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之穷(贫而不惫、穷且益坚)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手机版


贫而不惫 衣敝履穿不逢时

题解

"贫而不惫"取自《庄子·山木》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庄子身着破衣烂衫去见魏王时,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道:"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魏王本来是想揶揄庄子的一副潦倒相("惫"),然而庄子却针锋相对指出,知识分子不能坚持自己的精神信念,放弃理想,那才是真正的潦倒,而他只不过是由于时运不济,物质生活穷困罢了。从庄子一生来看,他虽然缺衣少食、家境贫寒,但却从未在人格志操上有丝毫退让。可以说,庄子确实做到了"贫而不惫"、穷且益坚。

在庄子的生平中,有一点应当不算"谜"。那就是,凡读过《庄子》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庄子这个人可真穷,庄子他们家的生活可真惨!

按俗理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他们平常的生活照例总要比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一些才对。可庄子偏偏破了这个例,他虽然也是知识分子,但却穷得跟老百姓似的。

而在知识分子圈里呢,比较起来,同样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一流思想家们,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其中确实也有人曾经穷过,比如孔子早年就曾"贫且贱",但没有谁像庄子那样长期穷、一直穷,甚至一度穷到了生计难以维持下去的悲惨地步。而且更惨的是,庄子不仅活着一辈子受穷,死了还照样接着穷。他真可以说是穷生穷死了。

所以,我对庄子有一个身份定位:知识分子圈里的著名穷人,穷人队伍中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庄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其实都与他的这种亦士亦民的双重身份特点有很大关系。

1 庄子真穷

读者可能想了解的第一个问题是:庄子到底有多穷,生活有多惨?

大家知道,人生在世,所必需的东西不外是衣、食、住几个方面(物质需要)--"行"的问题并不重要--外加一定的社会尊严(精神需要),即"面子"。离开其中一项,一个人便很难活下去。所以,以下我们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借《庄子》书中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下庄子他老人家的穷人相。

(1)穿衣--庄子身上裹着件缝补过破洞的粗布衣裳,又用麻绳绑着他那双快要露出脚丫子的破鞋子,前去见魏王,因为古代人见国君总是要注意仪容整齐的。魏王看到庄子这副模样,便语带揶揄地说:"先生你是怎么混的,竟然这样潦倒?"庄子反驳道:"我这是贫穷,并不是潦倒。读书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那才叫潦倒;衣服破烂,只能算贫穷。如今我沦落到这般田地,还不是由于生不逢时?你看那些在山林大树间跳来跳去的猿猴,多么自在!连百发百中的神射手都拿它们没办法。然而,一旦陷入茂密多刺的树丛中,它们就必须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条件不利,才能如何施展!现在的世道是君主昏庸、臣子暴乱,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狼狈?我这个样儿还算是好的,以前忠臣比干还被纣王剖了心呢!"

对于魏王的奚落,庄子这番话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不过,尽管腰杆挺得笔直,嘴上没让魏王占到丝毫便宜,但衣弊履穿、模样寒酸却是庄子本人也承认的不争事实。

衣裳再破,终归还能遮体。然而庄子的穷,并不仅仅只表现为面子上的"缺衣"。在肚子问题上,他麻烦更大,那就是"少食",甚至曾经少到了揭不开锅的困难地步。这不要命了嘛!

(2)吃饭--庄子去向一个当官的借粮食,当官的答应得很利落:"好啊!我有一笔款子马上就会进账,到时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听了,生气地说:"昨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车辙中遇见一条鱼。我问它是干什么的,这鱼说自己是东海的水官,快要渴死了,希望我弄一斗升水救活它。我说你等着吧,等我从南方多水的吴国、越国游历回来后,再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没成想那条鱼黑着脸说:'一点儿水就能让我暂且保命,如今你这样说,还不如尽快到干鱼店找我去呢!'"

庄子瞎编的这个故事说明,眼下他实在是已经穷到了没有米下锅的危险地步,如果再没有粥饭果腹的话,此命将休矣。言外之意是说,请你赶快借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庄子最终是不是从当官的那儿借到了粮食,后来又是否还上了,我们无从得知(根据汉代刘向的记述,庄子从魏文侯那里得到了百钟粟的救济),但难免让人忧虑的是,即使借到粮食,庄子都穷到这份儿上了,今后他又怎么还给人家?

