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现当代文学作品简介 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的前奏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汪曾祺、邓友梅等写的一些小说,如《受戒》,真正兴盛是在1985年前后。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贾平凹、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安忆《小鲍庄》等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寻根小说的特点:①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②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的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③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伤痕文学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代表作有王蒙《最宝贵的》、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其中,对不少人物由于“文革”而迷失自我的描写,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统治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它的思想意义大于美学意义。 反思文学 茹志鹃于1979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性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有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反思文学的思潮中,有的作家突破了单纯的政治或社会视角,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人、发现人,他们描写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的悲喜剧,揭示这些悲喜剧所产生的原因,代表作家有陆文夫、张洁、谌容等。 简答:莫言《红高粱》的陌生化 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小 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打碎和肢解,打乱时空顺序。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机勃勃。 其次,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有特色,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实现——“我“是叙述的主体,”爷爷“、”奶奶“当年的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这就有意识地暴露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突现而显示出一种距离,隐含着一种对比——”我“所身处的情境与”爷爷“”奶奶“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叙述人称的运用中,最逼真的细节也带有了虚幻的色彩,幻想和理想的成分于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叙事,同时这理想和想象与现实的冲突也强烈地被提示出来,从而获得了所谓”喧哗自嘲“的反讽效果。 最后,在语言的运用上,《红》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具体表现:一、小说用笔描述暴力、偷情、野合、酷刑,藉这些逾越常规的生命活动形诸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性的强力刺激。二、重视感觉的呈现,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同感,色彩鲜明而丰富,诡谲奇伟,努力表现亦是的流动和心理的跳跃状态,意象纷呈,奔涌而来。三、注重对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缺点是在叙述上有时候显得缺乏节制,给阅读和接受带来了某些障碍。 80年代诗歌 四五诗歌又称天安门诗歌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从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这样一些特征。代表是舒婷、顾城、食指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朦胧诗人以自我为核心构造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朦胧诗人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 80年代戏剧 沙叶新《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结构,10个故事独立 缺点:话剧自身创、演体制的问题,艺术从观念到形式方面的单一 高行健“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 《野人》(1985)被作者称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戏中有四条平行的先:生态问题、寻找野人、现代人的悲剧、《黑暗传》的发现,这些不同内容的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复调。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芳和幺妹子两个女性既原始而又现代的痛苦显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偏颇,同时作品显示了作者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宏大意图和文化意识,在整个寻找野人的事件中所呈现的人心世态,正是人类自我迷失的象征,只有孩子细毛表现出健康的人性。 《野人》突出体现了作家对戏剧艺术的新探索。运用音乐中对位和对比的原则,将不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复调。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了各种活泼的艺术手段,大大丰富了话剧的表演手段。《野人》具有浓烈的民间文化色彩,如剧中《黑暗传》的吟唱、其他婚嫁歌等交织。 探索戏剧的新面貌表现在艺术观念、创作思想、审美追求方面: ①在艺术观念上,摆脱了对政治的从属关系,而是从“人“的观念,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表现人与生活,写出人的丰富复杂性。 ②在创作中,作家不再是生活的被动者,创作者(导演、编剧)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张扬,大多数剧作突破写实时空和现实主义陈规,调用各种手段建构起一个”为我所用“的综合艺术体系。 ③在审美追求上,创作者在剧中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 锦云编剧《狗儿爷涅槃》将写实与表现、布莱希特式的叙述相结合,在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历史关系中深刻地剖析人性。剧作借用了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让狗儿爷充当叙述主体,同时将任务的内心世界外化为独立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塑造了祁永年鬼魂的形象。 80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 报告文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 90年代小说 新现实主义小说: 90年代出现的,又称现实主义冲击波,在取材上贴近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它以河北“三驾马车”的崛起为标志。