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 师 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 我陶醉了。 生 美!实在是美! 师 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 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 我喜欢《雨巷》。 师 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 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 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 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 我喜欢《雨巷》。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 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 生 老师真是我的知音! …… 师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 生 (齐声)对! 推进新课 师 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这一次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怎样读能读得更好呢? 师 下面,我们每首诗分别请出3位同学来给大家范读,大家先挑选自己的代表吧。 师 请选出的同学,各自朗读一遍诗歌,每首诗,我们再让大家点评一下。 【两首诗都分别由三位同学范读,由学生点评其读得好在哪里,哪里是不足。教师边引导学生在点评中归纳朗读的要点,边在黑板上板书】 生 我觉得王林读的《雨巷》最好。 师 为什么? 生 她在朗读时特别注意感情投入,有的地方重读,有的地方轻读,让人感觉抑扬顿挫,很有诗味。 师 李丽同学提到了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两点:感情投入和重读与轻读的问题。很好! 生 我觉得梁敏读的《再别康桥》最好。因为,她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节奏快慢。好的朗诵者应该就像演唱者一样,让听众陶醉在旋律和节奏里。 师 对,刘力同学又给大家归纳出了朗读的第三条注意事项:注意节奏。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生 应该还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吧。刚才,我就是有几句诗的停顿上把握不好,所以,没读好。 师 好,王军又总结了一条:注意适当的停顿。既然,王军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失误,我们欢迎他再为我们朗诵一遍,大家说好不好? 生 (齐声)好! 师 这次感觉怎么样? 生 好多了! 师 大家说呢? 生 (齐声)好! 师 看来,朗读诗歌真是一门学问啊。我们在合作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师 同学们读得很好,归纳得也很好。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节奏、注意重读和轻读等。那我们现在一起再来读读,牢记刚才归纳的要点。 师 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足够好了吗? 生 老师,我觉得我们在朗读中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师 嗯。老师也觉得大家的朗读是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大家一齐想想。 生 似乎还缺了点感情。 师 是啊。因为我们还没体察到诗人的感情。上一课我们讲到,体察诗人的情感应透过什么去分析呢? 生 诗中的意象。 师 对。那我们还是分工合作,刚才你选择哪一首诗来朗读的现在还选哪一诗来分析其中的意象,及透过意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也可以低声诵读,帮助理解。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意象及其蕴涵的感情。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紧扣诗歌中的意象,不背离诗的感情基调,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生 我觉得《雨巷》中的“姑娘”这个意象很独特。 师 深入分析一下。 生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的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她很神秘,很幽怨,让人难忘。 生 我认为,《雨巷》中的“姑娘”应该不是现实中的人,这个意象应该别有含义,可我还没想出来。 师 大家帮他想想吧。 生 这位“姑娘”应当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对这个意象,学生分成两派,各自说出不同的观点】 师 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有道理。对“姑娘”的理解历来也像大家一样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解释符合诗歌的意境就是合理的。 师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那么,《再别康桥》呢? 生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师 很好,还有吗? 生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师 作者对康桥除了留恋和热爱,还有别的感情吗? 生 在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师 没错。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师 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剩下的时间,我们再读、再背诗歌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啦。时间交给大家! 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两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布置作业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朗读的要点 2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让我们继续美的历程,把音乐之美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结合在一起。请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你们挑选的配乐。 【学生播放自己挑选的音乐】 师 音乐都很美,但哪一段与我们的诗是最相配呢?同学们讨论讨论,要说出理由。 推进新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生 我们觉得王军选的那首中国古典音乐很好,跟《雨巷》的意境很配合。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这首诗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味道,我在网上看过介绍,“丁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是忧愁、落寞的象征,而且还常常与雨联系起来。王军选的古曲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在那种幽怨的气氛里了。 师 好,李立同学是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很好。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我更喜欢王林选的那首轻音乐。 师 也谈谈自己的理由。 生 第一,我认为,这首曲子也符合《雨巷》的意境;第二,从节奏上,这首曲子与诗歌的节奏更配合。王军的那首好像太慢了一点儿。 师 梁亮同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节奏。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两首曲子哪一首更符合诗歌。我们就请挑选者配乐来朗诵一下,大家来做评委。 【两位学生分别配乐朗诵《雨巷》】 师 好了,朗诵结束,哪一首更好,评判权归大家。 师 结果出来了,王军选的古曲以34票战胜了王林选的轻音乐。 师 《雨巷》有了它的“搭档”,我们也不能冷落了《再别康桥》啊。大家也评一评吧。 生 我们觉得刘丽选的那首钢琴曲不错,符合刚才大家提的标准。 生 我们都喜欢你上节课播放的《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 师 看来,又是要用擂台赛的形式解决了。刘丽选的音乐当然由她朗读;《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让谁来朗读呢? 生 (齐声)老师! 师 (微笑)这个擂台赛,我的身份有些尴尬啊。我应该当裁判,还是参赛选手呢? 生 老师,您就当一回参赛选手,让我们也来当一下裁判吧。 