人们经常赞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傲风骨,但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句老话,叫做"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很难说向当官的借粮食这件事,表明庄子失掉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在人格上显得有些掉价儿。然而,在填饱肚皮、聊以活命的问题上,心高气傲的庄子确确实实是被难住了、难倒了。

与庄子的饥寒交迫相比,孔子对吃和穿的要求就高档多了,老夫子的消费品位、生活情趣完全是贵族化的,他和庄子可谓有着天壤之别。按照《论语》中的说法,孔子吃东西讲究的是,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吃颜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还得注意多吃主食少吃肉,吃东西一定要放酱醋作料,等等;穿讲究的是,什么平时在家不穿粉红色和紫色的衣服,领子和袖口的镶边不能用深青带红的颜色,还有什么皮袍要做得长一些,右边的的袖子要短一些,如果里面穿黄色的狐皮袍,外面一定要配着黄色罩衣,等等。

看到此处,我想读者都会同意授予孔子两个头衔:美食家,以及服装大师或时尚专家!这些吃和穿的花样儿,孔子本人虽然未必能够实际如此做到,而主要是他对于所谓君子日常生活的想法,但放在庄子这里,却连想都想不出来,也根本不敢想。因为,在原本已经没得吃、没得穿的窘况下,他越想就会越饿,越想就会越冷。你看异端和圣人的生活质量差距有多大!

不过要说起来,孔子也不是没有尝过挨饿的滋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发生在他周游列国、四处求职期间。当时,楚国已经派使者聘孔子为官,他正准备前往应聘时,陈国和蔡国的几个当官的,却因为担心孔子为楚国效力将对他们不利,就派一帮人把他包围了起来。困在荒郊野外,孔子无法前行,也没有什么吃的,一连七天都没有生火做饭,追慕者都饿病了,老夫子也饿得面有"菜色",缺乏维生素C嘛。陈蔡之困,大概是孔子经历的最可怕的唯一一次饥饿体验。多数情况下,孔子的生活至少都是衣食无虞的,更不要说在鲁国政坛担任高官期间了。再有,孔子周游列国时,虽说难免颠沛流离些,但无论到了哪个诸侯国,都还是有人接待,有人请饭局的。庄子哪有这些待遇?

(3)居住--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秦国。去的时候,宋王赐给他好多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很喜欢他,又赏给他一百辆车。曹商回国后,得意洋洋地去见庄子,对他说:"住在偏僻狭窄的巷子里,穷得没有办法,只有靠织草鞋卖,来勉强糊糊口,以至于搞得自己面黄肌瘦,脖梗儿干瘪细长,这些我都不如你;但要论取得大国君主的欣赏和喜欢,继而得到一大队车辆的重赏,你就比我差远喽!"看着曹商的暴发户嘴脸,庄子的答话很损很毒:"我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来治,谁能破开毒疮,把里面的脓水放出来,便赏车一辆;谁能把秦王的痔疮舔干净,就能获得五辆车的赏赐。可见,治的病越肮脏,得到的车子越多。所以我想你一定是舔了秦王的疮,要不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子呢?别再跟我提什么赏赐的事了,你赶快从我这儿滚得远远的!"

庄子居住的这个地方,故事原文用的词是"穷闾厄巷",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贫民窟"、"棚户区"。既然住这儿,想必庄子屋里的家具陈设不会好到哪里去。住在贫民窟的人当然是庄子之类的穷人,他们不可能有收入稳定丰厚而且光鲜体面的工作,要不谁愿意住这种"鬼地方"?

织草鞋作为穷人才会干的手工劳动,看来也只能使庄子饥一顿、饱一顿,聊以活着不死罢了,因为草鞋的消费者应该很少有富豪、贵族或当官的,庄子的稳定客户大概主要是像他一样的穷哥儿们。大家都在苦难的人间,指望从不名一文的穷人身上赚到钱甚至发大财,怎么可能?面容消瘦、形体干枯,虽是曹商讽刺庄子的话,却也可以说是他作为穷人的真实写照。从医学的角度说,庄子显然饮食不足、营养不良,这种身体症状在"贫民窟"的居民中屡见不鲜。

(4)尊严--庄子路过一个栗树园。这时,有一只翅膀和眼睛都大得出奇的喜鹊从南方飞来,它碰了一下庄子的前额,然后停在树林中。庄子觉得有些纳闷儿,就拿着弹弓,快步走近了细瞧。他发现,有一只知了正在美滋滋地享受着树荫的清凉,却没有料到有只螳螂正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光想着快到手的美食了,以致放松了警惕,哪成想刚才飞来的那只喜鹊正伺机抓住它。看到这一幕,再想到自己正准备用弹弓打喜鹊,庄子感到非常可怕!于是扔下弹弓,掉头就走。然而这时看园子的人,却以为庄子偷了树上的栗子,在后面追赶着骂他。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要告诉大家,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随时处在潜在的危险铰链中,一旦我们见利忘身,得意忘形,便极有可能成为别人瞄准的猎物,被从暗处猎杀,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过,从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个事实,那便是庄子当时的身份虽然是"士",算起来还属于贵族等级,但由于穷困潦倒,他作为"士"的社会尊严甚至连平常人也已经不在乎了。试想:假如此时庄子衣着端庄甚至华贵,再配上一套看起来不知何方神仙的傲慢举止,那个看园子的人还会把他误认为偷吃东西的贼,还有胆子追赶着辱骂他吗?作揖打躬还来不及呢!

