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 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尤以“欧•亨利式的结尾”享誉世界文坛。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插入:“欧•亨利式的结尾”(课本88页) 三、理解词语 转弯抹角 不速之客 扶弱济困 唠唠叨叨 疑神疑鬼 四、感知课文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我们在《荷花淀》一课里说道小说有“三要素”,这“三要素”是什么? 生答:人物、情节、环境。(预想) 师:我们今天学的也是一篇小说,我们就着这三要素进入课文。 2、明确故事情节 (1)师:下面我们就小说情节入手,给10分钟的时间让大家阅读课文,所说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明线+暗线)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贝尔曼画叶子)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贝尔曼染病)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贝尔曼病危)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贝尔曼病逝) (2) 师:大家阅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并概括了其段意,你认为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就好像一部电影中会有让你最感动的地方。 生: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苏艾揭示谜底: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预想) 师:文中没有实写贝尔曼画常青藤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1) 其它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3) “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 插入: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3、环境:11月的纽约格林尼治村,风雨雪连绵,肺炎肆虐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 潮湿 穷苦(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思考:故事发生的环境换成富人区效果会如何? 明确:环境对人物和中心的烘托作用。穷困潦倒的生活可以让人改变许多,有时让人很无奈,但这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美好心灵——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反而,会让人们坚强。 4、分析人物形象 师: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请同学谈谈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找出依据,补充内容。 苏艾:12-13节 哭 昂首阔步 赶紧不吹口哨——善良 关心琼珊 23节 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语言(破折号)——无微不至38节 琼珊:22节语言 26节“冷冷地问”38节“命令”——疾病折磨地有些任性、意志薄弱 48节语言——善良 贝尔曼: 初见贝尔曼(正面描写):30节 ——酗酒成性、不得志、好高骛远、牢骚满腹、潦倒、暴躁、善良(欲扬先抑)外貌描写 插入: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2节36节——刀子嘴 豆腐心(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 再见贝尔曼(侧面描写):51——55节 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五、问题探讨 1、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2、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叶子之于贝尔曼——毕生的杰作) 3、最后一片叶子和琼珊有何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师: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多,琼珊越数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所有的情节都归于那维系琼珊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上,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琼珊数落叶数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却想不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一天一夜秋风、秋雨的侵袭而顽强地依附在茎上,它给苏艾和琼珊以至读者带来的又何止是绝处逢生的惊喜呀!(叶子之于琼珊——生命的支点) 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读一读44—50节,那片坚强的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而飘落。这给陷入绝望中的琼珊以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 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我想,我们回顾一下作品,大家就会明白:请看6—11节,找同学来读一读。 六、结束 师:其实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我们从琼珊的经历中看到,信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同学们,生命是一部蕴含丰富内含的生活大书,不论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个阶段,你都应有很强的生命信念。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认识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养生命;你是壮年,你就要驾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护生命。你要让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样,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你就树立起强烈的生命意识吧! 曾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