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1、领悟读书“三个境界”的内涵。 2、学习读书心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援引的词句原本的含义及现在由此而生发的含义。2. 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由此及彼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迁移、梳理并加以融会贯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构思:因文章篇幅较短,拟在让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取以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教学方式进行。力求前一节课以教师传授、点拨为主,后一节课学生的讨论居多。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境界这篇课文,先来看课题“三个境界”中的境界是什么意思? “境界”本是一个佛教用语,意思是“造诣”,现在我们用来表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在这里,最切合的含义是“阶段”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归纳文章内容。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王国维的资料 教师指导: 王国维是清未著名学者,新史学的开山鼻祖,靠刻苦学习登上学术研究的殿堂,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学术研究论著最多,成就很高的学者之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首宋词中的名句来形象概括治学之路,其实是治学经验之谈.也是他生”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的真实定照. 2、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学习本文。 参考:本文白寿彝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札记后所写的读书心得。 本文作者白寿彝是著名历史学家,在治学上也是”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的.因此,读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体会,领悟尤深.。 3、.全体阅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 正音:“蓦然回首” 中的“蓦”应读作mo而非 mu。 释义:“消得”意为“值得”,“阑珊”意为“衰落、衰残”,例“春意阑珊”即指暮春时分,春意衰落、衰败的样子。 4.师点拨:这篇文章,王国维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个阶段,可这三个阶段他是用三位词人的词句来表达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原作者在词句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5.生朗读三首词,讨论三首词中这三句话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师最后点拨总结。 (1)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扣住“独”、“望尽”两个词语表达女主人公高楼凭望,不见所思的孤独之感,而“西风凋碧树”表现的是西风劲厉肃杀的景色,这里用景色萧条来衬托人的愈发孤独之感。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女主人公不见所思的离愁。(2) 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扣住“衣带渐宽”与“不悔”、“消得”与“人憔悴”的对比,鲜明勾画出一个痴情男子想念意中人的执着之情。 (3)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中扣住“千百度”与“回头蓦见”两个词语表达了主人公在寻寻觅觅的追求意中人的过程中,于不经意中终得所愿的一种幸福而又辛酸的美好一瞬。 6.师总结强调:这三句话的原作者都表达的是有关爱情的词句,而王国维将它们化用、迁移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生讨论,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表达的是那三个阶段体现的是怎样的情感?(仍采用先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总结的方法。) 要义:1)这三句话体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个阶段: 开始阶段的茫然无措、不见尽头的迷惘,中间经历的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执着,以及最后水道渠成的必然。 2)突出明确这三个阶段的关系是缺一不可、循序渐进的,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期盼已久的成功。 7.请生讨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中经过了这三个阶段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如西汉的司马迁所作的?史记?、荷兰画家凡高生前被人目为疯子,百般不被人理解,然而最终历史给予了最好的评价。凡此种种,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8.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迁移、梳理,加以融会贯通,找出古诗词当中意思最贴切的诗词,重新组合写成自己的三种境界。生讨论交流,师挑选出最贴切的,出示在黑板上。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归处。”(秦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8.师点明除了诗歌中又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意境相似的诗词,其实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一篇相似意境的文章,请生回忆并讨论交流。 (对第三阶段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可由生陈述各自的意见,然后师再归纳。) 