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宏森的《车间主任》等都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 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 一条龙——刘醒龙 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达民的幸福生活》 迟子建《伪满洲国》 新生代小说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一是叙述的返朴归真,二是叙述方式的返朴归真,三是语言的返朴归真。 90年代初先锋长篇小说的崛起,主要特征有: 1、从主题上看,它们以“沉沦“的基色描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景观。小说致力于对宇宙性和人类性的思考,抽象性和寓言性成为其首要特色。北村《施洗的河》、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2、在文体形态上,进一步发展了小说艺术。 ⑴、成功使用已经包容第三人称的异己和多功能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苏童的《米》 ⑵、对语言铺张性、装饰性的刻意追求;语言方式的陌生化,既指语言的哲学化和诗化,又指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分离。格非《边缘》 ⑶、变幻灵动的结构。一是以《在细雨中呼喊》为代表的意象式的结构,一是以《风》《呼吸》为代表的复调式结构。 ⑷、在人物形象、时空形态和艺术观念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新写实小说:刘震云《一地鸡毛》 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题材集中在:市民和知识分子 新历史小说:陈忠实《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被称为“民族灵魂的秘史”) 女性写作:王安忆《长恨歌》(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主角:王琦瑶) 陈染《私人生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转型期先锋小说:余华《活着》(转型后首部长篇)、《许三观卖血记》 90年代先锋长篇小说的特征: 一、从主题上看,它们以“沉沦”的基色描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景观。小说致力于对于宇宙性和人类性的思考,抽象性和寓言性成为其生存景观。 二、在文体形态上,进一步发展了小说艺术,包括:1、成功使用已经包容了第三人称的异己和多功能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形成了特使的叙述魅力和风格;2、语言的狂欢,即对语言铺张性、装饰性的刻意追求;语言方式的陌生化,它指语言的哲学化和诗化,又指语言能指的分离。 三、变幻灵动的结构。作家不再强调结构的完整、严谨和逻辑性,也不以经典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作为结构的关键,而是从叙述和语言本身来完成小说结构。 文化道德小说: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韩少功《马桥词典》 文化道德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他们崇尚自然,颂扬人道,歌唱理想。对宗教的领悟和虔诚,对民间的亲近和关怀,使得作品带有神秘性;在作品中,作家感情真挚纯洁、语言朴素凝练。 2、在艺术形式上,力求突破传统,解构中心任务,描画群像,用随意的散点式解构叙述故事;作品清新、不落窠臼。 3、作品中体现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担起时代精神启蒙和精神抚慰的使命。 王小波作品的先锋性体现在性描写、叙事、语言三部分 1、性描写的中立化、丰富性。 2、王小波叙事是极其自由的,善于将不同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的事物组接在同一个文本中,,实现“文本间的互相指涉“。以往、寻找、记忆构成了王小波小说的潜在主题。反讽和戏仿也是王小波小说的叙事特点。 3、语言以戏谑的比喻和幽默的思辨为特征。作品表面叙述荒谬,其实富含深刻思想; 另一方面,王小波也显示了感觉的敏锐和表达感觉的独特风格。比喻多样,想象力丰富。 王朔小说作为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代表,其突出特点有三:P318 1、反文化和反价值倾向。出现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一点正经都没有“,都是被讥笑和戏谑的对象。如:“全市的流氓都改行当作家了”、“文学就是排泄、排泄痛苦委屈什么的,通过此等副性交的形式寻找快感” 2、语言的高度戏谑、调侃。他善于将“文革“时流行的红色经典话语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叙事中,如”又是一个像解放区的天一样晴朗的好日子。“通过戏仿和嘲讽,善用疲于和反讽等修辞手法,成功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对于政治文化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 3、批量复制;自我消费与娱乐大众。如:“起码也让你看一乐儿”、 “您就一点不帮我干干?” 90年代诗歌 网络诗歌: 它主要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平台,诗歌的传播、交流有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国内著名的诗歌网站有灵石岛、诗歌报、诗江湖、诗生活等。网络诗歌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把过去和当下一些在平面媒体上已经发表的诗歌作品张贴到网络上;二是在网络上首发的诗;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创作的只能在网络上发表和阅读的诗,比如多媒体诗。网络诗歌打破了诸多交流上的限制,具有虚拟性、自由性、民间性、交互性,增加了诗歌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介的有益补充。 90年代散文 四类:“大散文”,1992年在自创杂志《美文》,张扬“大散文”旗帜 “艺术散文”,刘锡庆不满“大散文“而提出的相对应的概念 “小女人散文”:对素素、黄东爱西等女作家一种散文创作类型的命名。 “新生代散文”:指作者出生得晚、或者散文形态与精神有新的气象和元素 有成就高度的是“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 一般来说“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点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认识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其中又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 )其中有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人的文化散文。代表作分别是散文集《蒲桥集》、“负暄“系列(负暄琐话、负喧续话、负喧三话)、散文集《荒芜英雄路》 学者散文:是文化散文中的一种重要存在。对学者散文的认识有一些不同观点,概而言之,主题的学者身份,文本主题的知识分子价值尺度和作品表现出的学理趣味、文学美感,是构成学者散文系统性关联的要素。学者散文在写作的价值取向上,体现着知识分子学做的一种普遍的基调。学者散文与一般的作家散文相比,更有一股渗溢期间的书卷气。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现象”及相关争论 余秋雨式文化散文的写作特色 1.审美主体沉入历史,以中国文化为感悟和阐发对象; 2.注重展示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品格; 3.不很重视考校和再现历史细节,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感悟,着力写出新意 宇小芋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