师 也好,现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不过,你们裁判可要公平啊! 生 (齐声)一定公平! 【教师和学生各自用配乐朗诵了《再别康桥》】 师 好了,到裁判出手的时候了。 师 结果是我的《人间四月天》以40票战胜了刘丽的钢琴曲,谢谢大家的支持。 师 通过讨论和表决,我们给两首优美的诗歌配上优美的乐曲。下面。我们就用自己选出的曲子来配合朗诵吧。大家也来感受这种诗美配乐美的意境。 【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配乐朗诵】 师 美的音乐,美的诗,其实诗的语言本来就如音乐一般是美的。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说其美在哪里?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的第2节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这句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 师 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把虹与梦,这两个奇异的意象,叠加起来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师 分析得很恰当。 生 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诗人在此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师 看来,你一定是在课下翻看了不少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了。 生 我很喜欢这首诗,也因此喜欢上了徐志摩,还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师 由一首诗而到一位作者,再到整个诗歌的世界,这是我们步入诗歌乃至文学殿堂的开始,祝贺你!以后,我们再找时间让你给大家谈谈对徐志摩的看法,怎么样? 生 没问题! 师 《雨巷》呢?谁来谈谈? 生 我喜欢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全诗的主旋律。闭上眼睛,浮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情,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景,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让人难忘至极。 师 李立的分析一下就抓住了主题,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也很好。作者心目中的女孩,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的飘散而去。有种难以言表的神秘和幽怨。 师 很好!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感受。诗歌的内蕴最终都是要我们自己去理解的。下面的时间给大家,在音乐中,自由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歌。 课堂小结 伴着音乐,我们赏读了两首优美的诗篇。《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布置作业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语言之美 拓展阅读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鉴赏提示:《口供》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景象,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画面是那样绚烂多彩,突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但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又使诗人的抒情中含有了些许苦涩。最后两行诗,是诗人对自身严酷的反省,对旧我的否定,对灵魂蜕变的渴望。 闻一多的诗讲究结构上的“建筑美”,语言上的韵律美,对新诗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把握节奏,熟读并能背诵全诗。 参考答案:1.节奏例释: 例1: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例2: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紧扣诗中意象分析,合理揣测诗人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三、命题意图:品味诗歌的美,分析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提示:1.这一问是开放性的设问,无论回答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只要是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都是可以的。 2.最后一节诗与第1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以三个“悄悄的”与第1节中三个“轻轻的”回环对应,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的特征,体现了志摩诗的“建筑美”之特征,形成了全诗遥相呼应、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命题意图:拓阔阅读视野,进行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1.三首诗词中的“丁香”都是诗人“愁心”的象征。这愁心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固结不可解。而李词和王词还把丁香置于雨中的境界,使丁香更加凄艳动人。 2.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抓住诗中淡淡的愁绪展开描述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诗两首 晨诵夜吟 送上人①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②。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③。 作者:刘长卿(?—约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河间)人,籍贯宣城(今属安徽)。以五言见长,自诩为“五言长城”。 注:①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将:与、共。③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时人:指世俗之人。 赏析:《送上人》是一首送行诗。作者把出家人比作闲云野鹤,来去无踪,不为人间俗事所累,并劝友人要隐居学道,莫到名山去,这会让人们知道你的居处。此诗既是送别僧人,又是对自己不逐时俗的心绪的宣泄。 积累运用 1.字音积累 寂寥(liáo)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pǐ) 笙萧(shēng xiāo) 青荇(xìng) 2.字形辨析 哀怨 由衷 衰落 寂寥 荒谬 凄婉 文苑 长篙 艾蒿 斑斓 阑珊 波澜 笙箫 潇潇 水藻 浮躁 3.字义辨析 圮 圯 圮,是坍塌、毁坏之意;圯读yí,是桥的意思。 4.词语解释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斑斓:灿烂多彩。 浮藻:漂浮在水面的藻类植物。 5.修辞方法. 例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分析:上面的句子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之外,还用了一种别样的修辞手法——顶真(顶针)。“沉默”一词是上半句的结束,同时又是下半句的开始。类似这样,如果上半句的结束语是下半句的开始语,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说运用了顶真(顶针)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环环相扣,联接紧密,内容表达更加集中。 6.诗歌的意象 戴望舒在《雨巷》中沿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丁香。 (l)“梅”也是古诗人常常选用的意象。我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柳”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被选作“送别”的意象。大家不妨做做下面的题目。 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工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这是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生悠悠思乡之情时写的一首诗,全诗感情真挚,抒写自然,凄切宛转,气韵流动。