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中的词法现象举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王琳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袭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蠢》。 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名词作状语 “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 “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 “春华秋实”中的“华”同时也是通假字,同“花”。 “一暴十寒”中的“暴”同“曝”,晒的意思,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意思懒散,没有恒心。(出处《孟子·告子处》: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厉兵秣马”中“厉”同“砺”,磨刀的意思。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再接再厉”中“厉”同“砺”,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出 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如果我们能留心一些这样的成语,从词义本身出发,就能避免误用和错用成语字词现象的发生。 6.成语和古汉语一样,都使用助词。例如:惟妙惟肖、下车伊始 古汉语有互文的修辞方法。这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练的一种修辞方法。同样,成语中也有这种修辞,“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事;“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 成语是一种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的语言艺术,我们若能运斤成风地灵活运用这门艺术,那么将会使我们在学习创造的道路上如虎添翼,鹏程万里。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陕西省镇安中学 金乾波 711500 lyy5580@126.com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往往费力甚大,收效甚微。如果我们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能巩固成语,又掌握文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岂非事半而功倍。 一、成语中的古今异义 下面成语中的加点词,均为古今异义词。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今义为“讨厌、厌恶”;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而是“依靠” 的意思,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形影相吊,“吊”是“慰问”,不是“凭吊”,意思是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比喻孤单。 二、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1、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 2、顾:瞻前顾后(回头看)、顾此失彼(照管)、奋不顾身(注意)、三顾茅庐(拜访)。 四、成语中的通假字 信口开河(通合),厝火积薪(通措),秣马厉兵(通砺),一暴十寒(通曝), 疾恶如仇(通嫉),拨乱反正(通返),秀外惠中(通慧),受益匪浅(通非),余勇可贾(通沽),图穷匕见(通现),被坚执锐(通披)等。 五、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如:草木皆兵(草木都是士兵)等。 2、被动句。如:见笑大方(被大方笑),古为今用(古代的东西被现在所用)等。 3、省略句。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等。 4、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如:人莫予毒(人莫毒予,没有人怨恨我),时不我待(时不待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唯利是图(唯图利),夜以继日(以夜继日)等。 ②状语后置。如:持之以恒(以恒持之),重于泰山(于泰山重)等。 六、成语中的修辞 1、明喻。如:挥金如土、门庭若市、归心似箭等。 2、暗喻。如:草木皆兵、抱头鼠窜、字字珠玑等。 3、借喻。如:土崩瓦解、瓜剖豆分、旧瓶新酒等。 4、反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亦乐乎等。 5、对比。如:口蜜腹剑、面善心恶、人面兽心等。 6、拟人。如:天诛地灭、顽石点头、天从人愿等。 7、反复。如:赤县神州、鸿篇巨制、抛头露面等。 8、夸张。如:怒发冲冠、垂涎三尺、气冲斗牛等。 9、借代。如:行将就木、一丝不挂、乘坚策肥等。 10、顶真。如:“言必行,行必果”、“一而再,再而三”等。 11、对偶。如:花好月圆、落花流水、高瞻远瞩等。 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的,成语中包含着大量文言知识点,在学习和运用成语中掌握文言知识,不失为绝佳途径。 王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