,广州供电局连续11天悬挂红色错峰预警,贵州全省拉响电力“红色警报”……

  为了保障生活必须用电,许多地方商场宾馆禁开空调,娱乐场所 拉闸歇业,工业企业被迫停产。此种景象既令人感到无奈,又并不陌生。事实上,夏天的酷热干旱,冬天的严寒暴雪,大自然的“说一不二”让人类有些无奈和无助。而社会生产与生活越是进步 ,数字化与机械化越是普及,人们对各类能源的依赖也愈发明显。季节性能源紧缺已然显露出“城市生态”脆弱的一面。

  令 人遗憾的是,在气候温和、供给平稳时,某些人往往会遗忘资源紧缺之苦。从办公室长明灯屡教不改,到各地城市照明工程大干快上,再到夏日空调室温提升一度响应寥寥,企事业单位的节能降耗似乎还停留在“个别示范”阶段。“节约不光荣、浪费不可耻 ”,一些人的摆谱思维进一步传染扩散。能源紧张,价格上涨,更多只是换来某些人的口头抱怨,真正厉行节约的并不多见。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然而,相比某些地方对GDP的膜拜,高耗能企业的赤裸逐利,忧患警句在一些人眼中依然“遥远”。尽管某些地方领导将“可持续 发展 ”挂在嘴边,可一旦涉及“关停并转”耗能大户,往往又会“举棋不定”;对于“污染型”投资诱惑,更可能“高抬贵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用电形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四川自贡一面对居民家庭限时供电;另一方面,“第十四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却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闪亮登场”,主办方 甚至宣称要让以“奥运圣火点亮百年灯城”为主题的灯会开上150天!节能环保让位于政绩形象,“让电于民”变为纸上谈兵,显然不仅仅是“观念陈旧”的问题!

  罕见的暴风雪看似偶然,可在季节性“电 荒”与人为“空耗”之中,又何尝不蕴含某种必然?节能降耗,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不是“赶时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工业企业必须努力实现产业与技术升级,社会需要引入更多太阳能、风能、氢电等 再生替代能源,各地政府应当为此提供大力扶持与政策倾斜。也同样需要以服务型政府为出发点,进一步改革官员考核评价体系,以群众反响为依据,以绿色GDP为考量,形象与政绩工程才会失去“市场”。

  总之,能源问题不仅影响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面对天灾,各级 政府当进一步增强能源的战略储备,建设更为完善的备用供给通路。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在节能降耗的过程中,每一个公民更有义务、有责任尽一份力。因为,人无远虑,难免近忧。

10、有感于李毅中“我最好能销声匿迹”

  “李局长出镜率很高,首先不是一件好事。”中央纪委副书记干以胜说,“他一出现,就有重大事故发生。”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点头表示同意,“ 我最好能销声匿迹。”在中央纪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两位官员的幽默并没有使会议的主题轻松起 来——事发至今已两年多的黑龙江七台河矿难,11名责任人应该受到刑事处罚,但至今没有得到处理。

  此前,接受中青报记者“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的提问时,李毅中称,现在他最关心的是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数降下来,“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事故最好能不死人、少死人。”有鉴于此,如果重大事故消弭,安全事故不死人,被称为“本届政府中最忙的部长”的李毅中,也就无需东奔西走,无需席不暇暖,无需铁面怒斥,自然而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让李毅中“销声匿迹”,相信这不仅仅是其本人的愿望,也是善良国人的良好期待。问题是,就目前而言,李毅中“销声匿迹”仍是调侃之谈,因为,面对矿难等重大安全事故频仍的局面,李毅中能“销声匿迹”吗?那些利欲熏心的矿主,那些无良官员的所作所为,能让李毅中 “销声匿迹”吗?

  近日,中共中央纪委实施《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举措释放积极信号,对重特大事故背后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问题的关注,表明了中央反腐的纵深发展,对安全事故的集中发力。正如中央纪委副书记干以胜指出,《解释》是中央纪委第一次就某一特定领域的违纪行为如何适用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出具体规定,是党内惩戒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此前,《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业已颁布,再往前溯,刑法修正案和相关司法解释也已面世,从《刑法》层面上,《刑法修正案六》对刑法134条到139条,事故责任罪,原来最多判7年,现在规定最少判5年。意味着可以判到15年,因为有期徒刑最高限是15年。在今年10月,由监察部牵头,国家安监总局、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参与,首次建立了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部际协调机制,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已经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了足够的努力。此前,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李毅中表示,有国务 院层面的法规,有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司法机关的严惩,还有中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方面的措施,对于防止纠正和查处安全生产领域的违规违纪行为,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力度越来越大。李毅中并称 ,安全生产领 域织起严密法网,安全监管已“利剑在握”。

