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 重点 难点 1、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我"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导学 方法 导学 过程 设计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 ) biān( )骨 崔巍( ) bèng( )发 滞留( ) zhì( )息 pú fú( ) 养精xù( )锐 缭绕( ) lǚ( )践 耸立( ) 斩钉截( )铁 缭绕(liáo rǎo) 回环旋转。“缭”与“潦”有别。 颤抖(chàn dǒu) 哆嗦,发抖。“颤”是多音字。 滞留(zhì) 停留不动。 窒(zhì)息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匍匐(pú fú) 爬行。 轮廓(lún kuò)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养精蓄锐(xù ruì)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斩(zhǎn )钉截(jié) 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背景材料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3、文章脉络 在艰难的登顶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年轻的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来描写。写作思路是:出发登山——过“第二台阶”——继续前进——刘连满同志留守——三位队员向顶峰冲击,胜利登顶。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主要靠以下几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3、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要概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件?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依次写出这里的岩壁极其陡滑危险,队员们用“人梯”翻越的方法,在黑夜中攀登的艰险,以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尽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详写有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阅读第15自然段。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刘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他在死神扑来之际,对生命是多么的珍惜。但为了同志,为了党和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留下短信,把救命的氧气无私地奉献给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同志们。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小结 2分钟 板 书 作 业 三、课堂分层巩固训练(10分钟) (一)基础知识演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缭绕(rào) 巅峰(diān) 履践(lǚ) B、匍匐(pú) 窒息(zhì) 轮廓(guò) C、崔巍(wēi) 砭骨(fá) 滞留(zhì) D、支撑(zhǎng) 蓄锐(xù) 巉岩(chá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窒息(阻塞不通) 砭骨(疲劳) B、崔巍(山高大雄伟) 滞留(凝集不流通) C、履践(踩踏) 巉岩(山势险峻) D、朦胧(月光不明) 匍匐(爬)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个人登山的故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B、登顶过程中,登山英雄们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克服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是反衬的手法。 4、把词语补充完整 ( )精( )锐 ( )心( )力 ( )昏( )花 腰( )背( ) 勇( )直( ) 体力( )( ) 5、填空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 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 。 ○2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 而 。 ○3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双手( )进岩缝,脚尖( )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 ),便扑通一下( )( )到原来的地方。○4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 ),呼吸也变得( )。 6、以下的句子属于描写表达方式的是( )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雀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C.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7、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二)、语段阅读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选文是以什么为记叙顺序来写作的?请划出关键性的表达顺序转换的句子。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选文中对珠穆朗玛峰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划出选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的句子。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意志? 6.如果你是刘连满,预知到几十年后的结局,你还会毅然决然献出自己的氧气,甘作人梯吗? 参考答案 (一)、1--5.略 6.A 7.D 8.略 (二)、1、事件发展的顺序“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2、(1)提示事情发展的过程;(2)暗写运动员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1)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2)写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人们对珠峰的热爱,激励人征服它的愿望。 4、黑夜、寒冷、缺氧 5、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6、略 教学 后记 毛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