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歌专题复习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余光中诗歌专题复习

一、人物简历

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二、诗作艺术成就

1、具象美

余光中擅长锤炼动词,能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刻画事物动态之象,从而表现事物的动态之美。例如《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吐是经常、轻易的动作,“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漫不经心,对比却很强烈,以此得见李白的才情。李白令人景仰,所以余光中要“寻李白”,“吐”字点出诗题。 

  余光中除了善于捕捉静物的动感之外,也擅长表现活动中的事物,例如《撑竿跳选手》: 

  敏感而强劲,颤颤那长杆似弓/ 将他激射向半空 / 他将自己倒蹴/ 

  精巧地蹴成一道弧 /--而旋腰,回身,推杆 / 他半醒半醺飘飘然降回地面 

 这段话充满弹力与动感,用影片慢动作的方式,藉着“颤颤”、“激射”、“倒蹴”、“蹴成”、“旋腰”、“回身”、“推杆”、“降回”等动词,把一个撑竿跳选手刹那间的活动状况做了永恒的纪录。 

2、密度美和弹性美

密度美指的是在有限的文字中尽力包孕可能的意涵,引发丰富多样的美感。弹性美指的是语言伸缩自如与变化多方,形成文字的艺术美感。 

  例如《白玉苦瓜》一诗,以白玉苦瓜象征诗之不朽、受难的母亲与受难的中国,并象征自己。《独白》的“独白”一词,兼有三义,一是头发独白,二是独守清白,三是自言自语写诗。 

  余光中擅长运用特殊的词法及语法,令诗作翻陈出新,有助于弹性美的获得。例如他常把名词做形容词用,像《重上大度山》: 

  星空,非常希腊 /小叶在左,聪聪在右 / 想此行多不寂寞 / 灿亮的古典在上,张着洪荒 

  用“希腊”这地名形容夜晚大度山的星空,把他当下的感受--此夜大度山的星空像中世纪希腊的夜空一样,灿亮古典,张着洪荒--扼要而活泼地表现出来。又如《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黄土 /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用“最母亲”形容中国,是余光中的创造。把中国最具母亲的性质、诗人和中国的关系如同母子、爱中国如同爱母亲等繁复意义浓缩成一个当作形容词用的名词:母亲。 

余光中也常常把形容词当作名词用。修辞学上叫做“虚字实用”。例如《白灾》: 

怎么初雪已然降临在耳际 /薄薄的一层,铺着残忍 /

输尽全部的星光和寒颤和黑 /输了外套输自己的赤裸 

  “残忍”和“赤裸”都是形容词做名词用,前者突出白发造成的心理威胁,以为下文战胜命运预埋伏笔;后者强调不单是裸体,而是生理心理外在内在的倾注一赌,及生命的完全投入,所以“赤裸”比“裸体”有力得多。 

  余光中的诗作里,时常出现名词与数量词的关连组合,例如《空宅》: 

  电铃骤响,惊起了空宅的一头寂 /不住地摇尾,却又吠不出声 

  这里把空宅想像成一头犬,名曰寂,寂寂无声,故“吠不出声”。“一头”和“寂”组合在一起,再用“不住地摇尾,却又吠不出声”修饰,动静之间形成很大的张力,以蠢蠢欲动来形容更大的寂。“一头(犬)”喻动,“寂”喻静,这个组合是矛盾和张力的所在。 

3、音乐美

流沙河在《余光中一百首》论及余光中诗作的音乐性,举了《漂水花——赠罗门之二》为例,说这首诗的用韵“浅、边、片、扁、西、年”同韵,听起来很和谐;而其中又放了两个不同韵部的字:笑、腰,以造成变化,前后韵程交错。中国古典诗的古体常见转韵,都是甲韵用了转乙韵,乙韵用了转丙韵,丙韵用了转丁运。余光中的诗却不是这样,他更新了传统用韵的方式,常常是甲韵未完已有乙韵出现,乙韵未完已有丙韵出现,丙韵未完已有丁韵出现。

