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胡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林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的特定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前后感情笔调的差异,树立豁达向上的人生观。

2、掌握加圈点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激发对故乡的感情,培养抒写真情实感的良好文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在胡同中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在故乡的胡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品

电脑  幻灯片  投影仪   黑板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史铁生

1.我们学习了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了解了北京的胡同,也了解了北京胡同对北京人的影响,还读了季羡林的《我爱北京的小胡同》,体会到季老在胡同生活中的那份幽静。今天我学习的文章是《故乡的胡同》,作者史铁生。

2.简介史铁生

出示史铁生的图片(投影),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残疾,笑着面对生活,作家)

简介作者(投影)。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快速从文字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信息)

他生于1951年,是北京人,汉族。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他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3.解题

在胡同前面加上“故乡”,说明作者不仅写胡同,而且在写自己的故乡。故乡是每一个人永远都难以忘怀的地方。李白在《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不管是远离还是回归,正如李白所写,举头低头之间,思乡之情就会涌上心头。故乡是人类文学永恒的歌唱,那么,作家史铁生将如何写自己的故乡呢?

二、寻找生命的足迹

1.要求:用加圈点的方法阅读课文,(用“。。。。”划出关键词语;用“——”划出引起注意的地方,用三角形标出关联照应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精彩的语句;用“?”号标出有疑问处)

 可以结合下面的问题进行圈点(投影)

①作者的故乡在哪?

②作者叙述了人生的几个时期?选择了那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与胡同有怎样的联系 ?

明确:幼年(对外出母亲,打针,入园)

童年 (听诵经声,钟声 ,校园生活)

成年(涂抹图画,母亲种下合欢树,恋爱结婚)

  作者的人生经历都在胡同中度过,成长的经历是行文纵向的线索。横向的展开则是作者在胡同的生活经历。

三、品味生命的感受

1.朗读文章第二段,体会含义:

“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要写我的生命?”这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反问句,是表明写胡同就是在写自己的生命。

3.作者又说“办不到”,可他到底有没有办到呢?怎么办到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回想起已经远离过去,沉浸于枝枝杈杈漫展的胡同中)

4.作者说“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他们构成了我。密如落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作者写的几段历史中,表达了怎样的心绪?构成了怎样的我呢?这句话引领下文,是我们解读的钥匙。

5.朗读品味: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绪? (分小组讨论)

   ①怎样等母亲归来?(表达对母亲的强烈依恋,期盼母亲早点回家,甚至对太阳有一种敌视。)

  ②奶奶带我去打针,他怎么表现?怀着怎样的心绪?

        暗淡   嚎啕    暗示  (苦难将伴随我一生)

③入园时,作者的表现如何?又有怎样的情绪?

        向外跑,想挣脱  (时间漫长,有失落感)

  ④童年时代,上学了,可在学校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心情如何?(朗读)

      谄媚 防备  孤独

 作者幼年与童年的经历,是大多数人经历的寻常事,我们常常说童年是快乐的,可是作者的童年,我们感觉到的是什么呢?作者的心中的希望与温暖在哪里呢?

盼望,失落,防备与伤害,是淡淡的忧郁与哀伤。心中有一点希望亮色,就如夏夜的星星,有一点清朗感觉,就如教堂的钟声,有一点温暖,就如午后的阳光。

讨论:我们说童年时快乐的,可作者却选这样的材料写他的童年,为什么呢?

我发现他记叙的是童年的经历,却是用成年人的思维进行审视。认为童年的经历预示着未来的人生。

可是,当他双腿残疾后,当他想明白“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后,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朗读)

 整日涂抹说笑   心魂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6. 作者笔调前后有何变化?  

作者在追述童年,少年往事时,细腻的笔调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而在叙述成年后所遭遇的不幸生活时,用笔反面简约,调子也变得明朗起来。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照。史铁生有一种宿命观,童年的现象预示着未来人生。孩子眼中是忧伤、沉重,与期盼,正是他未来人生的预兆。成年后真正经历了痛苦,使心灵得到磨砺和净化,生活里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而灵魂一站起来,人生也就有了一方晴朗的天空。

有人说,别人用腿走路,而史铁生因腿而开始思考,体察心灵。“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7.课文哪两段是照应的?如何理解  “不是我曾居于期间,是他们构成了我。” “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第二段是心神走进胡同,体会到每一条胡同都有生命的痕迹。

最后一段是,飞到胡同上空,看见命运如胡同那样延展、曲折。

胡同构成生命,命运如同胡同

 小结:构思巧妙,行文前呼后应。明写故乡的胡同,实质是在写自己的全部生命,胡同和作者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

四、内化情感迁移能力

  1.文学评论(陈村)

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2.看我们自己故乡的图片,让心神回到生命的故乡。

3.阅读老师范文,分析写了哪些人和物?表达什么情感?

故乡的记忆

记忆的碎片拼凑着我的童年。童年,贯穿着母亲的深深呼唤,深情和嘹亮回荡于我的一生。我想,再没有什么能比这呼唤更让我依恋。父亲用木轮车推着木桶,木桶里里躺着生病的我,一路颠簸在漫长的乡村小路。到了河边,父亲把我漂在水面,泅水把木桶里的我推到对岸。至今想起那汤汤的水面,仍然惊魂不定。我想,在我的一生,再没有什么付出能比这更让我刻骨铭心。

   总在梦里回到故乡。单调的钟声总在破败的小学里回荡,泥泞的小路上印刻着人们参差不齐的脚印,高高矮矮的土坯房始终坚持不懈地守着它们足下的土地。  

故乡在光阴的流逝中逐渐褪去了她原有的容貌:再也听不到那催人脚步的钟声,坚硬的水泥路面再也留不下任何足迹,风雨不漏的瓦房挂着静静的铁锁。故乡令人欣慰也令人心酸。

 我回乡时,母亲总会站在门口等我。当看到我的身影时,母亲便会笑着迎过来,拿过我的行李,絮絮叨叨问这问那,具体说什么我已记不清,看到母亲那被岁月修饰的沧桑,我的眼里一阵发潮。

  故乡,我虽然远离你,但我一刻也不能没有你!

4.课后写一篇故乡的习作。

史铁生有自己的故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故乡。那收藏着我们童年往事的故乡,也留下我们生命的痕迹。只是我们的感受与史铁生有点不同。因残疾,他永远属于那胡同。而我们不同,我们是不断地离开故乡又不断地回归故乡,像故乡放飞的一只风筝。在我们的生命中,故乡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材写一篇故乡的习作。

附;板书设计

幼年----依恋  痛苦  失落

童年----希望  防备  孤独 

成年-----乐观  豁达  幸福 

胡同构成生命   命运如胡同

 

林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