  遗憾的是,法规不可谓不缜密,利剑不可谓不高悬,但矿难仍然频发。比如,山西洪洞县发生“12.5”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煤业有限公司底气十足地称“六证”齐全,李毅中事后怒不可 遏:“什么六证齐全,是五毒俱全!” 再比如,2005年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发生特大煤尘爆炸事故,造成171人死亡,这一事故震惊中外,但国务院通过事故调查报告迄今已近一年半,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还没追究到位。据称,原因是所谓的“公安、检察等部门的协调出现了问题,不太主动”。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制度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就永远形同虚文;如果一些官员对待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安全事故就必然发生;如果官员对待安全事故不反思,不警醒,不哀痛,不处理,安全事故就必然被复制。对此,干以胜的两句话值得回味——“安全事故并不是因为没有规定才发生,现在的规定并不少。”“责任人得不到追究,那就很难体现纪律的严肃性,很难达到制定这些规定的目的。”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安全事故背后都有人的因素,“每一次矿难 几乎都发现了权钱交易”。制度再无疏漏,如果一些官员视同 儿戏,制度就只能被羞辱,无辜的生命就只有凋零。只有安全事 故责任人倾家荡产,只有渎 职官员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只有制度保持应有的尊严,安全事故才有可能下降。12月18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省委常委会,鉴于在洪洞县“12?5”特大煤矿事故中,临汾市人民政府在安全监管方面负有责任,临汾市市长李天太被提名免去职务。市长被免职,释放的信号值得关注。同时,对那些负有直接责任的官员不仅有摘掉乌纱帽,也要刑法伺候。面对矿难频发的当下,只治官还不够,须知,探源矿难,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2008年已被定位为“隐患治理 年”,但李毅中认为,在不少领域、不少行业、 不少企业,隐患还是相当严重的,甚至是隐患四伏,险象丛生。基于此,李毅中能“销声匿迹 ”吗?估计没有人能乐观。但无论如何,只要利剑高悬,并真正发挥威力,是值得期待的。 

11、咋看副局长开博回应“中国看病最不贵”

  今年广州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副局长曾 其毅“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的言论,一经传播在网上引起一片质疑。2月23日凌晨,曾其毅在新浪网开设博客,对此事作出积极回应:“媒体关于我发言的报道基本是属实的,但是受篇幅限制省略了发言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另外为了吸引读者,用了惊人的标题,误导了重要观点并引起广泛争论。从新闻学的角度,‘语不惊人少关注’,我理解。而且,引发不同的观点碰撞也是好事。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我写下了下面一些话。不求‘以正视听’,只想讲几句实事求是的心里话。”

  截至2月25日中午12时,该博客上的网友评论已达2800多条,理解的、支持的、建议的、质问的都有。

  笔 者至今依然坚持认为,曾副局长在政协会上的那段言论引起如此大的舆论波澜在所难免。其一:鉴于他此时说话的身份是官员。很多时候,在我们对官员说的话哪些系“指示”、哪些系研讨;哪些系官方说法、哪些是个人观点 不大容易分得清。所以,副局长说出“在中国看病最不难、最 不贵”的言论会很容易伤害公众的感情。其 二,受空间、篇幅的限制,媒体对于官方会议上的个人发言做不到有闻必录。因此,从一定角度上看,官员发言应能经得起媒体的“断章取义”。由此联想到近期出现的提倡官员说真话、容忍官员说错话的舆 论。看来,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并不是负面意义上的逢场作戏,更不是虚伪,而是体现一种修养、一种科学求是的态度,是对听者的一种尊重,是效果与动机的统一 。

  不过,博客是另一种“语境”,另一个表达的平台,首先在于开博者是一种自然人以及纯个人的身份。假如曾副局长开博真的是被舆论逼出来的,倒是由“坏事”演绎出的一件具有 “未来意义”的好事。笔者所说的“未来意义”,主要是针对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尽管眼下交流途径、资讯已相当发达,但官员与百姓之间仍存有较大的隔膜,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则是首先提升官民的“和谐度”。

  说实话,如今相当一部分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并不怎么高大和美好。这固然与权力腐败、官僚主义以及其它官场恶习较为严重有关,但与官民隔膜以及由隔膜而导致的误解、偏见也不无关系。假如把“官”与“民”各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那么两大群体之间要想消除隔膜,要想形成充分的了解、理解和信任,沟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会的沟通,突出特点是双向和平等。就目前而言,官若想了解民,只要诚心、只要肯下功夫,按说 并不缺少渠道和手段;而民若想真实、全面、深度地了解官,则不那么容易。

  记得若干年前,“对话”曾兴起过一阵子,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是一些“官”们端着架子与民对话。一些官员在正式会议上的说话一经报道被群起“攻”之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却少有被 批评者主动站出来进一步与公众沟通与磋商。何以如此?要么是某些官员官场禁忌颇多,对向公众敞开心扉多有心理障碍,甚至担心因此诱发更复杂的负面影响;要么在下意识里依然不屑与公众进行真诚沟通交流。至于公众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或央视《新闻联播》所获得的政务信息,与对官员个人了解尤其是深度了解完全是两码事。[来源:学.科.网]

