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么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 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么字词啊? 生:(七嘴八舌)ji qi 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么?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 生:(部分)碰到过,亲戚。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 生:(部分)sha 师:哦,一霎时,什么意思呀? 生:(部分)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写么? 生:(异口同声)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么? 生:(个别小声)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随后,我们要记住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师:好,我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是,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几句话把它说一说,试着说过吗?谁先来说一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大概是写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的时候体现出作者的孝顺。 师:嗯,体现了儿子的孝顺。内容上,有同学说,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补充的更完整、更清楚吗?大致的意思他已经讲到了,什么内容还有补充么? 生2:体现了他们浓浓的亲情。 师:哦,浓浓的亲情,是你读出来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从课文的注释里。 师:哦,从导读里面看出来的,很好,请坐。 (板书:一家四口人 在田野上散步) 师:好,如果咱们完整一点,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啦? 生:(齐)分歧。 师:什么样的分歧呀? 生:(异口同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结果? 生:走了小路。 师:走了小路,那么从刚刚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看到了儿子孝顺,另一位同学看到了什么? 生:亲情。 (板书:孝顺 爱 浓浓的亲情) 生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态。 师:哦,好的。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的重不重? 生:(部分)不重。 师:母亲对儿子、对孙子,那种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是不是体现啦? 生:(齐)是。 师:好,还读出了什么?最后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走到一处不好走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 师:怎样背的? 生:(教师领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什么感觉?谁来试试看,把你的感觉传递出来? 生4:还有很浓的责任感。 师:嗯,怎么读出责任感的? 生4:就是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觉得那个责任感很强烈。责任感很重,要照顾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负起一家人的责任。必须要缓缓地、慢慢地,这样才能照顾好。 (教师板书:责任感) 师:缓缓地、慢慢地。缓缓地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慢慢地,仔细的。 师:走的稳稳地是什么角度写的?很小心,对吧?慢慢地是速度上,是吧? 生:(齐)是。 师:走得很仔细是什么呀? 生:(部分)小心的。 师:也是小心的,是一种态度上的。这整个世界,刚才这位姑娘讲到,他对上,对老是什么样的? 生:(齐)孝敬。 (教师板书:孝敬 老) 师:对孩子,对小的下一辈? 生:(齐)关爱。 (教师板书:关爱 小) 师:是吧?嗯,我们同学的反映非常好,你看,这么快的,我们把这个文章就已经基本读明白了,读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指着板书“一家四口人 在田野上散步”)我们看前面这样一件事情,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件事情小不小? 生:(齐)小。 (教师板书:小) 师:太小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经常发生啊? 生:(齐)是。 师:你看,哪有一家不去散步,不去公园玩,不去看看电影的,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家庭都会上映。但是从这个小事中,作者莫怀戚,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一上来就感觉到了。 (教师在板书中给“浓浓”两字加着重符号) 师:感受到了,“整个世界”这个词传递出来的“责任感”。 (教师在板书“责任感”下加着重符号) 师: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很大?算不算大? 生:算。 师:应该算,好。 (教师板书:大) 师:(指着板书)那么这么小的事情,怎么能够传递出这么大的感触来呢?这个怎么混合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把这个小事写得这么意义非凡?我们通常是怎么写的,比较一下也许就能发现。先来看第一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把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齐举手) 生5: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嗯,很流畅。那个孩子,你读的时候,你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感觉来?其他的同学也轻轻的、默默地读。你想传达出什么感觉来,来,来说说看。 生5:我想找到,就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非常幸福的感觉。 