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课前: (一)知识导读 一、文学常识 1、梁实秋(1902-1988),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二、写作背景 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这些都是就其在政治上的作为来“定论”他的。(中国人比较看重一个人在政治上的作为,这往往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其实,梁启超更是一位学者,用该文末尾的一句话来说,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人们知道梁启超的政治作为这一面,却未必知道他作为学者的另一面。因此,为这样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画像,就成了梁实秋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宗旨。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梁启超的为人的读者来说,此写作宗旨是颇能投合趣味的。 【补充内容】 《李鸿章传》绪论 梁启超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注:此语据西报译出,寻常华文所登于星轺日记者,因有所忌讳不敢译录也。)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曰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故吾今此书,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 不宁惟是。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耶? 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吾以为此功罪两失其当者也。昔俾斯麦又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夫平发平捻者,是兄与弟阋墙,而盐弟之脑也此而可功,则为兄弟者其惧矣。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非,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论李鸿章有功罪于中国者,正别有在。 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李之死,于中国全局有关系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断言也。抑吾冀夫外国人之所论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则以吾中国之大,而惟一李鸿章是赖,中国其尚有瘳耶? 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无时势?故读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鸿章其人之英雄者,车载斗量焉。若夫造时势之英雄,则阅千载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国历史,所以陈陈相因,而终不能放一异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书,而感不绝于余心矣。 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孟子曰: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此之谓不知务。殆谓是矣。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虽然,此亦何足深责?彼李鸿章固非能造时势者也,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拔。李鸿章不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不生于今日而生于数十年以前,先彼而生并彼而生者,曾无一能造时势之英雄以导之翼之,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但此后有袭李而起者乎,其时势既已一变,则其所以为英雄者亦自一变,其勿复以吾之所以恕李者而自恕也。 写作背景: 1901年,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这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梁氏是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又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于史学理论多有发明。他说:“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他反复申明,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并引用英人格林威尔的话说“画我须像我(Paint me as I am)”。这是他对自己为李鸿章作传的要求,就像他晚年所仍然主张的:“史家之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二)导读题 1、生字注音 莅校( )迥乎( )精悍( )步履( ) 谦逊( ) 激亢( ) 屏息( )拭泪( )蓟北( )涕泗( )箜篌( ) 2、词语解释 【韵文】 【景仰】 【学子】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谦逊】 【自负】 【机缘】 【博闻强记】 【酣畅】 【屏息】 【淋漓】 【自谓】 【显宦】 【太息】 【启迪 启示】 启迪: 启示: 【美观 可观】 美观: 可观: 3、阅读补充的文言文,找出五个难点词语,利用手上的学习资源,加以解释。 ①( )原文: 解释: ②( )原文: 解释: ③( )原文: 解释: ④( )原文: 解释: ⑤( )原文: 解释: 【学生问题生成】 【教师整合问题】 (三)课中 互动解疑 1、阅读全文,简述文章的思路。 2、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3、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文采,以形传神。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你还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想想,它们和“贫乏的语言”有何不同? 4、本文的写作特点 【拓展视野】 论散文 梁实秋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 1、太多枝节, 2、太繁冗, 3、太生硬, 4、太粗陋。 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 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斓,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香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 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戴奥尼索斯称赞柏拉图的话,其实就是他的散文学说,他是标榜“亚典主义”反对“亚细亚主义”的。亚典主义的散文,就是简单的散文。 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在英国文学里,“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虽然是很晚产生的一个类型,而在希腊时代我们该记得那个“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这一位古远的批评家说过,散文的功效不仅是诉于理性,对于读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渗入,与文调的雅洁,据他说,便是文学的高超性的来由,不过感情的渗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启出恣肆粗陋的缺点。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后再配上高超的文调。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途,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课后训练(活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测验 (总分5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4分) A、宏亮高亢 引吭高歌 沆瀣一气B、叱咤风云 惊诧不已 姹紫嫣红 C、屏息凝神 摈除陋习 摒绝妄念D、春风骀荡 百战不殆 消极怠工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4分) A短小精悍 拭目以待 迥乎不同B文彩焕然 博闻强记 黄沙弥漫 C共度难关 酣畅淋漓 月色苍茫D戊戌变法 苍海桑田 出奇制胜 3、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4分) A、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听他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C、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D、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4、填空:文中划线句子是个复句,是一个 关系的复句,第一层应在“ ”之前划分,第二层应在“ ”之前划分。