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传统文化思想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1、《雷雨》家庭关系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社会,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社会组织主要是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得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蔓延,“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由此可知,家庭实质上是国家的一个缩影,而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又是家庭最基本的关系。 1.1周朴园与周萍、周冲的父子关系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子关系的核心准则是“孝”。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纵向为主,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延续,所以尤为看重父子间的关系,而“孝”作为父子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原则,成为家庭伦常的核心准则。传统价值观念中“孝”的含义不仅仅是奉养父母,孝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的恭顺、自愿,遵从父亲的戒训,顺从父母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儿子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好的名声,给予父母以荣誉,这才是最好的孝道。所以,“孝”中就会隐含着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不平等与沟通不畅,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 《雷雨》中周朴园无疑是在父权家长制统治下的传统家庭中的权威。第一幕中的周朴园,“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尊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他有些胖,背微微地屈偻,面色苍白,腮肉松弛地垂下来,眼眶微微得下陷,眸子闪闪地放着光彩,时常也倦怠地闭着眼皮。他的连带着多年的事故和劳碌,一种冷峻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时的专横,自是和倔强。”通过这些描写,周朴园的自私、专横、冷酷,饱经人世沧桑而变得圆滑的形象跃然纸上。周朴园在全剧的贯穿性行为就是维持家庭的固有秩序,“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出他们一点闲话。”这形成对儿子精神意志的压抑,要求儿子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 周冲,一个年轻、快乐、单纯的少年,拥有着自己的许多梦想。在母亲繁漪面前,他可以坦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在父亲面前他却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在剧中,周朴园与周冲的第一次见面就起了冲突。周朴园问:“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周冲答道:“母亲原来就没什么病。”曹禺细致的描写了周朴园这时的反应“不喜欢儿子们这样答复老人的话,沉重地,眼翻上来。”周朴园继续说:“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么?此时的周朴园由站着的姿势已转化到坐在沙发上的姿态。周冲对父亲不给矿上受伤工人抚恤金的举措表示不赞成时,周朴园是“头扬起来”训斥周冲“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接着目光转向蘩漪说“这两年他学得很像你了”,然后看钟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嗯,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周朴园以封建家长的姿态要表明自己的话完全是对的,对于儿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回答是完全不满意的,为了压制儿子,甚至不惜在儿子面前训斥周冲最尊敬的母亲蘩漪。周冲同工人代表鲁大海谈话后,了解并同情工人,对周朴园开除鲁大海表示不同的意见时,周朴园立刻以长辈的姿态教训周冲“哼,现在一般的年轻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件很时髦的事情!”,“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地多!”