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教材理解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设计的。 梳理,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系统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此次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同学们通过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对成语能有新的认识和体验(成语的来源,特点和运用),掌握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成语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向心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成语积累,但掌握的成语量还不大,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或者做成语猜谜游戏,也许学生会很高兴,课堂会很热闹,但学生原有的成语库不见得有所丰富,知识水平不见得有所提高。 高一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还不懂“罄竹难书”“处心积虑”“炙手可热”等成语,或者听过但不知如何运用,而且我们一部分住校生没有条件上网查询资料,如果让学生梳理容易用错的成语,难度有点大,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让学生从“成语与中华文化”的角度梳理成语,这样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太难,使学生对学习既有兴趣又有信心。 同时我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能力都较弱,他们更习惯于坐在教室里听 教师讲授,在课外探究学习上有一定惰性。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特别是课前准备,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参与成语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恰当的分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我的预期目标是: 1.让学生在汉语成语方面的知识得到丰富,同时也进一步了解汉语成语的特点,了解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2.通过把成语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研究,进而明白成语中沉淀着丰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让同学们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成语,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设计思想 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 由于这是一次探究性学习课型,所以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本教学设计拟实践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2.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3.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法。 4.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5.突出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建构学习成语的知识体系 2.充分认识成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规律性特点,探寻其来源,并能根据 其特点规范运用成语,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3.利用网络相关网站或者搜索,培养学生查找、搜索、筛选、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4.按学生学习水平层次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 5.进一步认识成语的优点,加深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6.探究成语,形成自我见解,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这堂课的成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学习任务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任务安排要具体,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在课前准备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教学难点主要是,梳理探究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能力都较弱,他们更习惯于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在课外探究学习上有一定惰性。 教学方法 梳理探究分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生生对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二、课堂交流(导入、整体感知、梳理探究、研究讨论) 三、德育渗透四、课堂结语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七、课堂效果八、反思不足 重点环节: 梳理探究:1.出示梳理角度;2.梳理成果展示;3.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查与点拨;4.探究成语承载的文化信息。 研究讨论:成语为什么不能改? 德育渗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成语和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通过本课学案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具体操作办法与过程: 1.将同学每六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专题一个负责人。 2.组织学生根据本课学案进行预习,并在一定预习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 3.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等。 4.内部分析:溯源、找特点、分类等。 (二)教师向学生推荐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中国成语辞海》等)让学生养成亲自动手的好习惯。 二、课堂交流 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于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陈汉东先生就创作一篇《中华文化之歌》,作为祖国六十岁生日的贺礼。同学们请看(投影一:《中华文化之歌》)。 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朗诵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陈汉东先生的《中华文化之歌》,整体感受成语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活动一:这篇包含了中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强精神、优秀品德、礼仪风范、荣辱观念、仁爱思想、和合理念、创新精神、宏伟志愿等多方面内容的文章,作者仅用了240个字,可以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此文都称得上是一篇奇文佳作,让我们大声把它读出来吧(投影一《中华文化之歌》)。 梳理探究 1.出示梳理角度 成语的梳理可以是多角度的,根据学案设计我们确定从“成语与文化”方面梳理。 成语深植于中华文化(投影二:成语来源)从上古神话到外来文化,内容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等(投影三:成语内容)。有人说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幅博大的风景,那么成语就是它的微型景观。(板书: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2.梳理成果展示 请三——四个小组的代表到上黑板展示各组的梳理成果。 