生6:我读出了非常悠闲、非常自在的感觉。 生7:我看出了他们一家很和睦,很幸福。 …… 师:嗯,一家人全部去了,那我想问大家,通常你们一家去散步的时候,你会怎样去讲这句话,你写作文的时候,你会怎么写? 生8:我们家人去田野里散步了。 生9:有一天,我和我们家人去散步了。 师: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生10:同学9加了时间。 生11:同学8的意思是全家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的意思是不一定全家去散步。同学8的意思是他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的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说他和他的家人,有可能是他和他爸爸散步,他妈妈没有出来。 生12:人数上有区别,一个是全家人,一个是部分人。 …… 师:好,比较一下,我们一家到田野上散步;我和我的家人到田野上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三句话的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默默的感受一下,作者的表达和我们两位同学表达的区别在哪里? (生出声读) 生13:我的感觉是,作者比这两位同学说的越来越具体了。 生14:作者在这写的是有次序的,把母亲放在第一个,就说明了对母亲有敬意的感觉;把小辈放在最后面。 师:嗯,她还发现了个顺序问题,那放在第一个的是谁呀? 生:(齐)我。 师:那按照我们刚才那位姑娘的次序,放在第一个的应该是谁呀? 生:(齐)母亲。 师:嗯,大家已经发现两点了哦,第一点是越来越具体了,第二点是刚才我们这个女同学发现的顺序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来解决这两个疑问呢?那,我们来帮作者改一下,改成我的母亲、然后是我,好不好啊? (学生静默两秒) 师:很有挑战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孩子问这个问题! (部分学生举手) 生15:我想的应该就是,这个“我”放在第一位,说明我的责任最大;把“母亲”放在第一位,母亲的责任就最大,而“母亲”已经老了,我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把“我”放在第一位。 师:从文章里找出一些支撑你观点的语句来。(面对其他同学)他已经有非常好的感受了,来,小伙子你在读了这么几遍文章以后,你从哪里感受出了,作者的责任感特别特别的强?其他同学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帮他。 师:好,我们好多同学想帮你,你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么? (生点头示意) 师:好,后面那个女孩子。 生16:先是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一样。” 师:嗯,这句话圈一圈,非常好。 生16:然后是,第六自然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同样要圈一圈,找的好吧? 生:(齐)好。 师:嗯,还有同学想讲吗?这两句话一定要圈一圈哈,等会我要看你们的笔记。 生17: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18: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们一上来就是从这句读出责任感来的,没有忘记吧?那好,为什么把“我”放在第一位,恐怕作者还是考虑过的吧?至少我们读着,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你看,我们已经有两个发现,作者把这些人物,一个一个的分开,非常具体,这个具体是为了干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这样具体的写出这些人物,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写出他们四个人去散步的事情,更能体现出他想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师:更能,确实是更能,但怎么就更能? 生:我觉得就是,他一个一个介绍,说明这些人对他都非常重要,都是有同样的重要性,不是说他偏向谁。然后,把“我”放在第一个,就是我的责任是,能够帮助他们,能给他们一些温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很有,就是很放心吧,跟我在一起。 (板书:一个一个介绍 很重要) 师:很精彩呦!一个一个的介绍,一个一个的登场,你们看到过明星走红地毯么,奥运会明星领奖么,镜头一定慢慢的、一个一个的过去吧? (生点头) 师:为什么聚光灯要一个一个的打上,镜头要一个一个的对上去?就是这每一个人都是,(停顿一秒)非常重要的。 师:我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请刚才第一个读这段的那个男孩子,你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其他同学听听看,先回想一下他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一遍他读起来有没有一点调整,好吗?来。 生5: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有变化么? 生19:他感情有变化。他把“我”,还有“我的母亲”加重了。 师:哦,加重了,还有什么变化?速度上有变化么? 生:(异口同声)慢了。 师:慢了,慢了就怎么样啊? 生:(部分)强调。 师:强调,强调的意味就出来了。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那是什么口气呀? 生:(齐)欢快的。 师:欢快的。(读得很慢)“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慢慢地…… 师:缓慢的,想传递出一种,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或者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语速放慢呢?我们依据什么来把语速放慢呢? 生20:“散步”两个字可以体现出来,他们速度要很慢,因为散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生21:这几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出来,像逗号,冒号,“我”后面有个逗号,“我的母亲”后面也有个逗号。 师:红笔圈出来,哎呀,我们同学太精彩了,这个姑娘已经做了好几次大贡献了。依据什么标志?读出浓浓的亲情是我们的感受,对吧?