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教学目标: ① 品味语言,感受平实朴质的语言与丰富的思想内涵相融的艺术魅力。 ② 学习以时间为序,却随内容的丰富,人物形象愈来愈丰满,情感步步升华,最终领悟到人物及作者有容乃大的风范。 ③ 理解母亲不凡的精神及母子生命传承蕴含的思想传承的人生意义。 ④ 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 ⑤ 通过学习本文,做同题作文训练,训练叙议、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①品味语言 ②理解母亲的人物形象 ③理解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 ①以时间为序却能使人物形象与人物的情感循序升华,高潮处结尾。平中有阔,平中有境,平中有思。 ②母亲“软”中有“硬”的性格。

一,基础知识:

步步高同步练习中的基础训练,包括字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朗读中情感的把握,也就是边读边结合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母亲的形象。 

二,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一、初步探究

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讨论)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二、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三、、鉴赏语言特色(讨论,从文中找出事例)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四、课外延伸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知识卡片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1、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2、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3、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刘松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