(3分) 5、“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段话用 手法,突出了 。(5分) 6、综观全段,“青年学子”之所以对梁任公先生无限景仰,是因为【 】(4分) A、先生是戊戌政变的主角。B、先生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C、先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D、先生的学术成就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7-10题 脸 谱 梁实秋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游戏: 早起出门, 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 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 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 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 她自己另造一张”。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 也有“卷帘”一格, 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 另露出一副面孔……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 或是面部无表情, 像一张白纸似的, 使你无从观色, 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 脸拉得驴般长, 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 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 驴脸得立刻缩短, 再往瘪里一缩, 马上变成柿饼脸, 堆下笑容, 直线条全弯成曲线条, 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 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 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 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 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 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它部分一样受之父母, 自己负不得责。不, 在相当范围内,自己可以负责的。 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 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 但是大概都是天真无邪, 令人看了喜欢的,我还没见过一个孩子带着一副不得善终的脸。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 人们多半不体会自己的脸对于别人发生多大的影响。脸是到处都有的。在送殡的行列中偶然发现的哭丧脸, 作讣闻纸色,眼睛肿得桃儿似的,固然难看。 一行行的囚首垢面的人, 如稻草人, 如丧家犬, 脸上作黄蜡色, 像是才从牢狱里出来,又像是要到牢狱里去,凸着两只没有神的大眼睛,看着也令人心酸。还有一大群心地不够薄脸皮不够厚的人, 满脸泛着平价米色, 嘴角上也许还沾着一点平价油, 身穿着一件平价布, 一脸愁苦, 没有一丝的笑容, 这样的脸是颇令人不快的。但是这些贫病愁苦的脸还不算是最令人不愉快的, 因为只是消极得令人心里堵得慌, 而且稍微增加一些营养 (如肉糜之类) 或改善一些环境, 脸上的神情还可以渐渐恢复常态。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 睡得着, 红光满面的脸, 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 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 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 嘴撇得瓢儿似的, 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 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 脖梗子发硬, 脑壳朝天, 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遇见这样的人, 我就觉得惶惑: 这个人是不是昨天赌了一夜以致睡眠不足, 或是接连着腹泻了三天,或是新近遭遇了什么闵凶,否则何以乖戾至此, 连一张脸的常态都不能维持了呢? (节选自《雅舍小品》) 7、文章中的“帘子脸”有何特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的?(6分) 8、作者认为,脸“在相当范围内, 自己可以负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9、者在文中写到“婴儿的脸”,请你说说写它在文章思想内容方面有什么作用?(5分) 10、章开篇有这么一句:“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 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①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② 11、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中秋节”。(5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 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公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民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 。 参考答案 导读题: 生字注音 莅校(lì) 迥乎(jiǒng) 精悍(hàn) 步履(lǚ) 谦逊(xùn) 激亢(kàng)屏息(bǐng ) 拭泪(shì) 蓟北(jì) 涕泗(sì) 箜篌(kōng hóu) 词语解释 【韵文】与“散文”相对而言,指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或用此体裁写成的文章。如诗、词、歌、赋等。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学子】学生。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莅校】到校。莅,到,敬辞。 【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得很远。 【谦逊】谦虚恭谨。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机缘】机会和缘分。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志,博闻强识(zhì)。 【酣畅】畅快(多指饮酒或睡眠)。 【屏息】屏住气息。太息:大声叹息。 【淋漓】1、形容湿淋淋往下滴。如大汗淋漓。2、形容畅快。如痛快淋漓。 【自谓】自己认为。 【显宦】地位显赫的官员。 【太息】叹气。 【启迪 启示】 启迪:开导,启发。多用于书面语。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邻悟。可作名词,可作动词。 【美观 可观】 美观:(形式)好看;漂亮。如:房屋布置得很美观。 可观:值得看;指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如:这个数目也就很可观了。 互动解疑 1、阅读全文,简述文章的思路。 