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栏”与自由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成丹

名人名言

   1、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孟德斯鸠 

  2、 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西奥多•罗斯福 

  3、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歌 德 

  4、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                       ——任尔夫

  5、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                               —— 黑格尔 

  6、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                  ——章炳麟.7、7、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8、.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9、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

10、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11、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任何事的权利。

12、 纪律就是自由,它把个人摆在更受保护和更自由的地位,使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道路和可能性有充分的信心。  [前苏联]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13、纪律和自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对于不守纪律的人来说,纪律是一种约束,限制。对自觉守纪者来说,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14、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15、 明知会失去自由,明知这是一生一世的合约,为了得到对方,为了令对方快乐,也甘愿作出承诺。——张小娴

16、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龙应台

17、若自由无约束,则自由无意义

18、“解决的办法不是毙掉自由,而是找到自由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规则。”----袁天鹏

19、《罗伯特议事规则》开篇即是罗伯特将军的名言:“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素材语段参考

1、网络传播的约束与自由   教育的约束与自由    新闻的约束与自由   庄子的自由论     孟母三迁

2、天下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话听起来非常自由,事实上无论是鸟还是鱼,他们的自由也都 有底线,鸟必须约束自己,不可飞到海里去,否则它就没命了。鱼也一样,它只能在海里自由,一旦跳到陆上来,它还能活吗?人类的自由应该以法律和道德为底线,人人都应该以法律和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你不但得不到自由,而且你连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当你想读书的时候,别的同学在教室里高声喧哗,嬉戏追逐,你读得下去吗?当一辆车开过来的时候,你不遵守交通法规,随便冲出去,可以吗?法律和和各项规章制度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既保护又约束,例如,学校规定学生不得攀高赴险,不得带违禁刀具入校,不得抽烟、酗酒,这看起来是约束学生,实际上是保护学生,这道理你应该知道。

3、谷歌退出风波,希拉里涉及到中国的网络自由演讲,使网络自由在中国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如果把事情看得积极一点,那么,“网络自由”这个问题已经浮现,而且是正面意义的浮现。对“网络自由”持有的观点,如我们所见,差异很大,但共识在于,没有人拒绝“网络自由”这个说法,也没有人在否定性意义上使用“网络自由”这个概念。这就是说,承认有“网络自由”,并且网络自由是好的,这是人们都承认的。

  放在一些年以前,中国是并不接受“自由”这个概念的,“什么自由,纯粹是抽象的鬼话”。那就是对自由的一种否定性观念,首先是不承认有自由,其次是也不认为应该有自由。现在,情况不是这样了,至少认为自由是可能的,应该达到的。

  当然,仍然有“揭露”。我们已经看到,自希拉里在演讲中指责中国干涉网络自由,官方和媒体都发出了不少揭露美国也不网络自由的文章和观点,但是,这些揭露并不是否定网络自由本身是可能的,并且值得珍视的,而是要通过美国也存在很多控制网络的事实,来证明中国对互联网进行控制可以理解,不应该被指责。

  这种你来我往的套路,近些年已经经常见到。例如人权问题,美国每年照例会发表白皮书,其中会涉及到中国,而中国也会发布白皮书,专门列举美国发生的有违人权的状况。后面有中美两个国家不同的国际应对。美国是将每个国家包括中国放在整个国际体系中评估;而中国的重点是“双边关系”,对任何国家,都是你怎么来,我怎么往,不谈别人,你说我,我就说你,你不说我,我也不说你。这样的回应办法,基本上是回避谈论价值、概念、原则等等,而是就事论事,只谈具体问题,有时只谈利害,有时甚至差不多只是说“你也是跟我们一样,有什么资格说我”。

  回避讨论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就是没有反对这些价值,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对这些价值已经接受,至少是不去直接反对。是策略性地不明确反对,还是实在地接受了,可能还不好判定,但起码没有表现得要与这些价值公开为敌,没有说要把这些价值“扫进人类历史的垃圾堆”。

  但从另一面看,避谈价值,只谈具体问题,而且往往是通过“谁说我,我就说谁”的方式,来谈论对方也有同样的问题,并以之为自己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作证据,这又使人不免产生过于功利主义的印象。无原则、无立场、无道义、无价值,只有利害考虑,好像讲理就会理亏,只有用利害关系来交往和立世一样。

  我想,自由作为人类的价值,既是一种合乎人类天性和自然的理想,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肯定自由的理想并不断接近之,在通向自由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由的理想,两者是合一的。这就是说,现实状况而言,总是有着对自由的限制,多少而已。但限制是基于无可奈何的现实要求,还是对人的行为的积极主动的国家制约;是尽可能地少,还是尽可能地多;是视之为不得不有的恶,还是视之为必不可少的善;是百般犹豫唯恐过度,还是一往无前认为理所应当,仍然是有极大区别的,因为前者在于把自由当成天然的权利,而后者把自由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

  网络自由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的网络自由状态并不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对网络的管理。但,现实中的网络管理不可全然废除虽可成为共识,但加力的方向从何而来还是可以有所区别的。一个加力的方向,是自由属于天然权利,对权利的限制属于天然的恶,那么管制只能加之于那些可能导致更大的恶的情况,限制必须是最小化的。一个加力的方向,是自由并非天然权利,而只是条件允许之下才会施与的一种恩泽,那么限制必然是大刀阔斧,心安理得,而且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网络自由不自由,现实状态下,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限制,而在于是把限制作为例外,还是把限制作为正常。限制越多,自由越少,这是无须争辩的。