我们从哪里感受到了浓浓亲情,感受到了责任感,你看我们发现,(指着板书“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他这样一个一个排列,说明他对家里每一个人都是重视的。把自己排在第一个,并不是他把自己看得最重,而是他有一种什么? 生:(齐)责任感。 师:这是我们从这样一种文字、语言中,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我们这种感受合理不合理呢,是要看文字,看句子,看词语,看标点。他发现两种标点,逗号表停顿,这个地方我们通常用什么样的标点? 生: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就是? 生:短暂的。 师:短暂的,比较短促一点的。做了笔记没有,同学们? 师:把这个逗号圈一圈,旁边写一写,不用顿号用逗号,有意放慢节奏,将每个人出场的时间,聚光灯打在这个人身上的时间要怎么样? 生:要长。 师:要长。有感觉了吧?冒号也是,冒号放在这是一种书面的提示下文,书面语的感觉。就像刚刚我们同学还看到,我和我的母亲。你们通常和妈妈去散步会怎样讲? 生22:我和我的妈妈去散步。 师:“母亲”和“妈妈”这个称呼有什么不一样? 生22:我觉得,“母亲”这个称呼就尊重一些。 师:嗯,为什么说“母亲”就尊重一些?那“妈妈”是什么感觉呢? 生22:用“妈妈”感觉也可以,就是没有,没有,怎么说呢。 师:怎么说呢?你有感觉,我就是希望你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我儿子今年高三了,他有时候会喊我“老妈,别烦了!”(师生笑)妈妈、老妈、母亲,这三者有什么区别? 生22:说“老妈”的话,我会感觉到比较亲切一点,“母亲”听起来就感觉是对长辈的比较尊重。 师:他的感觉非常好,叫“老妈”显得亲切,叫“母亲”是? 生:(齐)尊重。 师:“老妈”是什么时候用啊? 生:(七嘴八舌)平时,随意,偶尔…… 师:“母亲”往往用在什么场合? 生:书面语。 师:哦,书面语,有感觉了吧,很好,请坐。你看,第一段里我们有几个发现? (学生七嘴八舌) 师:第一点我们发现了,所有对象一一出现,是不是? 生:(齐)是。 (教师板书:1、对象一一出现) 师:第二个我们发现了什么?对象排列的? 生:(齐)顺序。 (教师板书:对象排列的顺序) 师:第三个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考你们。我们从什么来判断语速? 生:(齐)标点。 (教师板书:3、标点) 师:我们发现作者有意用了两个强调语速慢的标点,使节奏慢起来的标点,一个是冒号,一个是什么? 生:(齐)逗号。 (教师板书:逗号、冒号) 师:冒号是一个正式的、书面化的提醒;而逗号明确告诉我们节奏要放慢。我们还发现什么? 生:(个别)对母亲的称呼。 师:对“母亲”的称呼是书面语。 (教师板书:4、书面语) 师:了不起吧,同学们?现在停下来,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节、第二节,我让大家已经读了四五遍了,不要齐读,自己读。节奏一定是慢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的,慢慢地把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读出来,自己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师:嗯,同学们读的很轻,是不是有点感觉啦? (生点头示意) 师:这种表达,让我们这么小的事情变得? 生:(大部分)重大。 师:所以以小见大不是一下子拔高,而是一开始作者就有意识的一种,我们给它一个命名吧——庄重的表达。有意识的一开始就用一种庄重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庄重的表达。 (教师板书:庄重的表达) 师:好,你们现在可以前后来合作一下,独立的做也可以,第二节、第三节或者第四节,我建议从第二节开始,好吗?你发现,第二节里有没有一些,我们在第一节里没有发现的庄重的表达?你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有意的加重语气,放慢节奏,凸显他对人物对事件的一个态度的?好,我们同学前后讨论,左右合作都可以,看第二节有没有发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 师:有感觉的同学就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让我来听听你的感受。 生23: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他对母亲在冬天里熬过的那些艰苦的日子发出的感叹,春天来了,他为母亲感到高兴。 师:(点头)哪些词?刚刚你注意到了“熬”,“熬”就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经过这个冬天很不容易,是不是? 生:是。 师:作者有意识的把母亲能够经过这个冬天的不容易,艰难,庆幸,总算过来了写出来了,因为这个冬天实在是一个怎么样的冬天? 生:(齐)严冬。 师:严冬,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所以这个“熬”字是一个程度深的词。 (教师板书:5、程度深的词语) 师:还有么? (教师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寻找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找的那段,就是“但春天总算来了。”这句写了他盼望春天的到来,也盼望母亲的生命能够到春天的感叹。 师:这句中哪个词语程度特别深呀? 生:(齐)总算。 师:好,总算。这句中还有吗?我们既然找到了这句,我们就要盯着这句,把这句琢磨透。 (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找寻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回答问题) 生2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句话。我听说,老人在严寒的冬天一般都是体弱多病,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他身体也就好一些了。而作者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太迟太迟了。 师:嗯,对呀,你看他读了四遍,他觉得两遍不过瘾, (师生笑) 师:这个地方作者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反复。 师:反复,懂不懂?学过没有? 生:学过。 (教师板书:6、反复) 师:好,学过。那我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反复强调么?早上出门,妈妈会说“上课好好听讲哦”,有没有这样说? 生:(大部分)有。 师:说一遍,还是说好几遍? 生:(大部分)好几遍。 师:好几遍,就是为了强调嘛!这个地方强调春天来得太迟,跟刚刚那个“熬”是不是异曲同工啊? 生:(齐)是。 师:那个是从母亲终于度过了,熬过了,好不容易啊来写;这个是从春天,哎呀,总算来了,那么晚那么晚来写,对吧?感受到了吧? 生:感受到了。 