回过头说,曹商那厮何尝又把庄子当回事儿了?他专门跑到贫民窟,像个暴发户一样地夸耀宋秦二君主所赏赐的"私家车",何尝不是为了想寒碜一下庄夫子?从庄子被追着骂、被寒碜这两件事也可以看出,活在弱肉强食、富贵当道的现实世界中,穷人要想获得社会尊严,真要被人家拿着当回事儿,难哪!

住在"贫民窟",不被人拿着当回事儿,时常缺衣少食,乃至于饥寒交迫,大家可以想象庄子他们家的生活到底有多惨!

接下来还有更惨的呢。咱们平常讲的"生活"这个词,说的是一个人生命存续期间他是怎样活着的。庄子穷活着、活着穷,这一点大家已经很清楚了。可是,无论富贵贫贱,人终归都有一死吧,所谓"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或者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唱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富人一死,就再没有机会享用金银了;而庄子作为穷人,如果瞅准哪天天气不错,眼一闭、腿一蹬,他的穷命总该到此结束、就此解脱,受穷算是受到头了吧?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命运也没有这么轻易就便宜了庄子。

(5)死去--庄子快要咽气了,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坚决反对说:"费那个劲儿干吗,没必要!你们看,我准备用天地作我的棺椁;躺进去后,我再用日月作双璧,星辰为宝珠。除了这些,天地间的万物也都是我的殉葬品。有这些东西陪我上路,我就啥也不缺了,这样再好不过啦!"弟子们哀求他说:"老师你这不是让我们把你随随便便抛尸荒野吗?这可使不得,我们都担心那样的话,乌鸦、老鹰将会把你给吃了!所以还是把你埋到地下保险些。"庄子临死还不忘幽默一把,笑着说:"尸体扔到露天的地方,势必有乌鸦、老鹰来吃;埋进土里呢,蝼蛄、蚂蚁又会把我当成美餐。现在,你们要把我从老鹰嘴里夺过来给蝼蚁吃,这未免也太偏心了吧?"

从思想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出两点:第一,庄子是个潇洒的"唯物主义者",把死看得很淡然,这就跟死了老伴儿庄子还要唱歌一样,无所谓,不就是回归大自然嘛;第二,庄子不仅嘴上一贯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而且还坚决要求身体力行,以垂范后人。

这两点,我想他的弟子应该都知道。可既然知道,他们为什么还要违反师训,打算厚葬庄子呢?从人之常情考虑,大概他们是想:敬爱的庄老师都穷一辈子了,死总得死得体面一些吧,而且死完以后,庄老师在黄泉下的生活也要改善改善,总不能死后做鬼还接着穷吧。

可庄老师却不愿领受弟子们的一番好意。这背后庄子自己的理由,如果说是因为他看淡生死、反对儒家,当然没问题。但我觉得,换个角度看,这事儿还是跟庄子的穷有关系。

俗话说得好,"存在决定意识","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关于丧葬,儒家坚持古代官方礼仪,主张天子死了用七层的棺椁,诸侯用五层的,大夫用三层的,士人用两层的,都是里里外外一层套一层。这还不包括各种规格的陪葬品。为什么搞得如此繁琐?原因就在于儒家是贵族阶层的代表,而贵族是不缺钱、不怕麻烦的。

与儒家不同,墨子出身于下层手工业者,是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吃饭的,由于深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墨子反对厚葬,他认为无论谁死了,随便用材质一般的桐木,做个三寸厚的棺材也就足够了,而套在棺材外边的"椁"则完全没必要,纯属浪费!说到这儿,我请大家注意:即使反对厚葬,墨子也并没有说人死了,可以随便弃尸荒野。原因在于,三寸薄棺的钱,搞手工生产搞得不错的墨子他们还是出得起的。

而庄子就惨了,他不仅连饭都没得吃、衣都没得穿,而且活着时面子也没有,因此他怎么可能有闲钱去置办棺木,有闲心去考虑死后那具臭皮囊的体面问题呢?所以最多找张破席裹巴裹巴,往荒郊野外一扔了事。这样多好,既不用向人家借钱办丧事,以至于死后还欠人家的账,又能死得像个潇洒达观、身体力行的哲学家,真是一举两得!要是按弟子们的主意,用儒家的贵族排场死一回,以庄子的财力,那他可死不起。

究竟后来弟子们有没有听从庄老师的嘱咐,径直把他扔到野外了,我们不知道。再往前说,究竟晚年庄子的死是不是穷得要死,最后果然给穷死了,我们也不知道。但从他咽气前自告奋勇非得要去喂老鹰来看,庄子确确实实是穷死、死穷一个:死前穷、死时穷、死后穷,穷就穷到底,死后做鬼还是个"穷鬼"。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