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注重实际经验,尤其是长者的丰富经验。周朴园以长者自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压制周冲的合理意见。对于周冲的的新思想,周朴园总认为是古怪的想法。如果说此时周冲对父亲还存在一些幻想,认为父亲老了,要顺从父亲的意志,那么,面对父亲逼母亲喝药的情景时,周冲清楚地认识到父亲的专横、冷漠、自私的本性,周冲不再对父亲抱以希望,而是对父亲彻底绝望。因此,当逼着蘩漪喝完药后的周朴园看看表说“还有三分钟”,问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此时的周冲是“抬头,慢慢地”回答“什么?”周朴园说“你说你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时,周冲低声回答现在没有什么事情时,周朴园继续追问“真没有什么新鲜问题啦么?”周冲哭着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说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面对悲痛跑去的儿子,周朴园因儿子不向他辞别生气的训斥“就这么跑了么?”周冲畏惧着父亲的权威,只能抑制着自己走回来,恭敬地说:“是,爸,我要走了,您有事吩咐么?”周朴园才允许周冲离开去看母亲。正如繁漪所说周朴园的一句话就把周冲所有的梦打破了。 周萍作为家中的长子,是周家事业的继承人,周朴园对他寄予厚望,因而对于他的管教远远超过周冲。周冲在父亲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周萍则完全遵从父亲的意见,在父亲面前表现得诚惶诚恐,而他本人更是家长制压迫的牺牲品。周萍空虚、脆弱、忧郁、卑怯、矛盾、自私的灵魂始终笼罩在周朴园精神统治的阴影中,同时他是痛苦的,他恨自己,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钦羡一切能抱着一件事业向前做,能依循着一般人所谓的“道德”生活下去,为“模范市民”、“模范家长”的人。于是,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印象中,除了一点倔强、冷酷——这也是他喜欢的,因为这两种性格他都没有——是一个无暇的男子。第二幕中,当周朴园命令周萍跪求繁漪喝药时,面对昔日与自己发生乱伦关系的“母亲”,周萍仅是求饶的喊了声“爸爸”。这不仅暴露了周萍无主见的怯弱的性格,更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及儿子尽“孝”一条内容——盲从父亲。虽然自己是家长权威的牺牲品,但周萍也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家长的权威。在周家客厅,当鲁大海愤怒地揭露周朴园指使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时,周萍忍不住指责大海;当鲁大海知道周朴园使用诡计让其他三个矿工代表签复工合同时,骂道“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这时周萍怒斥鲁大海“混账”;当鲁大海揭露周朴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使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用每个小工的性命赚三百块钱,骂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钱时,周萍忍不住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了他两巴掌,骂鲁大海是混账东西,并命令仆人打鲁大海;在周朴园厉声喝道不要打人,大海挣扎时,周萍命令仆人将大海拖下去。在这一些列的过程中,周朴园曾两次命令周萍不许讲话,而平时唯父命是从的周萍却由忍不住指责至怒斥到打人再到命令仆人将大海拖下去,他一次次地无视父亲的命令,由此可见,在传统伦理中,“孝”不仅要听从长辈,而且要自觉地维护长辈的地位、权威及家族的荣誉。周萍因打了四凤的哥哥向四凤道歉时,还强调鲁大海不应该那样乱说。可见,周萍不仅是封建家长制的受害者,同时还是封建家长制的自觉维护者。 当然,作为封建家长的周朴园对儿子们也有温情的一面。对单纯、善良、快乐、充满幻想的小儿子,周朴园虽然认为他的想法有时很古怪,但还是愿意听周冲说说。因为替鲁大海辩解而遭训斥,周朴园坦白地告诉繁漪冲儿被自己说哭了,让繁漪把他叫出来,安慰安慰他。在第四幕中 ,午夜两点时,周朴园仍在阅读文件,他深切地感到孤独,见到周冲后,他想表达自己见到儿子时的喜悦,很想知道儿子是不是怕自己,对自己是不是不满意,但只吞吞吐吐地问道“你——你没有睡?”当知道儿子只是来找母亲时,他很失望,但又不愿放儿子走,想表达自己对儿子的关心,但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是问了些 “你怎么还不睡?”“吃完饭把克大夫给的药吃了吗?”“打球了没有?”“快活么?”这些无关痛痒的话。后来周朴园忽然又问:“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人照抚你,你不怕么?”通过这句话也体现出了家长的重担,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并非完全一派封建家长的权威。对于长子、周家事业的继承人周萍,周朴园的要求是严厉的,并认为自己培养的儿子是优秀的,他曾两次告诫周萍自己不愿自己的儿子叫别人说闲话。