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单元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给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时间:一 课时

 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二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二)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三)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3).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4).“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女儿,正确的引导,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 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教师总结: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 

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 

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 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 

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四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教学后记:

给儿子的一封信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 

  (二)品味富有哲理,含义隽永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会拥有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问学生)生命中你最看重什么?为什么?(生答)(老师归纳)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事物也许不一样。有人最看重艺术,愿意为艺术奉献终生;有人最看重自由,“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有人最看重学识;有人最看重健康;有人最看重诚信等等。然而不管你最看重什么,人的生命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是人人必须看重的,那就是亲情,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永恒。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亚洲先生《给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少新的感受和启发。(板书标题)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刘亚洲先生 

  刘亚洲 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参军,1972年人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多次获奖。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 

  2.读了标题后,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明确: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解读这封书信的关键。 

 三、初步阅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研读课文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分析: 

  ①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信? 

  讨论后明确:(老师补充介绍)这封书信原来有个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联系全文,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才让作者意识到“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进而联想到在这个人生的台阶上,有人胸有大志,例如:“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的;有人失足,进了劳教所。作者在这个重要关口给儿子写这封信,是企盼儿子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打造生命辉煌的篇章。 

  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信中提出了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还对儿子提出了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③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老师范读全文,请同学们认真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 

④个性化感悟:师生共同体会书信中蕴含的情感。父亲肯定儿子优点时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对儿子提出希望?文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站在父亲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情感: 

  1、赞许、欣赏之情。作者认为儿子具有优秀的品行,“心地善良”,“具有平民思想”,这些都是作者赞许、欣赏的地方。文中列举了他对大自然充满爱心的事实,同时还称赞他诚实,不说谎,并且我们“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谈儿子的“平民思想”时,写他喜欢去平民居住的胡同,不以高干子女自居,儿时坐小汽车“宛如做了亏心事”,有时在街上拾起别人扔的废纸放进垃圾筒。事情虽小,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儿子的这两个优点,正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本,故而作者充溢着赞许、欣赏之情。 

  2、担心、忧虑之情。儿子身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举轻若重”,“意志稍缺”等。“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苦苦焦虑不安”,“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这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对儿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儿子“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意志力还不够强,所谓“坚强者办大事”,因而父亲对儿子的缺点本能地充满担心、忧虑之情。 

  3、希望、渴盼之情。.基于儿子的不足之处,父亲提出了两点希冀: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两点正是一个人感悟人生真谛、追求生命价值的基石,正是一个人战胜挫折、迎来胜利、迎来成功的桥梁。作者饱含真诚的目光渴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拥有这两笔财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并解释词语: 

  倚马万言  净土  锐减  取悦   熟稔   希冀   豁达   诀窍 

  2.思考:十四岁作为人生的一个台阶,你认为还必须具备怎样的一些品质? 

3查阅资料,积累有关“人生感悟”的哲言妙语。

教学后记:

给布特勒的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教法:引导法 

学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检查预习:给 jǐ 予   珐fà 琅láng     箱箧qiè

 眼花缭乱    体面      不可名状       制裁      独一无二    荡然无存  

4、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⑶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⑷、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作业: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教学后记:

 

吴凤英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