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在刘和珍尸体前下跪?(记念刘和珍君,良知与正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墓碑前的下跪震撼世界,而84年前,中华民国执政府首脑段祺瑞的下跪,却远没有像“华沙之跪”那样,清晰地保留在历史记忆中。

躯体的下跪,未必等同于人格的高尚。或许只是一位吃斋敬佛的武人的内心忏悔。但是随即的执政府的垮台,则说明了广场政治的强大威力——而广场政治则已经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的范畴了。

导语: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大沽口”事件爆发后,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李大钊等人领导下,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请愿,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多人。这起惨案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怒。1999年版《辞海》的“三·一八”惨案的辞条则不再提“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

作为“三·一八”的重要关联人物,因鲁迅的一篇《记念刘和珍君》而长期背负骂名,一代风云人物,我的合肥老乡段祺瑞被抽筋扒皮,被晾晒风干为一个历史符号。显示空气湿润度提升的是带有官方色彩的《辞海》的解释。

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大沽口”事件爆发后,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李大钊等人领导下,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请愿,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多人。这起惨案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怒。1999年版《辞海》的“三·一八”惨案的辞条则不再提“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

在官邸前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者中有一名女学生叫刘和珍,鲁迅为此写下沉痛的悼文,中国学生都是学过的。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用同仇敌忾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刚刚动过手术,正在住院)、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分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鲁迅先生更是激愤不已,为此而中断正常创作,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名垂青史的悼文《纪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诸多媒体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如《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特别是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地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道“三•一八”惨案真相,在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103篇。惨案发生后,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关麟征,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1926年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举行万人公祭大会。时任北大代校长的蒋梦麟在会上沉痛地说:“我任校长,使人家子弟,社会国家之人才,同学之朋友,如此牺牲,而又无法避免与挽救,此心诚不知如何悲痛。”他说到这里,竟潸然泪下,引得“全场学生相向而泣,门外皆闻哭声”。

强大的民意压力也启动了半死的国会和司法,曾被讥为“花瓶”的国会也破天荒地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发表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当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最后,执政府的国务院总辞职,执政段祺瑞颁布“抚恤令”。

尽管如此,也没有最终保住民心尽失的军阀政权。在屠杀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段祺瑞政府就在遍布全国上下的抗议声中于1926年4月倒台。而国民党北伐之所以迅速成功,除了军事上获得苏联的大量支持之外,国民党相对于军阀政权在政治道义上的优势,也是其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段祺瑞军阀政权的合法性资源,已经因“三·一八”惨案而丧失殆尽。

尽管北洋政府是军阀政权,段祺瑞本人也是著名军阀,其执政时期的专制和乱象颇受诟病,然而,执政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却能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身食素,以示忏悔。

段祺瑞是北洋时期皖系的头目。北洋时期应该算近代史最黑暗的时期:军阀割据,相互征战残杀,压榨盘剥百姓,独裁,腐败,阻碍全国统一。段祺瑞更是“三一八”惨案的制造者,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一文早就把他鞭挞得体无完肤。

这是教科书里给人们的印象。

可是,近年我的好朋友张乃惠(段祺瑞的外孙女)多次跟我谈起她外公的情况,却还有另一个段祺瑞。家人心中的段祺瑞很值得深思……

乃惠说:我外公段祺瑞的私生活在当时是有名的清廉朴素,就是不贪污肥己,不卖官鬻爵,不抽大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当时人称他为“六不沾总理”。

当然,我外公和当时其他军阀一样,也讨了几房姨太太。听母亲说,外婆怕别人说她不贤惠,就主动给外公找姨太,当时的第四位姨太,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原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外公就吩咐我外婆要像嫁女儿一样,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外公当了那么大的官,人们会以为他财产不会太少,母亲也能继承他的遗产,还有文物什么的,

其实,外公不吃空缺,不收礼,除了好家风,什么也没留下。母亲印象最深刻的礼物是当时的江苏督军、后来成为日伪汉奸齐燮元送的,其中一件是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五光十色,非常惹眼。家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都盼望我外公能留下这件宝物。谁知第二天再看,宝物不见了。原来外公一早就派人归还给齐燮元。我外公除薪水外,没有其他收入。他下台后经济紧张,就搬到小房子住。以前从不过问家务事的外公,开始算细账。

人们不会相信,外公当官二十来年,一直租房住,倒也有过所谓的房产,怎么回事哪?我外婆是袁世凯的干女儿,老袁就以送套房子给他义女的名义,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和老袁打牌输了40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老袁,可没给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国务总理段祺瑞,要收回房子。外公说,既然房契在人家手里,就应当把房子退给人家,他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家。这栋房子只住了两年。

但是,不管怎么说,外公曾是堂堂中国的领袖级人物。数千年家天下和世袭传统的熏陶,位高权重的官员总要荫及子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怎么说我舅舅、姨父什么的总要捞个有实权的一官半职吧。

偏偏我的外公不在此列。母亲说,大舅段宏业从小寄养在亲戚家,十几岁才回到外公身边,小时候缺少良好教育,文化水平不算高。可能受外公影响吧,特别痴迷围棋,是当时围棋界的尖子。不少人劝外公给儿子在政府部门安排个职位,外公都不答应。我外公是根据他自身经历考虑的:他小时候受的是儒学教育,十五岁的时候因段家遭受劫难,家里人无奈,给他极少的钱让他独自离家,徒步跋涉两千里去找堂兄参军入伍。当兵后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常人无法想象。所以,外公认为,孩子们应该靠自己,从最低层做起,一步步上升,不能一下子就做官。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