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烘云托月凸现中心人物的方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重点难点: 1.多角度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2.借助侧面描写凸现人物个性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你曾经有过与人一面之交的经历吗? 如果,我们想请你写下来,你将从哪儿下手,怎样来写这“一面”的情形呢?让我们走进阿累《一面》,认识一个人,学习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 )打出文中佳词; 2.边读边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名,并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参考:人物:“我”、内山老板、鲁迅。 时间:1932年秋天 地点:内山书店 环境:外面下着雨 3.文章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参考:我到内山书店躲雨,我与内山老板讨价还价,鲁迅先生推荐并赠送书给我。 三、外貌描写 1.这三件事,正好是三次机缘,使我有幸与鲁迅先生有了一面之缘。但通常的写法,都是对“一面”写一次,但文章却突破常规,写了三次。请用——线画出三处描写的“一面”的文字,读读,看看作者抓住哪些细节来描写的,在页边作简略批注。 参考: 第3段—— 抓住体态(瘦)、年龄(五十上下)、穿着(牙黄的长衫)、举动(嘴里咬着一枝烟)来写。第18段—— 抓住面色(黄里带白),体态(瘦得教人担心),头发(约莫一寸长),胡须(好像浓墨写得隶体一字)来写。 第31段—— 同上。 2.这些细节描写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参考:共同点——瘦。 不同点——描写角度不同 第3段: 远观 第18段:近看 第31段:细描 3.这三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编排的?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由远及近、由朦胧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细。 照片式的构思艺术。 启示: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3.一个“瘦”字,体现了鲁迅什么个性特点? 参考:“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四、烘云托月 1.然而,这些照片又是由什么纽带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再读课文,寻找其中的创作技巧。 参考:内山老板的热情服务;“我”的心理活动。 2.重点阅读5-16段,分析内山老板的个性特点。 参考:开朗、热情、同情中国;他与鲁迅先生的交谈声中“夹杂着非日本的东西”。这些都给作者以好感。当我迫于钱少而买不起《毁灭》时,他非但没有嘲笑,反而巧妙的引出了鲁迅,所以本质里还藏着质朴的个性。 3.内山老板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一是由内山老板自然而巧妙地引出鲁迅先生; 二是作为陪衬人物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这儿,鲁迅是“月”(中心人物),内山是“云”,一云托月,以内山的美好个性衬托鲁迅的善意、宽厚,可谓以美衬美。 4.找到文章重点描写“我”的内在心理的句段,朗读并揣摩“我”的内心情感,并说明其作用。 参考: 第2段:“我已经困软地像一团棉花。” 第16段:我真踌躇起来: 第19段:那种正直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第35段: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第38-42段:全部。 这些心理描写,一方面展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贫困遭际、想买书又无钱买书的窘迫;更多地则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博大胸怀。 从这个角度讲,“我”的内心情感,在文章中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鲁迅这个形象更加饱满起来。 5.对中心人物进行渲染烘托,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开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感悟它们的艺术效果。 参考:2、3、5、38.这些描写,有自然环境的恶劣,有社会环境的悲惨,但正是这些坏环境,反衬出鲁迅形象的光辉来。 6.小结:当我们对中心人物的正面描写较为苍白时,我们可以尝试借助于侧面描写,使中心明确,人物生动、丰满起来,真正达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参考:“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文章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参考:“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1.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参考: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参考: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参考: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升华: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写作技巧: 1.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照片式的构思艺术与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 总结: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四、作业:搜集有关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受鲁迅的革命精神。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 :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板书: 一 面 环境:秋雨、书店 渲染烘托 远景 内山:热情、周到 鲁迅:中景 博大、慈爱、友善 “我”:质朴、真挚 近景 郝炎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