望子成龙的周朴园对周萍也是关心疼爱的。周萍主动要求到矿上上班,希望给点实在的事做,不想看看就完事,而周朴园停一下,问周萍“苦的事成么”,并告诉他“要做就做到到底”,并仔细想想叫儿子做什么工作。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朴园严厉的外表下藏着对儿子的关心与期望。在第四幕中,周萍要坐夜晚两点半的车去矿上,周朴园慈爱地说“外面下着大雨,半夜走不大方便吧?”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看出长期的不平等的父子关系使他们彼此间缺少感情的沟通,彼此之间想要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却不知该如何表达。 在传统社会中,“孝”要求的是对父亲权威的尊重、顺从,以及传宗接代、名门显亲,为家族的繁荣兴旺做出贡献。具体而言,由于“孝”强调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在带来家庭秩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父子之间产生冲突与隔阂。父亲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必须保持父子之间的隔离,故家庭中往往是“严父慈母”,子女有“恋母仇父”的情结。“孝”这一家庭伦理要求,实际上反映出了父子关系上的不平等,造成父子间沟通的不畅,同时可能带来父子关系的“形式化”,不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僵化了父子关系。 1.2 周朴园与侍萍、繁漪的夫妻关系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夫妻作为家庭以至整个社会人际交往中最亲密的关系,相互“一体”,在长期相依相存、耳鬓厮磨的生活中,会产生深切的依恋、亲密之情,而这显然是与“正统”相悖的。封建礼教是以“理”抑“情”,摧残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规训又使妇女完全或部分地丧失了参加社会交往的权利,礼教要求妇女婚后要“相夫教子”,而“夫为妻纲”则要求为人妻者要无条件地顺从丈夫,在贞节观方面则要求女子做到夫死守节,即女子更要遵守“三从四德”。 鲁侍萍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实、善良、温柔、坚韧与勤劳。年轻时的她聪明美丽、热情开朗,她疼爱子女,对丈夫忍让顺从。但在其温顺的表面下蕴藏着强烈的不屈精神,经历人生苦难而又有着强烈的宿命论思想。周朴园在年轻时,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有过大胆执着的追求,也如周冲一样,曾是“明亮的天空”,“无边的海上”,“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白帆”,他爱上了周公馆梅妈的女儿侍萍,两人相恋、同居、生子。事隔二十七年,侍萍依然清楚地记得周朴园有五件绸衬衣,一件的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一朵梅花补上,另一件左袖襟上也绣了一朵梅花,旁边还绣了一个“萍”字。但二十七前被赶出周公馆,气死了自己母亲、无奈投河自尽、被救后的几十年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使她对周朴园只有恨。为了养活儿子,她乞讨过,做过老妈子,嫁过两次人,虽然历经艰辛,她仍然以巨大的坚韧精神顽强地活了下来。但与此同时,她有着强烈的宿命论思想,她把所有的苦难与不幸完全归结为命,认为是命运在捉弄她,是老天爷对她的惩罚。周朴园对侍萍也是真爱。学成归国的周朴园与侍萍相恋、生子,虽然侍萍被逼离开周家是得到周朴园默认的,但从二十七年来周朴园对家庭所采取的专制,可以推测出周朴园在当时所受到的逼迫与无奈。中国家庭注重门当户对,显然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不符合正统的要求。二十七年来周家从南方到北方搬了几次家,但是侍萍当年的用具仍照原样摆放,就连侍萍当年生孩子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个习惯他都保留着。一个人假若只是伪装而心中没有爱,绝对不可能够伪装二十七年。饱经人世沧桑的周朴园见到侍萍后,给了她一张五千元的支票,是为了自我良心的赎罪,为了使侍萍闭口。那么第四幕中周朴园寄两万元到济南,则是诚心想帮侍萍过安稳的日子。周朴园与侍萍大胆地抛开传统观念,相恋结合,是中国传统的典型恩爱夫妻。但中国历来讲究门当户对,个人的婚姻与家族的利益紧密相连,纵使留洋归国,满载着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周朴园也抵抗不住封建家长的权威,被迫默许赶走侍萍,另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周朴园是封建家长制下的牺牲品,但同时他又不自觉地成为封建思想的继承者。在家庭的压力下,在世俗利益的诱惑下,周朴园娶了繁漪为妻,但他从来就没真正的爱过她。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性格鲜明的女人,他以家庭暴君的方式对待她,要求她对自己要绝对的服从,稍有不满就把她看做病人。繁漪是一个自视很高却被封建家庭压抑最深,失去真爱,失去目标,失去理智的女人。