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引人的相认场面--《雷雨》(节选)教学札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魏伯河

    《雷雨》 中有周朴园、 鲁侍萍二人相认的一个场面。“相认”是古今中外不少戏剧中常见的场面,这一场面处理如何,很能看出剧作者的艺术功力。且看曹禺是怎样写“相认”这一场面的。

    第二幕开始时,侍萍已经知道这家的主人是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不知道面前的女人即是侍萍。侍萍经过三十多年痛苦曲折的生活经历,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周朴园仍然不无眷恋之情。她急切地希望周朴园能认出自己,矜持自尊的性格特点却使她不愿道破自己的这层身分。周朴园对侍萍也有怀念,但他认为侍萍早已死去,而且他怀念的也只是三十年前年轻貌美、温良贤慧的侍萍,而不是眼前这样年老色衰的穷老妈。双方这样不同的思想基础,为“相认”中一系列波折的产生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大幕拉开,周朴园发现桌上的雨衣不是他要找的旧雨衣,随口吩咐女佣“跟太太说”;侍萍答应后不走,使周朴园发现眼前原来是一个他不认识的人,问后又知道是“四凤的妈”,便责备她“走错屋子了”。侍萍这时还不肯走,搭讪着问:“老爷没有事了?”周朴园这才又注意到窗子被打开了,发出责问。侍萍便“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样熟练的动作,使周朴园感到似曾相识,情不自禁地要侍萍“你站一站”,接着进行了一番观察—“相认”的机会来了,侍萍和观众都不由自主地绷紧了心弦。但周朴园并没有冲口而出“你是侍萍!”而是中间一顿,“你—你贵姓?”侍萍见他没有认出自己,心中不免失望,便答以夫姓:“我姓鲁”,这次相认的可能性便不存在了,观众的心陡然松驰下来。这是“相认”过程中第一次起伏。

    由于此时侍萍巳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她的口音又成了剧情发展的契机。由口音(人)而及无锡(地),谈话内容回到三十年前(时)的侍萍之死(事)。周朴园为了粉饰自己的丑恶历史,把侍萍说成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侍萍见提起自己的伤心事,情绪不免激动,针锋相对地回敬:“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断然的否定理应引起周朴园更进一步的注意,追问侍萍,从而相认—因而侍萍和观众的心又一次被提起。但是此时周朴园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却没有进一步追问,只是不大在意地说:“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从而又一次使相认成为不可能,观众的心随之又一次放松。这是“相认”过程中的又一次起伏。

    侍萍见周朴园仍未相认,只是要求她“不妨说说看”,

心中的怨愤升腾起来,便倾诉起当年被赶出周家午夜抱孩子投河的苦情,使周朴园也由“苦痛”,而至于“汗涔涔地”。这时侍萍又进逼一步, 道出了“梅小姐” 的身分和姓名:“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侍萍”,这念念不忘的名字,使得周朴园一下子“抬起头来”,观众的心也再一次随之收紧:啊,可该相认了!然而,侍萍巳死的固有观念,眼前老妈与当年侍萍相貌的迥异,使周朴园仍然问的是“你姓什么?”侍萍见他仍未认出,便抑制住自己,仍然回答:“我姓鲁,老爷”。这是“相认”过程中的第三次起伏。

    侍萍为了使周朴园能认出她,又针对周朴园要为侍萍修坟的话,明白地告诉他侍萍“还活着”,“一个人在外乡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这使周朴园大为“惊愕”,终至“忽然立起”。活着,相见便完全有了可能;眼前这个女人对侍萍的事从头到尾了如指掌,莫不是侍萍?但作者却仍盘马弯弓不肯发,没有让他问出“你是不是侍萍”?而只是问:“你是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时周朴园虽巳产生怀疑,但他涉世甚深,不会贸然行事。侍萍又一次感受了失望,此时仍不便道破,便变换其辞:“我是这儿四凤的妈”。周朴园的怀疑得到了缓解。又一次该相认而没有相认。这是第四次起伏。

