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方可有创新——谈《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教学(人教版高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王光立

有一回遇到老校长,一贯关心教学的老校长问:“你是怎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我很惊讶:因为我知道大家教法基本相同。老校长又问:“那么你说说:契诃夫为什么要用婚姻事件来表现别里科夫呢?”我更加不解了:婚姻不就是别里科夫的套子之一种吗?

后来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有机会观摩过一堂公开课,老师正好执教这篇课文。课堂安排是这样的:先提问别里科夫生活在哪些“套子”中;再问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别人;最后请同学们联系现实谈谈我们是不是“套中人”。 婚姻事件并列在各种套子中,没有被单独提出来讨论。这堂课仍没能跳出传统模式,让我的期待有些落空。

现在,再教这篇课文,我特别想有所突破。

我尝试着能不能在教法上有所突破。

我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问题的生成直至问题的解决,基本由教师包办,学生几乎得不到主动思考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提出各人的问题和表达各人的见解,更谈不上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学的任务首先是以教“学”为主,那么就要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会怎么样呢?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给大家印发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以与课文比较阅读;然后提了两个要求:1.读完全文以后,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当堂写出感悟;2.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写给我。学习过程中允许讨论。结果大出我之所料:全班都按时完成了感悟短文的写作,而且大家一下子就抓住了“套子”这一重要信息,理解了“套子”对于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有的同学理解还相当深刻。同时学生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别里科夫面对婚姻之事更加惶恐不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了契机。

这让我感到万分欣喜,并让我相信:我们以前讲课的确有很多时候是少慢差费的,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的确是太浪费太奢侈了。我们埋怨学生上课麻木不仁,平心而论,按我们那样的讲法,只会把原本可以生动活泼的思想变得麻木不仁。

有了上述准备,我们就可以对教材做些深入探究了。为了解决原来教学设计的呆板和偏离小说重心的问题,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切入点: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有一句话是非常关键的,请问你注意到没有?是哪一句?有同学很快找出了“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句话。有同学就不服气了,说它为什么是关键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然后明白了这句话对于引出主要情节的作用,并且自然就讲到结婚事件的意义上去了。在讨论中,我见机给学生介绍了《黑羊》《变形记》《酒婆》等荒诞小说或含有荒诞意味的小说,帮助他们拓展思维。课堂讨论非常热烈。

由上述尝试我体会到:只要提供平台,放手去做,不仅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而且语文学习也会因此充满生机和乐趣。

我要求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所突破。

对“为什么要通过婚姻事件来写别里科夫”这个问题,作为教者,我们自己没能自觉地去注意它,这实际上暴露出了教师学识的欠缺。要使探究课堂成为高效课堂,教师自己的探究能力是为保障。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婚姻事件”,我发现,对“婚姻事件”的忽略,是忽略了小说艺术上的独到匠心,也忽略了小说内容的深刻性。在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是传统小说的重要手段:《装在套子里的人》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的主要情节,就是这个“婚姻事件”; 骑车事件、漫画事件、谈话事件从属于结婚事件而不是和后者并列;对“婚姻事件”之前的那些所谓“套子”的交待,不过是对主要情节的铺垫而已,所以小说中还用了“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么一句话来过渡。

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也写了相关分析短文。要想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自己必须有突破束缚的能力,绝不能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在学生们充分讨论之后,我展示了我写的赏析短文,来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边看短文边听我朗读,最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相信他们应该是有收获的。

课后,同学又提出了“布尔金讲述故事这一形式有什么深意?”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就布置了课后思考。

由此我体会到:只有教师坚持自主探索,深度思考,才可以将学生思维导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保障课堂不流于肤浅和放羊。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校长就对我们说过,教师最大的本领就是“站稳讲台”,现在,快三十年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的讲台站得如何,但是我知道我始终在努力。当我跟同学们商量说要改改课堂教学的形式时,大家又鼓掌了,我真希望自己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教学因探索而充满活力。课堂要呈开放格局,做到开放而有序、有效,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是一个“新的人”,而不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本文发表在《常德教育》上)

下面是我的交流短文。

别里科夫为什么结不成婚

从别里科夫的角度看,是因为穷;一为情感的贫穷,一为精神的贫穷。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足可以毁灭人。