  博客首先是一种理念,具体说就是在交流和表达过程中一种对等的身份、交流的心态和互动的方式。官在与民的主动交流沟通中,更需要的恰恰正是这种博客理念。倒不是每一位官员都需要开博客,笔者并不赞成官员将博客作为一种“现场办公”的工具。因为在通讯手段、资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能秉持或借鉴博客理念的个人表达方式和与民交流方式其实很多,绝不限于“写 博”这一种。[来源:Z_xx_k.Com]

  相信曾副局长博客的开通,无论对于他个人、关心他的人还是关注医疗的大众,都会大有好 处。作者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博 客详述自己那番说法的逻辑背景,并在充分阅读网友反馈的过程中完善或修正自己的“高论”,甚至借以实现与“网众”心与心的贴近、情与情的融通。曾副局长开通博客与 网友真 诚沟通,对于这场纷纷扬扬的舆论争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结局,笔者更希望这也同时是一个官民沟通良好局面的开始。

12、政府网站的人气怎样才能直线上升

  就在专家提出中国的电子政务须向电子公务转型的时候,一份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亦提醒中国 的电子政务发展还亟待改进。报告显示,中国57.5%的公众从未访问过政府网站。调查对象涉及北京、杭州、广州 、南昌、哈尔滨和成都六大城市。

  对调查结果应辩证来看,不妨进行一番思考。笔者本人虽然访问过政府网站,但为数不多的几次,也基本属于匆匆过客。原因很简单,政府网站公布的信息,有不少都在公开媒体上刊发过。而自己真正想在政府网站上得到的个性化服 务,却由于信息的死板僵硬,没有在线互动答疑,更不能在网上具体办出什么事,所以也就兴味索然了。

  在笔者看来,一部分人认为 “不需要访问政府网站”有着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在自己的生活中确实还不需要与政府打交道,但也有一部分人则是对政府网站到底能做什么或不清楚,或没有很明确的期待;而“没听说过政府网站”,表面 来看是政府缺少对网站的宣传,其实根子还在于政府远没有像商家力推自己网站那样的动力。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政 府网站人气欠佳,关键在于目前对群众的吸引力还不太大,给百姓带来的便捷和实惠还太少,这也正是有关专家提出电子政务须向电子公务转型的根本原因。

  当前很多政府网站,电子政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照搬法规文件、信息长时间不更新、没有互动功能、网页死板、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花架子”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 政务效率、政务流程远没有达到规范和优化,远远滞后于百姓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又缘于一些官员把政府 网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不能不赶的时髦,以至在具体工作尚且不够规范的同时还要顾及“网络建设”,难免有应付差事的行为,效果又怎么可能会好?

  要让公众从政府 网站得到更多的方便与实惠,关键在于实体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与效率的提 升,工作流程的规范与优化。网下过得硬,才能确保网上的含金量。对此,有的官员可能会找出种种理由为“条件不具备”而开脱。但是,网下过硬,往往也需要一些外部压力来推动。真正有责任感的官员,不仅不会 把电子公务当作负担,反而会将此作为服务能量提档加速的载体来看待,为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流程的提高与优化提供了契机。比如,设立了“在线答疑”,就应有问必答,而且要答出质量;设立了“网上办公”,不论涉及多少部门,就应该要让百姓足不出户能够办成,而且没有后患。当然,这需要政府拿出魄力和勇气,更需要周密的组织与配合。

   政府网站建设,是对政务效率、政务流程的挑 战。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致力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和在线办理”三大功能才能 真正运转起来,这样,政府网站的人气才能直线上升。 

13、政协委员批评铁道部后不必“倍感压力”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平常心看铁路春运问题之争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在正式场合直言批评铁道部后,觉得“倍感压力”,不愿再接受记者采访。原因在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严厉批驳了这位政协委员的批评,甚至反问,在抗灾救灾关头,你在干什么? 

  “你在干什么?”——言外 之意是,别人抗灾救灾,你却说“风凉话”!假如历史倒退几十年,这样的质问 是能够毁 掉一个人的。可惜,那个年代早已过去了。改革开放、政治文明、民 主法制,正在一步步维护和 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作为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政 协委员,更有资格发表政见,哪怕有的话说得不甚准确! 