“折柳”原为“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为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便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是从本诗“此夜曲中间折柳”一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就是“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了“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很重要。 当然,也许有人不同意此说,有自己的见解,但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成立。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的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chì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瘦削(xuē)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耗费 坐标系 仗义执言 忧柔寡断 B.疏浚 度假村 良晨美景 各行其事 C.渲染 编辑室 饥肠漉漉 枉费心机 D.弹劾 协奏曲 融会贯通 志大才疏 解析:A项“忧柔寡断”应为“优柔寡断”;B项“良晨美景”应为“良辰美景”;C项“饥肠漉漉”应为“饥肠辘辘”。 答案:D 3.下列各句的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B.是/夕阳中的/新娘 C.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D.那/河畔的/金柳 解析:A项应为“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答案:A 4.对《雨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丁香”自喻,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自傲精神。 B.所写的“我”是一位敢于同旧世界决裂的革命者的形象。 C.所写的“我”是一个处于失恋的苦闷与失望中的青年。 D.所写的“我”是一位追求美好理想的青年的形象。 解析:A项“以‘丁香’自喻”显然不对,分析也不妥当;B项“同旧世界决裂的革命者”之论过于拔高;C项“处于失恋的苦闷与失望中”无依据。 答案:D 5.“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对这段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诗用了反复的手法,三次用了“轻轻的”,既增加了诗的语言美,也体现了作者恋恋不舍的感情。 B.这段诗除了用了反复的修辞格外,还用了拟人——“作别西天的云彩”。 C.首句“轻轻的”修饰的是“走”,与下一句的“轻轻的来”中的“轻轻的”用法一样。 D.这段诗写出了诗人轻快、欢乐的心绪。 解析:D项写出诗人的“轻快、欢乐的心绪”与诗意相抵触,应该是“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 答案:D 6.“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对这段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B.将柳树称为“金柳”,比为“新娘”,是因为夕阳将其染成金色,艳丽多姿。 C.“艳影”是“金柳”的艳影,并非“新娘”。 D.这段主要写景,但景中蕴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 解析:A项这几句诗没用“拟人”的手法。 答案:A 7.填空。 (1)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因《雨巷》一诗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叶圣陶赞誉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把美好的称呼赋予那些成就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_________________”王维。徐志摩则被誉为现代“”,他共留下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___________________出于他自编的最后的诗集《猛虎集》,是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答案:(1)“雨巷诗人”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2)诗佛 诗哲 《再别康桥》 8.把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寒雨连江夜入吴,___________________。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赠汪伦》) 答案:(1)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平明送客楚山孤 一片冰心在玉壶 (4)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雨巷(节选)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散了她的颜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9.“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参考答案:《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这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 10.诗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参考答案: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阅读下面两小节诗,完成11—13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1.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你认为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满注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12.如果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改为“摇动”,你认为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拟人这一手法的使用使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更加突出,也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参考答案:摇动,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招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能更好地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而且还能折射出诗人当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面对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动的青荇时,诗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喜爱,潜意识中更有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而“招摇”一词正好写出了青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本节后两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另外,“招摇”也与本节中的“水草”押韵,更好地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13.“甘心”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甘心”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的眷恋之情。理解略。 综合拓展提升 14.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解析:D项的分析把诗的主题拔高了,其实这首诗里并没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注意鉴赏还要根据内容来品读,不能主观臆断。 答案: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红 叶 沙 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吹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解析:A项中“吹拂”应改为“劲吹”。 答案:A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B.此诗写的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C.