师:其实还有,不过我相信你们还会有其他的发现。愿意讲这句也可以,愿意讲其他的发现也可以。 (大部分学生举手) 生25:“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啊”这句话体现出了,他对母亲的关爱。 师:哪个词,哪个句子? 生25: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师:语句是非常重,非常肯定的。还有么?(前两排同学都把手举得很高,后面也有部分同学举手)你看我们前两排,从这开始我要找一下中间的举手的,好,这一排这个小姑娘举过,那个小姑娘举过,最边上的小姑娘你好像不喜欢举手,举了一次我没来得及叫你,来,你来把你们的想法讲讲。 师:有发现吗?第二节、第三节,后面都可以。 (生26沉默,教师继续提示) 师:没关系,刚才我们同学讲了两句体现作者责任感的句子,你们划了吗? 生:(齐)划了。 师:第二节中的哪句话? 生:(七嘴八舌,纷纷将手举得很高)…… 师:你能把这句话讲一讲吗?我希望这个小组,这一排的同学也把他们的想法跟我们交流一下。来,说说看,这一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26:(小声地)现在母亲老了,她想依靠我,她觉得我就是很值得依靠。 师:是,她觉得我值得依靠,这句话可以看得出。很听我的话,用的什么词? 生:(齐)很。 师:(指着板书)程度深吧?这个前面也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态度。 (学生踊跃举手) 师:哪个词? 生:(齐)信服。 师:太好了,(对着26生)好,请坐。这排同学待会还要讲一讲。“信服”是不是也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语,这句话的好处还没有讲够,有谁愿意再来讲一讲? (学生纷纷举手) 生27:这一段讲了,他母亲对他很体谅,他母亲也就信服了,跟他一块出去了。 师:“体谅”这个词调整一下?他的母亲对他,可能也有体谅,但更多的地方是什么呀? 生:(大部分)信任。 师:信任,好,很好,请坐。这句话除了讲出信任之外,还讲出了什么?同学们,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学生纷纷举手) 师:这个是比喻句吗? 生:(齐)不是。 师:是一个什么? 生:(七嘴八舌)比较、对比…… 师:比较、对比。这个比较看出什么来啦? (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后排) 师:来,旁边那位同学,我还是要换一个同学,来,你来说说看,这个比较能看出什么来? (教师板书:7、比较) 生28:我觉得更能看出,我的那个责任感很重。 师:怎么就看出他责任感很重的,你把推理过程告诉同学们来。 生28:用到一个词是“信服”,还有就是,“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句能看出来,就是他想表达自己的责任感很大,很重大。 师:嗯,这个感觉可能还不够敏锐,来,坐下再想想,再想想。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29:我觉得能够看出,他在他母亲的心里很重要。“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就是我小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我母亲, 师:(笑)是不是唯一的? 生29:(笑)不是。 师:不要去讲唯一的。 生29:就是主要的依靠就是母亲,我现在长大了,母亲主要的依靠就是我,她很相信我。 师:有感觉了哦,发现了两个时间段的词语没有? 生:(七嘴八舌)小时候,现在。 师:小时候,现在。他讲道,小时候母亲对于我来讲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现在我成了母亲? 生:(齐)最信赖的人。 师:这样一个很近似,回环那样的,对称的句子。比较中看出这两个人的,什么? 生:亲,亲近。 (教师板书:关系) 师:看出了一种关系的转换,关系的一种比较、强调。小时候这个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我很听母亲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家庭? 生:(七嘴八舌)…… 师:母亲对孩子肯定是,很? 生:(部分)喜爱。 师:很喜爱,很负责任。 师:现在呢? 生:(七嘴八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是啊,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我们同学那样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感觉,出来了吧? 生:(纷纷点头)出来了。 师:这句话,我觉得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亲情背后才看得出,母慈子孝这样一种责任,是不是? 生:是。 师:做笔记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时间也差不多了,在下课之前,我把今天的作业讲一下,回去以后,你们能不能再把文章读个三四遍? 生:(齐)可以。 师:(指着板书)这个庄重的表达,我们今天发现了七点,发现了吗?笔记都做好了没? 生:(齐)发现了,做好了。 师:你回去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是第一项作业。第二项作业是,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有三句话被删掉了,大家看投影。 (屏幕显示教材里被删掉的三句话) 师:大家把这三句话加到你们的课本里,看看该不该删? (学生抄被删掉的三句话,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抄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已经很认真的把文章分出了层次,这个不一定分的情,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分层次的。同学们,你们很认真,我很感动,但是不要想着每篇文章都先分段落分层次。今天,我们重点研读了第一、二节。 师:好,最后,我们一起带着一种庄重感,虽然我们离作者的中年的年纪还很远,我们对责任感的感受也不一样,(指着课上发言的一名男生)你看,我们有责任感那么强烈的男孩子,我相信我们班还有很多。确实,你们向大家见证了我们初一(四)班是个充满责任感的好班级!我们带着这种使命感,把第一节、第二节,我建议还有第三节,一起来读一遍,好么?好,一、二、三。 (师生齐读课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整个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就在我们的未来。好,下课! 生:(起立鞠躬)老师再见。 师:(鞠躬)同学们再见。 (全场掌声响起) 张艳慧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