  人民 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委员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除了各类会议、视察、提 案、专题调研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反映社情民意。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批评政府的一个部门,就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种表 现。   

   由于所处工作单位不同,有的意见不甚准 确,有的语言可能过激,都是正常现象。批评 别人,也允许别人解释,这是法制社会的常态。政协委员批评对了,就会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好效果。批评错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收回自己的意见就是了。现在允许官员说错话,难 道不能允许政协委员说错话吗?再说,有的批评,尽管例子举得或许不对,但事实还是存在的。比如今年的大雪灾,政府有关部门的预防机制、应急机制、日常处理机制等,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政协委员敢于议论政府部门,说白了是对行政权力的主动监督,是代表老百姓监督自己的政府,这不是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吗?所以,这位政协副主席完全不必“倍感压力”,国家宪法是他的强大后台,政协章程是他的强大后台,人民群众也是他的强大后台。相信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仔细想一想时代、责任和使命,也不会用威权去堵政协委员的嘴。 

  有关政府部门回应批评、质疑,为公众解疑、释惑,是其本职工作,但对批评者,不必问“你当时在干什么?”因为批评者 当时在干什么与行使批评和监督的 权利毫不相干。还是让我们都来珍惜难得的批评局面、复苏的质疑精神、萌芽的公民权利、渐进的公共讨论吧。

14、中国两会 世界焦点

  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正成为外国记者的“新闻盛宴” :40多个国家的800多名记者报名采访两会,比去年增加了20%。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 等纷纷刊文点评。 

  中国的两会,何以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话题?

  聚焦两会,打开中国 问号。作为中国发展的“指南针”和中国走势的“风向标”,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 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 ,中国将怎样推进改 革开放,将怎样续写“春天的故事”?2008年奥运会近在咫尺,古老而现代的东方古国能否给世界新的惊喜?面对笼罩世界的经济衰退的阴影,中国能否顶住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压力,风景这边独好?一个个问号有待解答,一个个谜底有望揭开。

  聚焦两会,捕捉中国机遇。在几年前,很多西方人热衷于讨论“中国威胁”,现在,有眼光的西方人更喜欢谈中国商机、中国机遇。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充满诱惑的掘金机会,吸引着跨国公司的眼球。伴随着中国崛起和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任何有志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都无法忽略中国市场、中国机遇。

  聚焦 两会, 分享中国经验。如今,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成为世界民主制度的新模式;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缓冲器,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成为各国经济学家孜孜求解的课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成果人民 共享的理念,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佩……难怪塞内加尔总统感慨:“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

  当然让外国记者感兴趣的也有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收入差距、冰雪灾害等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 题。因为从代表委员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的交流中,能够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地倾听中国的声音。[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对于中国这个“每年都有新变化”的国家,对于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阔步前进的中华民 族,谁都不想错过这“春天的故事”。

  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拉开序幕。《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评价过去5年的历程,如何规划今后中国的发展;行政 体制改革如何破题,民主政治进程如 何推进,百姓民生期待如何回应……今后几天,中国将对这些世人关注的问题细细讲述。

  人们在期待,世界在倾听…… 

15、重用老实人,为何引起强烈共鸣?

  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论坛 :老实人值得重用 》的评论,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由此不禁想到,今年1月,人民日报曾刊登署名仲祖文的评论《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此文一出即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为 什么社会各界对于“不让老实人吃亏”、“重用踏实干事的老实人”有如此热烈的反应?

  强烈共鸣的背后,是广大民众对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进入20 08年以来,各地的干部人事调整工作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话题,牵动着人们的神经。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已陆续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省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踏实肯干的老实干部是否在选举中脱颖而出,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官员能否真抓实干、全心全意 地为人民谋福祉,令人关注、让人期待。

  强烈共鸣的背后,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合格党员的基本标准。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 ”。2007年4月,胡锦涛特别强调,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在2008年的换届选举工作中,中组部明确提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些经典表述,让那些兢兢业业的老 实干部颇感 宽慰。

  可是,由于老实人身上的“弱点”,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总有一些群众满意、埋头苦干的老实干部名落孙山。比如,有些干部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可是,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很难在短时间内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有些干部扎根基层、只会低头拉车, 不会溜须拍马,不会请客送礼,常常被上级“遗忘”或“忽略”;有些干部注重为民办 实事,不像投 机取巧的面子工程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的干部 会干事不会来事,讲原则不懂圆滑,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老实人有如此多的“弱点”,难怪有人感叹:老实人不吃亏,谁吃亏? !老实人老吃亏警示我们,干部考核任用体制尚须进一步完善。比如,在干部选拔中,积极扩大群众参与,搞好民意调查和民主推荐,给“眼睛向下”的“民牌”干部更多的机会;比如,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向在条件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政绩的干部倾斜,向那些不图虚名、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同志倾斜,形成老实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选人、用人是最大的导向。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勤勤恳恳的老实人多一些,官风、政风就会更加清明;心系群众的贴心干部多 一些,群众的心气就会更足,干劲就会更大。我们期待着老实人当官,成为政坛新气象,新导向。

 

白露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