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提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 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 “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通读,划分节奏 三、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三、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五、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探究性学习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七、背默过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