别里科夫是一个有“理”无“情”的人,他的情感世界一片荒芜。他能站到婚姻的门前,不过是听了别人的“怂恿”而“昏了头”。所以尽管他的内心里曾经跳动着一点未泯的人性的亮光,但可惜这一点摇曳不定的亮光瞬间就熄灭在奴性的深沉的黑暗里了:他老是担心“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他害怕一幅也许并无恶意的漫画,自觉尊严受损,衰弱的神经大受摧残;他难以接受骑自行车的先锋举动,认为“不雅”; 他更因为活泼可爱的哈哈大笑而感到难堪窒息——可能的婚姻,给他带来的没有愉悦,只有恐惧。爱,几乎是人的本性,但一个“做稳了奴隶的人”,因为害怕,甚至于失去了爱的能力,“理”扼杀了“情”,根深蒂固的奴性思维让他紧张兮兮地退回套子里。“差点儿结了婚”,这个“差点儿”还真不是“差点儿”。

他的情感的贫穷,又源于他的精神的贫穷。他的精神词典里只有两条语汇:一是“政府的公告”,一是由“政府的公告”生出的新语“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婚姻事件是一个舞台,在台上,与漫画事件等一起上演着另一出大戏,那就是科瓦连科对别里科夫的排斥和厌恶。这种排斥不是人对人,而是思想对思想。骑自行车、穿花衬衫、走路看书的科瓦连科,是一位思想不受禁锢,敢于追求新生活的青年教师,他为追求进步而来,但学校如官署,知识分子像一群官僚,这让他深感失望;而别里科夫,这一个“告密者”,“毒蜘蛛”,因循守旧,奴性十足,更让他心生厌恶。新,新到了极端;旧,也旧到了极端。这样一来,二者自然不可调和,而且只要冲突,必有一伤。所以当别里科夫上门,本来是预料中的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游说的一场对话,最后以新思想对旧思想的断然拒绝为结束。

以贫穷责难于别里科夫,到底还是有失公允。谁造成了他的贫穷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再从作者的角度看,是契诃夫不让别里科夫结成婚。这里面体现出了艺术的深刻:在“荒诞”中写人。

尽管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但他的小说,却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他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写出了人生的荒诞意味。契诃夫无疑是个冷眼看世界的人,他把别里科夫扔到婚姻事件中,本就是为了在荒诞事件中写人的荒诞吧。结婚本来是一个生活常态,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却是一个被异化了的生活环境;本来是一个寻常事件,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却是一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别里科夫的荒诞思想,使婚姻事件荒诞化了。

同时,借婚姻事件来表现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对兴起于现代的荒诞艺术手法的超前运用。他用到了夸张、变形等荒诞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

在变形中写人。套子本来是别里科夫的保护层,现在,婚姻事件,将要把他从套子中剥离出来,正如小说中伊凡•伊凡内奇所说:“这下该有人夺走他的套鞋和雨伞了。”可惜大家没看到:他的变态的思想,将面临在正常生活中裸泳的考验,这个包裹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一旦要丢掉他的套子,他甚至就同时失去了呼吸的能力。所以,婚姻不仅没有把他解救出来,最终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我想到《变形记》,人变甲虫,表现的是人的外形的异化;现在,别里科夫离开了惯常的生活轨道,转入了正常轨道上来,但对于他来说,他却仿佛成了一个穿越者,正常反成异化。如果说《变形记》通过把人变形来写环境的冷酷无情,那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在借环境的异化来写人的扭曲。

夸张此不赘言。

别里科夫的悲剧让我想到了契诃夫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是冷静的,但终究他又是热眼看世界的人。在现实中,一方面,人常常容易堕落为奴才,像科瓦连科那样的新锐知识分子已是极端少见,像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才是正品,做事唯唯诺诺,凡事得以政府的文告为准;另一方面,学校如官署,教育在裂变——最应该保持良知的地方没有良知,最应该拥有思想的地方没有思想。当最后一点人性也自甘堕落,当最后的一方净土也被攻陷,这个社会的腐败也就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别里科夫之流恐怕不仅不会结不成婚,而且一定会结得无限风光:因为他对旧制度、旧意识的拥戴,也必定会赢得旧制度、旧意识对他的垂青。

 

王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