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德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手机版




                                 涡北中学  王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题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人生的大好年华转瞬即逝。师范毕业已经多年,回想起当年的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许多人事常常令人感动,每每谈及“师范生”三个字就想起了教我们教育学的丁子良老师,他的那句:“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人范”常常在耳边回响。丁老师的音容笑貌也常在眼前浮现(丁老师已故去多年当年教我们时已六十有余,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当时丁老师在讲台上笑眯眯的眼神,向下低垂的眼镜,右手扶书左手不停的指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讲课时,当发现哪位同学不够认真听讲,那手就点的厉害,而且始终不变,加上那目视一贯的眼神,让你无任何可回旋的余地只得安安心心的正襟危坐,接受丁老师的再教育了。

四年的光阴一晃而过。一九九零年七月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眼睛,一张张稚嫩的笑脸,站在讲台上初为人师的我心底升起了自豪与畏惧(自豪的是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畏惧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称职)。 我知道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一句话中我明显的诠释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渊博的专业知识。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之余不断钻研学习各种业务书籍扩大视野。为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这只是我为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进行充电方法之一。在课业之余寻找资料扩充视野范围并力争在教学不出现任何“失手”的现象。                                

    其次,要有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好的老师总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去感染感化他的学生。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句温暖的话,一个鼓舞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一股春天般的温暖,让他从过去的失望迷惘中醒来,回到学习的正轨。用心去发现学生生活的不快与愉悦;用心去点亮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明灯,用心来打开学生探求开新知的大门,让情感之花开放在师生之间,让理解与信任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三,要有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学生来到学校大多是离家较远,有的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学生在学校就像在家,教师就是家长,学生就是成员。让这个家充满温馨和乐幸福,学生老师在这里学习工作会更有信任感和依托感。学生老师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会把心交给你,用心换来的情谊会更加深厚。

    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知道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内化来表达吸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先发挥学生主动作用,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操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这样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学的教学方式效果会更好。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爱好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从文中找出答案,这样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即“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运用于学习中去使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就习惯于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反映在黑板上,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如遇确实有难题的方面 可由老师统一解答,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解惑并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机械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身心在不断发展的人,他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会积极投入、参与,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老师的主导作用会发挥的更好。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主要形式是教学,有的人把教学作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而我是把教学成一种艺术来看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特点利用文学艺术作品的吸引力,来打动学生,结合着课文内容深入浅出地反映出课本中的情景,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学生,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对父亲臃肿的身体感到好笑,我就联系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中对父亲的表现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父子之间的感情认识更深刻了,教学的艺术更体现在教学的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一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课、讨论课、问题课、展示课等多种课型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角色中获得知识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作为一名老师就应做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激情,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用爱心浇灌学干涸的心田,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梦想,用智慧打开学生心灵之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开朗活泼聪明睿智乐学多思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愿望。

                  二0一0年十二月十六日

 

 

王超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