活动二: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丰富的成语宝库,庞大的语言体系需要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在探索中进行尝试,采用分类梳理的方法学习成语(板书:梳理探究),下面我们就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将你们组里梳理的成果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3.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查与点拨 活动三: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投影四:学生学习方式方法调查问卷)。(板书:自主、合作) 4.探究:成语承载的文化信息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积淀。同学们请看(投影五:成语与服饰文化)。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活动四:现在我们各组成员进一步突破自己,以主动、合作的精神共同探究承载在成语背后的文化信息,时间为两分钟。 过程性评价: 学生互评:要求同学们根据“过程评价表”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给自己和同 学打个分数(5分制)。 (选出每组自评最高分和组内优秀成员等,并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评价:给展示成果的同学打分(5分制) 教师总结:成语真不愧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承载文化信息最多的语言形式,一个典故,一则寓言,一首婉转低回的吟咏,就是一场场华美的历史文化盛宴。 研究讨论:成语为什么不能改? 1.举例:生活广告中的“成语”宣传 如此精美的语言,深厚的文化,难怪会成为我国运用率最高的语言形式。同学们请看这是目前最流行影响最广的一种应用,同学们能说出这些词语是做什么的吗?它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宣传效果?(投影六:正本清源) 2.思考:这样修改了之后还是不是成语,为什么? 3.总结成语特点 成语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投影七:成语来源)(板书:源远流长);每一个成语的形成都是生活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发展的指引和借鉴(板书:寓意丰富);成语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文化(投影八:追根溯源)(板书:约定俗成);结构固定不变的语言形式(板书:结构固定)。 师生总结:成语不能改,改了就不是成语了。 4.讨论:你认为这样利用成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三、德育渗透 思考: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成语和中华传统文化? 1.由目前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现象引起思考 古人曾说:“一个民族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却不能创造文明,所以要毁灭一个民族,就摧毁它的文化,所谓:欲亡其国,先去其史。被摧毁了传统与道德基础的民族,就失去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民族,无论其体魄如何强健,科技如何发达,却是任何白痴都可以放心蹂躏与奴役的民族。 (投影九)随着活字印刷术、端午祭被韩国人申遗成功,他们继续将中国的中医、汉字、汉服等划归本国发明的同时,近日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日本人也是不堪落后,据悉,日前日本正准备将我们老祖宗发明的“麻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文化的不断流失,所有人都愤怒、心痛,疾呼我该怎样守护你我的文明,该怎么拯救你我的文化? 2.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行为,并找到具体行为的支点。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陈汉东先生就历时六年之久,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坚持成语固有的形式,不改用不乱用,以一个爱国之心,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合国际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的力量,用2008个成语创作了《中华成语龙》。 这凝聚了众人智慧的作品不仅让世界了解并习惯通过成语来理解和表现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中华成语龙》来熟读已连接好的成语,很快就可以把成语记住,而且记得很牢,不容易忘记。这样就能很好的保护我们的文化并让它代代相传。(投影十:《中华成语龙》) 四、课堂结语 同学们,“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拯救和守护,是对祖辈怀想和感激的基本方式,作为民族的一份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就让我们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些吧。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网络,积极加入到《中华成语龙》的人文活动中去,我相信它一定能让我们对成语刻骨铭心,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让我们的文化千秋万代、代代相传。其次是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出谋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请看作业。 五、布置作业 请各组至少用两种创意进行成语设计,以设计方案趣味性、参与性和信息承载性为标准来评价各组的工作成果,成绩优秀的组可成为与兄弟班进行文化交流的代表。(投影十一: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七、课堂效果 这堂课有眼下看得见的效果和暂时看不见的长远的效果,学生收益明显: 1.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成语本身。 学生从网络上搜集材料,分析整理,不只是学成语,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成语的梳理探究,是让学生做一件很具体的事——梳理、分析、归类。重在过程,重在课外、课前学生的工作。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2.对成语的理解、运用比过去深刻。 学生能够明白以后应抱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运用成语。别人错用成语,是前车之鉴。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通过学习方法的改变,学生已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同时能够转换观念,突破自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习,进而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意义。 4.学生学会了在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采用生生互评,个人自评,师生互评的不断调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学习的主体意识。 5.进一步认识成语优点,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八、反思不足 虽然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安排具体,但由于时间和监督环节的问题,个别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完成不太理想,主要表现为:1.个别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习惯听和抄写别人的意见,个人成果不明显。2.学生的惰性使部分学习任务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3.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内容挖掘的深度不够。 由此可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工作还应加大力度,教师的工作要注重连续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认真抓好自习课,给学生习惯养成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因为课外的复习和预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在时间自主的条件下形成的,离开了时间自主,这些习惯的养成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陶巍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