《红叶》颇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练,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解析:A项中“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的只是第二点,并非两点。 答案:A 17.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也 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解析:A项充分表达的应该是信念与责任。 答案:A 1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绝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解析:从作者抒发的情感来看,A、D两项的表述是互相对立的,答案一定在这两个选项中。从文中的语句“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这些好东西都绝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和作者写作诗歌的时间看,作者的情感应该是积极的。这是从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可以体会到的。D项的表述错误。 答案: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1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9.这首赠别诗被誉为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第一句中的“低头”微妙而逼真地写出送别者——女郎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短短五句,既有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_____,更有_________________,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 参考答案:温柔 娇羞 语言 动作 缠绵的情意 20.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句,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更突出了日本女郎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出女郎的娴静与纯美。 21.用“蜜甜”修饰“忧愁”好不好,为什么?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而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传达出了眷念的心情。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想到这些,诗人怎不心生“蜜甜”之感。而且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更突出地表现了难舍难分的感情。(也可有自己的理解。) 追踪练习_基础知识 1.填空。 (1)戴望舒在《雨巷》中沿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________,这一首诗中,作者用“丁香一样的姑娘”来象征________。 (2)《再别康桥》一改传统的写法,以________作为告别对象,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套路,给人以________之感;全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伤别”,而产生了________感。 (3)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七节里,用两个“悄悄”与文首________;用________取代“轻轻的招手”,飘逸、潇洒中又透出深沉、抑郁。 解析:上面三个题目,是针对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而设置的。(1)题意象的选择,只要学生细听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做出。(2)题较难一些,前面的内容没有涉及,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答出。在《再别康桥》第一小节里就给出了答案——“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很显然,“云彩”就是作者的告别对象。全诗中,能表现寂然无声的境界的,只有三个词——轻轻,悄悄,沉默。在诗歌中很容易筛选出。(3)题在前面的“合作讨论”栏目中有所涉及,只要能注意理解到第一和第七小节的异同,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1)丁香 美好的理想 (2)西天的云彩 清新 轻轻 悄悄 沉默 飘逸 (3)回环照应 挥一挥衣袖 2.诗句填写。 (1)她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寻梦?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实际掌握能力,对于优秀的诗歌,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这个题目的设置就想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答案:(1)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2)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组词。 荇( ) 淀( ) 溯( ) 篙( ) 寥( ) 婉( ) 悠( ) 息( ) 解析:此题的设置,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教师在讲解诗歌的同时,应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答案:青荇 沉淀 漫溯 长篙 寂寥 凄婉 悠长 太息 4.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结构整齐,节奏和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音乐的波动和旋律美。 B.诗人抓住“金柳”“艳影”“青荇”“柔波”等意象来写,充分表现了作者难以拂去的情思。 C.《再别康桥》是一首诗,却又如一幅画,作者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描绘出具有淡雅美的画面。 D.全诗的思想情绪起伏变化,第一至第四小节低缓,第五、第六小节昂扬,第七节又回到低缓。 解析:诗歌在第五小节用“寻梦”一词,一下子节奏变得昂扬,但在第六小节的开头用了一个“但”字,情绪又一下子低落下来,直至诗歌的结束。 答案:D 追踪练习_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遥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诗人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这一比喻亲切妥帖。其中诗人感慨往事依稀,年轻时的一些幻想如烟雾一般飘散,含有一种怀旧之情。 B.诗中用“偶尔抬头”“遥望”“有时回头”几个简单的动作扫描人生,这既体现了语言的简洁、朴素之美,也表现出情感的平和、深沉之态。 C.诗的前后两句都讲究了押韵的技巧,读起来音韵和谐自然。 D.这首诗真实地抒写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其中不免露出消极伤感的色彩。 解析:说诗中流露出消极伤感的色彩不对。诗人在年轻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天真的幻想,经过岁月的磨练,变得成熟。从“抬头”遥望“港口”到“回头”遥望“故乡”。在这种人生历程的回忆中,虽然不免有沧桑之感,但全诗的基调仍然是引人向上的,使人感觉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抓紧时间,干出一番事业来,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更会得到一种年华易逝的忠告,从而唤起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从而倍加珍爱人生。 答案:D 狮 子 ——悼志摩 胡 适 狮子蜷伏在我的背后, 软绵绵的它总不肯走。 我正要推它下去, 忽然想起了死去的朋友。 一只手拍打着打呼的猫, 两滴眼泪湿了衣袖。 “狮子,你好好的睡罢,—— 你也失掉了一个好朋友。”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正面写狮子,似乎狮子也有满腔的悲怨,是为下文蓄势,看似平淡无奇,却别有深意。 B.三、四句中“推它下去”意味着与亡友感情上的疏远,而“忽然”一词又突出了对亡友念念不忘的情谊,反映了诗人复杂矛盾的情绪。 C.五、六两句诗人意在通过猫的入睡、自己因丧友而孤零独自垂泪,来表达对死去朋友的哀悼。 D.七、八两句看似平淡,却通过一个“也”字,间接地传达了诗人难以直诉的告白与浓郁的悲情。 解析:四句反映的不是“复杂矛盾的情绪”。这要把三、四两个句子结合起来理解。第三句要推“它”下去,是为了提起下旬“忽然想起”,是将“狮子”作为引发诗人自己情感的因子,从而来表达自己对亡友的念念不忘,两句不是并列关系,重心在第四句,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表达的心情是肯定而直接的。 答案:B 雷志宏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