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并运用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树立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积累词语。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课文朗读与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指导学生自学。

(一)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二)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根据以上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

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四、 教师指导教学。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名作记缘由:瞩予作文以记之

思考2:哪个词点名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政绩?

明确 :谪守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①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 “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②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③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④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美景。

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再从空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思考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思考3、“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明确: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

(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三)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①“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②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③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④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⑤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⑥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⑦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朗读第三段,这段话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明确:“霪雨”,“阴风”,“浊浪”,“薄暮”,“虎啸”和“猿啼”, “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

思考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种写景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作者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思考3:第4段的特与第3段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学生分析、体会。

明确: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思考4: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一、二部分并归纳总结所教内容

2、预习第五段

2、根据所教情景交融之法写一段500字的小文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

写景:暗 明

抒情:悲 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与复习

1、前四段背诵。

2、在复习所教内容和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归纳课文,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请学生尝试在黑板上画出文章结构图示。

二 、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思考: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明确: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讨论

同学们发表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理想的感想并分享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难句并掌握

六、板书设计

 

邓卿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