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个精彩的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一些特点,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全文10段,根据逻辑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让读者对梁启超这样的大师的演讲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将梁启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人格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部分(10)点明梁启超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对他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2、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首先是因为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 ⑴ 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 ⑵ 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 ⑶ 演讲内容,在笔写的讲稿之外,能大段的背诵,而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 ⑷ 先生的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是因为梁任公这个人非常有特点: ⑴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犀利,至于“光芒四射”。 ⑵ 讲演时一点也不刻板,而是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这样的讲演怎能不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呢。总之,梁任公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3、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文采,以形传神。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你还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想想,它们和“贫乏的语言”有何不同? 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他敲头时,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还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俏皮狡黠、富有激情而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令人回味,引发想像。 写演讲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用词准确,极具概括力。 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很有节奏感,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5、本文的写作特点 1、选材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 2、语言简练、传神。本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 课后训练 1、D(A组中加点字分别为kàng、háng、hàng;B项分别读zhà、chà、chà;C项分别读bǐng、 bìn、 bìng;D项均读dài。) 2、A(B彩-采;C度-渡;D苍-沧) 3、D(“走进……人物”“穿着……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它们是并列的分句,所以它们之间 应该用“逗号”。) 4、因果 倒不是(这一复句的主要意思在于解说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的原因,从整体看来应为因果关系的复句,这样第一层也便显而易见。解释原因的有三个分句,先用两上否定性分句,后用一个肯定性文句,所以第二层应划在“实在”之前。) 5、对比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的印象深刻。 6、D(参透划线复句的意义即可正确作答) 7、命题意图〕 本题属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分析作品内容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属“分析综合”,能力层次为C。 〔解题思路与方法〕 “帘子脸”只在文章的第二段出现过,答案应在这段寻找。本段结尾句是对“帘子脸”特征的概括——“傲下媚上”,可作回答的总述。总述后必须分析。结合上文内容,可分成两种情况作答,一为傲下,一为媚上。 回答第二问必须留意本段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本段很明显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了绘出“帘子脸”傲下媚上的丑陋,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驴脸”“柿饼脸”使表达对象原型毕现。 〔参考答案〕 ①傲下媚上。见到下级面无表情;见到上司满脸堆笑。 ②文章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帘子脸”的丑陋无耻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像一张白纸”“脸拉得驴般长”“成柿饼脸”“要抖上好大一阵”等,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8、命题意图〕 本题是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考查,着重体会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其较强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思路与方法〕 句意理解题一般表现为句子本身运用比喻、象征、隐讳、反语、概括等手法,并没有将句意直接表达出来,而做此题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些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它直接表达出来。为准确答题,一定要将句子放回到原材料当中去,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该句应有的含意。本题所引句“在相当范围内, 自己可以负责的”,前有“身体其它部分”作对比,后有分析与举例。由此可以揣摩出其含意为:自己脸的可爱或可恶是由自己决定的。 〔参考答案〕 脸不似身体的其它部位基本上由先天决定,脸的可爱或是可恶,关键还在于自己,是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品德所决定的。 9、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把握,着重考查考生对作品的艺术魅力的领悟能力。属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解题思路与方法〕 文中举例,往往是为了直接阐明观点,或者为了衬托、对比。批判某些“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的“丑脸”是主要目的,作者却花笔墨去写“令人看了喜欢的”“婴儿的脸”(但这并不离题),目的只可能是反衬、对比。而此前又有一句概括性的话“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自然,它又有了证明此观点的作用。因此,本答案必须具备两个要点:证明、对比。 〔参考答案〕 作者写“婴儿的脸”证明了“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从而说明后文列举的种种 “难看的脸”, “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通过对比,着重批判了那些乖戾到连一张正常的脸都无法维持的人。 10命题意图〕 第一小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属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第二小题重点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内涵的水平,属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解题思路与方法〕 第一小题较容易。一篇文章的开篇句子,大多是为引出后文作铺垫,或总括下文。本文开头句说“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意思是说很少好看的,多数是难看的,这正合下文内容。所以是总领作用。 第二小题与第一小题相关联。既是总领,自有分述。在分述中,大体可分两种,一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一是不能原谅的。作者对待它们的感情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分开回答。答题时,特别要注意不要从正面(好看的脸)着手,因为那不是本文用意所在。 〔参考答案〕 ①总领下文。 ②这个社会很多人的脸是很难看的。一些人是因为生活遭遇不幸或贫穷病苦而难看,对此,作者表示同情和理解。而对那些“帘子脸”、优裕而拒人千里之外的官脸,作者深表厌恶,给予辛辣讽刺。 11、 中秋节是农历8月15日,月亮最圆最亮,人们最易思乡念亲、期盼团圆的传统节日。“时间”、“月亮特点”、“人们感情”、“传统节日”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不是单句则该题不得分。 杨昕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