板书设计: 三个境界 王国维 迷惘 树立目标、高瞻远瞩 执着 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顿悟 一朝顿悟、水到渠成返回学生归纳讲解课文内容: 9、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治学要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这是作者读书的“自得”,是文章议论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按照自己的领悟解释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在领悟的基础上,对三个境界逐一阐述,表达自己的的见解。 10、教师指导学生领悟课文每段内容。 学生做好笔记,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第1段,用设问名开头提出论题“怎样治学”。接着指出这个问题历来受到普遍的注意:“不断有人提到”、“有人还想得到一些秘诀”。第三句从事物的一规律来说:“最重要的道理,往往是最普通的道理。”意为解决问题在于道理是谁都可以知道的,没有什么秘决。也就是说,“怎样治学”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是谁都可能回答,“问题在于你是否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这就指出了治学的关键,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这就是。“认真体会,认真去做。”可以说是古今大事业家、大学者的共同感受。王国维的此感,本文作者也有此感。因此,作者再引出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之后,直接议论道:“是说得好的”。 第2段 摘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说,为下文铺垫。 第3段,第一境界,王国维借引晏殊词的意思,是说不管怎样的客观条件(“昨夜西凋敝树”),都要能甘居寂寞,敢于去坐“冷板凳”,毫不动摇地去学习。(一个“独”字,形象点出这个意思)“上高楼”,是为了看得深远;也只有“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白寿彝用“目光远大,意志坚定”来解释第一境界,抓住了它的根本。第二境界,作者解释是“能够吃苦耐劳,经得起考验”。这正是王国维的本意,他借柳永的词,加以形象、生动的表达。第三境界,作者解释为“在热闹的场合里是不能有所发现,你寻他千百度也不行,但偏偏是在灯火阑珊没有什么人的地方,找到他了。”为什么在热闹的场合是里不能有所在发现呢?治学贵在独创。随大流、湊热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有什么人“。指的是能不为成见所囿,不为成见所羁,敢干冲玻传统的蕃篱,经过刻苦的钻研、探索,有真知灼见,能独辟蹊径,这样,功到自然成,就能独具慧眼去发现”他”. 第4—6段,首先,把第一境界进一步归结为“立志”,并提出:“要立好志并努力 彻它并不容易。”一个人求学、做事,要是漫无目标,不辨方向,那将一事无成。同样道理,治学,首先就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不懈地努力,也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么立什么志呢?作者用“不是要…….而是要……”的并列复句作了明确的回答。“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所贡献,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当代一切治学的人应立的志。文章接着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立’字,看你立得住立不住”,这是问题的关键。“志”或大或小,谁都会有,但“立”并且要“立”得住,就要靠行动,靠不懈的努力,刻苦的学习,“不要被困难吓倒”,这是在“立”的过程中要做到的。作者这些论述,既是本于王国维的原文,又在原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阐发。这样,文章就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了。 第5段,第二境界,作者首先用三个判断来阐述“实际上也说的是立志的具本表现”,是紧承第一境界,揭示如何“立”;第三句指出“必须思想感情到了第二境界才可达到”,也就是要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地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去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句揭示精神实质,就是荀子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下文分两层阐述,第一层引用《劝学篇》中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具体说明“锲而不舍”的精神,指出学习知识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效果自见;“骐骥一跃……金石可镂”,是说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第二层,指出“锲而不舍”的重要作用——它能使我们战胜困难,一步步前进,得到胜利。在这一层的论述中,引用了《礼记 中庸》中的“人一已百“的名言。最后,用“天堂的大门是敞开着的,只要好好‘修行’,总可以进去”,来归纳上文,形象揭示“锲而不舍”的必然结果,并开启下文,过渡到第三境界。 第6段,第三境界,作者指出它的核心就是“自得”(自得,就是自己的有所体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用孟子的话来阐述:深造就是为了自得,真正掌握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然后,针对人们在治学中的倾向,从多方面来阐述职何正确理解自得:既不故意地标立异,无根据地创新,又不随事附和;既要向别人求教,又不能唯唯诺诺;不表示自己的见解,而应该有独到之处。这些论述,都紧紧呼应上文“在热闹的场合中不能有所发现”的解释。文章最后指出自得对个人学业、对学术界的进步都大有好处,并附带指出当前“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不重视自得之学”,表现在报刊上不少文章访问演出上是论文,“往往是一些资料的汇集与改写”,仅仅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是不能有所创新的。 三、教师归纳课文写法与语言 全文通过对“三个境界”的领悟来阐述有关治学的见解,体现了读书心得的特点:一个是“读”,即读什么,一个是“得”,从中得到什么,两者紧密相连;先写所读文章的内容和领悟,再写心得见解,后者是重点。全文以论述为主,论点来自读书受到的启发;以所读书的内容为阐述的依据,把原书的内容和自己的认识融合一起来论述,语言朴素严谨,在说服力。 四、作业 1、把课文所引用词的原意与王国维的理解、白寿彝的理解加以比较。 2、写一则读书心得。 杨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