三、作品赏析

1、《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孕的清莹/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满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推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革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婉/ 千眄万睐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寻根诗篇。诗人在故宫博物馆看见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于是触发灵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一节极写苦瓜的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它千年的酣睡,它从从容容、自自在在地成熟,都显示出它不再涩苦,而这样美丽饱满的苦瓜,是由古中国的乳汁一口一口喂养、培植而成的。“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之句,用得很妙,将无生命之死物,写成了有生命之活物。这样的诗句既是苦瓜饱满圆润,在观者眼睛里产生的一种幻境似的滑溜溜的光泽,也是拟人化手法将物体活化的手段。“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之句,把物体写得十分净洁鲜活,虽是千年古物,不但一尘不染,而且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一个“翘”字,将生命的活力贯注其中,使诗和物都有了鲜嫩和强劲的生命感。诗的第二段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诗人用隐蔽的手段将苦瓜拟人化为一个婴儿,而祖国的沃土是母亲。母亲敞开胸脯,婴儿向母亲的胸脯上匍匐,他用蒂用根饱饱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恩液。虽然经过许多苦难,经过战火的烧烤,经过铁蹄的践踏,经过履带的重压,但是,它奇迹般成长,而且没有留下伤痕,这里显然不是单单地写白玉苦瓜,而是在写由祖国母亲的乳汁哺育长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诗人的功力在于写苦瓜意不在苦瓜,写象征物,但又不脱离物的本体,似真似假,似假似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于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油然而生。诗的结尾处又回复艺术本身。雕塑家的巧手经过千刀万凿,给白玉苦瓜以艺术的灵魂,“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方面肯定艺术创造的永恒价值,每每欣赏这样的成果都将给人以甜蜜,另一方面寓意祖国母亲,养育了这样的儿女,恩重如山,永留青史。

感物咏怀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方法,诗歌在象征意象白玉苦瓜的刻画中,表达了对养育万物之恩的大地、孕育了我们生命的母亲、给了我们精神滋养的古老文化的由衷礼赞,通过刻画了往昔的苦,现在的熟和未来的甘三个阶段,体现作者对祖国崛起的美好愿望。

 2、《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四、针对练习

(一)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回答下列问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说说诗中“乡愁”的含义?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3、《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二)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回答:

1、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三)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给我一瓢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A. 四节诗均采用拟人的形式,整齐匀称,音韵和谐,感情依次递增。这一点,也和《乡愁》一样,感情由个人之思念上升到民族之思念。

    B. 短诗意象鲜明,色香味俱全。每节诗首尾两句反复,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抒情性。这种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方式也正如《乡愁》一样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又升华了诗的主题,表达效果非常之好。

    C. 这首《乡愁四韵》与作者的《乡愁》一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反映了台湾人民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之情。

D. 四节诗连用四个比喻,由醉酒到沸血,到等待,到以梅香为乡土的芬芳,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一个飞雪的冬日,面对腊梅,酒入愁肠,热血沸腾,醉倒在浓浓的乡愁之中。

(四)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霜齿一咬/噢,那样轻轻/就咬出一掌血来

    A. 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 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 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 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五)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民歌》,完成1~2题。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 也听见/龙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 也听见/梦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 也听见/笑 也听见/

1.对诗句的解说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青海到黄海”“从高原到平原”强调了能听见这首歌的区域之广。

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血型的人都能听见这首歌。

C.“风”“沙”“鱼”“龙”都能听见,是说所有一切的事物都能听见这首歌。

D.“醒”“梦”“哭”“笑”都能听见,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听见这首歌。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中华民族艰苦拼搏,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B.这首诗构思巧妙,小中见大,所谓民歌,应是民族之歌,民气之歌。

C.全诗多用反复,是吸收了《诗经》的创作手法,可算是“重章叠体”之作。

D.各节句式长短不一,也不押韵;而从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和整个结构看,又有严谨的间架和整齐的节奏。诗中联想自然,富有诗意。如由“青海”“黄海”联想到“风”“沙”,余此类推。

针对练习参考答案

(一)1、“乡愁”体现了诗人的中国意识,即家国之思。      2、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3、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二)1、C   "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过其门而不得人",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  2、A ("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三) A        (四) D  (这是强加寓意,其实此诗只是抒写悲秋的情怀。)

(五)1.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呼啸”持续时间长,“合唱”的人多)

2.C(不能说“重章叠体”,它没有《诗经》的“章”)

 

吴文俊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