    侍萍继续进攻,讲起“梅小姐”现在的处境:“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一个女孩”,“就在此地”!下等人—鲁贵,女孩—四凤,此地—周家,一切都吻合起来了,总该相认了吧?但是却不,因为周朴园此时巳由对死侍萍的怀念变为对活侍萍的恐惧,宁愿其非,不愿其是,所以只随口“哦”了一声。侍萍追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得到的答复竟是一叠连声地“不,不,不用”。侍萍的失望更重了,观众的心弦也又一次随之张弛。这是第五次起伏。

    此时侍萍仍不甘心,便又讲起自己悲惨的经历:“又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希望能以此打动周朴园的恻隐之心。“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侍萍要求的当然不是周朴园的资助,而是为了达到相认的目的。在她想来,周朴园一定会说“想帮”,她便可以通过推辞来表明身分。然而这一次她也失算了,周朴园口中吐出的竟是“好,你先下去吧!”这样冷冰冰的几个字。侍萍的失望此时几乎变成了绝望,“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凄切地问道:“老爷,没有事了?”此时,甚至观众也会认为不可能很快相认了。这是第六次起伏。

    最后,周朴园要侍萍告诉四凤找旧雨衣、旧衬衣,侍萍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矜持了,她不失时机地通过衬衣的件数、窟窿绣成的梅花、花边的萍字,亮出了自己的身分,逼得周朴园不得不与她当场相认。这里,衬衣、梅花、萍字起到了传统戏剧中信物的作用,但又不落于俗套,而更合于生活逻辑。相认场面到此结束,接下去是转机和高潮,是更为波澜壮阔的戏剧冲突。

    一个两人相认的场面,在曹禺笔下,竟设置了六次起伏,层层推进,曲折引人。用墨如泼,而笔笔是戏,真是手笔非凡。这些起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于它们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因而全无故意做戏的人工斧凿痕迹。细致地探讨这一艺术技巧运用的成功经验,对创作和欣赏都是很有意义的。中学生阅读剧本较少,不易看出其中的妙处,授课时有必要给予点拨或提示。                           

曲折引人的相认场面

--《雷雨》(节选)教学札记

魏伯河

    《雷雨》 中有周朴园、 鲁侍萍二人相认的一个场面。“相认”是古今中外不少戏剧中常见的场面,这一场面处理如何,很能看出剧作者的艺术功力。且看曹禺是怎样写“相认”这一场面的。

    第二幕开始时,侍萍已经知道这家的主人是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不知道面前的女人即是侍萍。侍萍经过三十多年痛苦曲折的生活经历,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周朴园仍然不无眷恋之情。她急切地希望周朴园能认出自己,矜持自尊的性格特点却使她不愿道破自己的这层身分。周朴园对侍萍也有怀念,但他认为侍萍早已死去,而且他怀念的也只是三十年前年轻貌美、温良贤慧的侍萍,而不是眼前这样年老色衰的穷老妈。双方这样不同的思想基础,为“相认”中一系列波折的产生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大幕拉开,周朴园发现桌上的雨衣不是他要找的旧雨衣,随口吩咐女佣“跟太太说”;侍萍答应后不走,使周朴园发现眼前原来是一个他不认识的人,问后又知道是“四凤的妈”,便责备她“走错屋子了”。侍萍这时还不肯走,搭讪着问:“老爷没有事了?”周朴园这才又注意到窗子被打开了,发出责问。侍萍便“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样熟练的动作,使周朴园感到似曾相识,情不自禁地要侍萍“你站一站”,接着进行了一番观察—“相认”的机会来了,侍萍和观众都不由自主地绷紧了心弦。但周朴园并没有冲口而出“你是侍萍!”而是中间一顿,“你—你贵姓?”侍萍见他没有认出自己,心中不免失望,便答以夫姓:“我姓鲁”,这次相认的可能性便不存在了,观众的心陡然松驰下来。这是“相认”过程中第一次起伏。

