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民勤一中 李玉龙 散文从定义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式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形式自由的抒情性小品文。散文以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的特点,编入教材。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中的旧教材中有20篇左右的散文,在新课标中教材中有共有6篇散文,分别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学生课外读本、选修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散文。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理念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习效果,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和突出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的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优秀散文著作中所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所以,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教学无序化、低效阅读泥潭之中。当然,在现在新课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怎样指导学生有序高效解读课文,可以从这样几个步骤来做: 一、速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表现在文章的结构上。散文常常按照时间、空间、事件、情感结构全文。文章的结构形式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理清文章的思路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这一过程时间应不是很长,主要要靠速度来完成。在教学引导中应该明确要就。具体做法如:首先标出段落,其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明确7个方面的内容:1、文题;2、作者、3、主要内容,看一篇时间长可以是让学生看首句理思路。如夏衍的《包身工》。有50个自然段,看首句知道钱34段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而35段首句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等内容可以看做总述。要注意文章的过渡句。理清思路为我们读懂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试找“文眼”,把握主旨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散文的“文眼”往往是一两句话。一篇文章中的“文眼”总是有表征可循的。散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在叙述、描写中总有一点议论与抒情的句子。有能分清楚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其中的议论抒情应特别注意。应指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理与情。议论句揭示了什么生活哲理,抒情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如:这次高一期中考试中《文明的“不好意思”》对标题的理解。我们可以说散文阅读中对题目含义的考查,也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中有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外一种情景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这样的关键句,其中的“得意”“尴尬”“羞愧”即为作者在现今中西文明对比中的特有情感。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当然,一篇散文他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中流溢出他或喜或悲的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含蓄隽永,品味语言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只有咬文嚼字,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对于散文的语言必须咬文嚼字去读。对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这样品味语言,匆匆忙于拓展,在散文的教学中有些偏颇。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品味语言的角度有语言的生动准确。修辞的巧妙: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含义的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中心结构中的作用:铺垫、照应、过渡、线索表现手法高超: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等。 总之,散文教学时高中现代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既要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散文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这一目标贯穿与整个高中阶段,应该循序渐进的实现这一目标。 李玉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