她受过新教育,有着美丽的外表和非凡的气质。然而在恶劣家庭环境的不断折磨下,她变得压抑,失去常态,变成了一个果敢阴鸷,充满痛苦绝望与忧郁的女人。周朴园对繁漪的压制,在剧中第一幕周朴园逼繁漪喝药使人印象最为深刻。 2、《雷雨》中人伦亲情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2.1 家庭之爱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人伦亲情。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母亲担任生理性抚育的责任,父亲则担任着社会性抚育的责任。为了维持父亲在家庭的尊严,必须保持父子间的隔离,故在家庭生活中子女和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即所谓的“严父慈母”,而子女会有“恋母仇父”的情结,《雷雨》中最使人感觉温馨的地方莫过于鲁侍萍与四凤、大海之间的亲情。鲁侍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慈母形象,她用全部的爱教育她的两个孩子。在第二幕中,母女见面后,鲁侍萍微笑着,神色快慰,眼中闪着快乐的光彩,拉着女儿的手,四凤则像个小鸟偎在她身边。侍萍很注意培养子女的人品,虽然鲁贵很鄙俗、贪婪,但侍萍仍然教育子女要尊敬父亲。虽然家境窘迫,但为了避免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她不让女儿去公馆做事。四凤也同样挚爱着母亲。刚到周公馆时,侍萍看到客厅中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时,惊慌痛苦,四凤看到母亲的情形惊慌失措,充满怜惜,一直照顾、安慰母亲。当繁漪用暧昧的口吻说周冲想娶四凤时,侍萍很不高兴,她相信四凤是个懂事理,明大体的孩子,不会做出糊涂事;同时又同情女儿的遭遇,坐在沙发上落泪,而没有责怪女儿不听自己的话到公馆帮人,并遭女主人诟病。在第三幕中,周冲到鲁家,引起侍萍的怀疑,她质疑四凤,而四凤表现出来的犹豫与痛苦让侍萍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为了女儿日后的幸福,她逼着女儿发毒誓,自己则做着撕心裂肺的检讨,而全无责怪女儿的意思。鲁大海打心眼里瞧不起无赖父亲鲁贵,对他更无尊重而言。每当鲁贵羞辱自己时他必然顶撞,但当侍萍叫他尊重父亲时,他则言听计从;当鲁贵羞辱侍萍时,他就会彻底对抗鲁贵,不顾一切地维护着母亲的尊严。我们可以看出大海对母亲既孝顺又能体谅、理解母亲。 繁漪是一个为了爱情和自由不顾一切的人,把周萍看成唯一一个能够给自己慰藉的人,只要周萍肯爱她,带她离开这个家,她乐于接受这种“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生活。作为母亲,繁漪是不合格的,她甚至记不清儿子的年龄,但是她仍然疼爱自己的儿子,她理解周冲,周冲也信任体谅母亲。第一幕中,周冲见到繁漪,热切地说“我正有许多话要和您说,您好点没有?”继而坐在繁漪的身旁,继续说“这两天,我到楼上看您,您怎么把门关上?”通过一番简短的对话可以看出在繁漪和周冲之间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有的只是儿子对母亲的关心。对于父亲的到来,繁漪不高兴,周冲劝母亲说“父亲对不起您,可是他老了,我是你的将来,我要娶一个顶好的人,妈,以后您和我们一块住,那我们一定教您快活的”。周冲愿意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母亲,母子关系显然比父子关系更密切,更加的符合人性。 2.2 邻里之爱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在家庭成员的日常交往过程中,界限森严,即所谓“尊卑贵贱不逾行次”。这种家庭内部的等级制,使家庭成员之间有时不能平等相处,自然会有种种的不和睦和“窝里斗”现象的发生,而朋友邻里关系则成为传统家庭生活必须的调味剂,这种交往主体间相对平等的交往关系常常成为家庭生活的有益补充,而受到传统中国人的高度重视和尽心呵护,而这种邻里关系正体现了儒家的“和”。在《雷雨》中最为明显的邻里之爱是张大婶和侍萍。在很多事情上侍萍不相信鲁贵,但却信任邻居张大婶。侍萍去济南帮工不带四凤的原因是“外面人地生疏,在这,四凤有邻居张大婶照应她,我自然不带她去了”,卖家具的事情侍萍也找张大婶帮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侍萍对邻居张大婶的信任,张大婶也在力所能及的帮助侍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传统邻里关系的和谐,友善,互帮互助。正如俗语所说“远亲不如近邻”。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人物的最终命运来阐述《雷雨》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对人性的压迫。《雷雨》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巨大的,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去其糟粕吸其精华,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李访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