    由于此时侍萍巳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她的口音又成了剧情发展的契机。由口音(人)而及无锡(地),谈话内容回到三十年前(时)的侍萍之死(事)。周朴园为了粉饰自己的丑恶历史,把侍萍说成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侍萍见提起自己的伤心事,情绪不免激动,针锋相对地回敬:“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断然的否定理应引起周朴园更进一步的注意,追问侍萍,从而相认—因而侍萍和观众的心又一次被提起。但是此时周朴园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却没有进一步追问,只是不大在意地说:“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从而又一次使相认成为不可能,观众的心随之又一次放松。这是“相认”过程中的又一次起伏。

    侍萍见周朴园仍未相认,只是要求她“不妨说说看”,

心中的怨愤升腾起来,便倾诉起当年被赶出周家午夜抱孩子投河的苦情,使周朴园也由“苦痛”,而至于“汗涔涔地”。这时侍萍又进逼一步, 道出了“梅小姐” 的身分和姓名:“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侍萍”,这念念不忘的名字,使得周朴园一下子“抬起头来”,观众的心也再一次随之收紧:啊,可该相认了!然而,侍萍巳死的固有观念,眼前老妈与当年侍萍相貌的迥异,使周朴园仍然问的是“你姓什么?”侍萍见他仍未认出,便抑制住自己,仍然回答:“我姓鲁,老爷”。这是“相认”过程中的第三次起伏。

    侍萍为了使周朴园能认出她,又针对周朴园要为侍萍修坟的话,明白地告诉他侍萍“还活着”,“一个人在外乡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这使周朴园大为“惊愕”,终至“忽然立起”。活着,相见便完全有了可能;眼前这个女人对侍萍的事从头到尾了如指掌,莫不是侍萍?但作者却仍盘马弯弓不肯发,没有让他问出“你是不是侍萍”?而只是问:“你是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时周朴园虽巳产生怀疑,但他涉世甚深,不会贸然行事。侍萍又一次感受了失望,此时仍不便道破,便变换其辞:“我是这儿四凤的妈”。周朴园的怀疑得到了缓解。又一次该相认而没有相认。这是第四次起伏。

    侍萍继续进攻,讲起“梅小姐”现在的处境:“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一个女孩”,“就在此地”!下等人—鲁贵,女孩—四凤,此地—周家,一切都吻合起来了,总该相认了吧?但是却不,因为周朴园此时巳由对死侍萍的怀念变为对活侍萍的恐惧,宁愿其非,不愿其是,所以只随口“哦”了一声。侍萍追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得到的答复竟是一叠连声地“不,不,不用”。侍萍的失望更重了,观众的心弦也又一次随之张弛。这是第五次起伏。

    此时侍萍仍不甘心,便又讲起自己悲惨的经历:“又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希望能以此打动周朴园的恻隐之心。“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侍萍要求的当然不是周朴园的资助,而是为了达到相认的目的。在她想来,周朴园一定会说“想帮”,她便可以通过推辞来表明身分。然而这一次她也失算了,周朴园口中吐出的竟是“好,你先下去吧!”这样冷冰冰的几个字。侍萍的失望此时几乎变成了绝望,“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凄切地问道:“老爷,没有事了?”此时,甚至观众也会认为不可能很快相认了。这是第六次起伏。

    最后,周朴园要侍萍告诉四凤找旧雨衣、旧衬衣,侍萍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矜持了,她不失时机地通过衬衣的件数、窟窿绣成的梅花、花边的萍字,亮出了自己的身分,逼得周朴园不得不与她当场相认。这里,衬衣、梅花、萍字起到了传统戏剧中信物的作用,但又不落于俗套,而更合于生活逻辑。相认场面到此结束,接下去是转机和高潮,是更为波澜壮阔的戏剧冲突。

    一个两人相认的场面,在曹禺笔下,竟设置了六次起伏,层层推进,曲折引人。用墨如泼,而笔笔是戏,真是手笔非凡。这些起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于它们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因而全无故意做戏的人工斧凿痕迹。细致地探讨这一艺术技巧运用的成功经验,对创作和欣赏都是很有意义的。中学生阅读剧本较少,不易看出其中的妙处,授课时有必要给予点拨或提示。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