4、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小树感到很不自在,气愤地指责木桩:“老东西,你为什么要剥夺我的自由?”木桩亲切地说:“小兄弟,你刚开始自立,弄不好会栽倒的,我是为了帮你扎稳根,增强抵御风暴的能力,扶持你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呀!”小树心里不服:“不用你扶持,我同样能茁壮成长,你等着瞧吧!”于是,小树凭借风力故意找茬,天天和木桩磨来磨去。有一天,终于将绳索磨断了。它非常得意,整天随风东摇西摆地起舞,把根部的泥土晃松了。一天夜里,一阵疾风骤雨,它被连根拔起。岿然不动的木桩望着倒在地上的小树叹道:“你现在感到彻底自由了吧!”小树难过地说:“我现在需要约束,可惜已经迟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讨厌生活束缚。他讨厌理发师对他的摆弄,因而拒绝理发,一任头发胡须自由地疯长。他讨厌洗澡时受水的冲刷和毛巾的搓擦,因而拒绝洗澡,一任污垢满身,虱子乱爬。他讨厌鞋子、袜子对他的约束,因而拒绝穿鞋袜。他讨厌身上衣服对他的束缚,因而把上衣也扔了,打着赤膊。当他只剩下腰上皮带和裤子时,他对皮带说;“你给我滚开吧!你干吗总是这么紧紧约束着我?”皮带说:“可是,假如你失去我这唯一的约束,就可能完全失去了你的人格。”“胡说!你给我滚开吧!”他找来一把剪刀,剪断了皮带。皮带断了,裤子当然也滑落了。他为解脱了全身的任何约束而高兴异常。当然,没有多久,人们就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文章1

无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你我的周围充斥这样的声音: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出生的时代不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机会都饱和了。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家庭比较普通,如果我生在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的家里,我绝对会成功。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父母把我生得不漂亮或者不帅,不然我有机会成为章子怡、王力宏之类的。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在我小时候,父母没有认真培养我,让我打个篮球或者谈个钢琴什么的,不然我有机会去NBA打球或者成为朗朗。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实在是太糟糕,如果我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话,我可能是李开复。

……”

是的,我们身在各种限制之中,出身、家庭、性别、国籍、教育、文化传统……我可以写上三天三夜也写不完。

我们可能会想:

如果……就好了,(如果我生在美国、如果我生在巴菲特的家里,如果父母把我生得漂亮,如果父母从小就培养我,如果……,我还是可以写三天三夜写不完。)

听到这些“如果”时,我总是先微笑,然后慢慢地说: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个?

通常情况下,因为我是乐观主义者,我总是先讲坏消息,再讲好消息。

“是的,如果以上的限制都不存在,你确实会比现在的你更加成功,更加幸福。

坏消息是,我不得不说,你不可能成为那些“如果”的人,你就是你。所以,你的‘如果’只是在做梦,而且是很大很大的白日梦。

好消息是,即使没有这些‘如果’,虽然有诸多限制,可是凭借现在的你,也已经足够过上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了,你不必羡慕任何人。”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观点,是源于最近在蒋勋先生讲到诗歌时获得的灵感和启发。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秩序。即“诗的格律”。

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

一个人在强烈的激情之中,总是想把自己内心如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说清楚,没有创作经验的人,会误以为,情感越丰沛,艺术的表现会像大江大河一样越澎湃。事实上不然,漫无节制的发泄只会使得水源枯槁,并不能达到艺术形式的美。但是,当我们用诗、用歌声、用美丽的绘画去表达这种情感时,这种如乱麻一般纷扰的情绪,可以一缕一缕整理出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才能分享我们的喜悦和哀愁。

所以说,形式并不是限制内容和情感,相反,丰富的情感若经形式加以节制、引导、规范后,会展现出秩序和内容的美感。

不相信?你读读看:

《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二加二等于四为基本句型。

《楚辞》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三成为了主要元素,高余冠,长余佩都是三的句式。

《汉乐府》中,我们很熟悉的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变成五的句式。

(插句玩笑话,现在确实是一个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时代,你能分清现在的“男”和“女” 吗?)

到了唐朝,延续这一传统,比方说我很喜欢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是不是很美?兼有形式和内容的美感?

七言律诗,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运用格律的巅峰之作。

……

试问,

这些诗人受到限制了吗?

当然。

他们达到他们表达情感的目的了吗?

当然。

你发现其中的美感了吗?

你还认为形式会限制自由、限制美吗?

这两个问题,留给你回答。

所以,谈到限制,我们必须承认,人天生有幸运和不幸运的事实(有一些人总是更加漂亮、健康、富有、聪明……),和那些最最幸运的人相比,我们总是身处在各种限制中。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的自由意志仍然有很大的活动范围。

我们做了什么无疑比获得了什么遗传更为重要。

我们虽然对先天的遗传无能为力,但如何对待它们,如何对待我的身体,对待我的大脑,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因为这里存在着自由意志、责任和选择。

换句话说,我不能选择我生下来是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或是日本人,是男是女,是高是矮,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某种残疾,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是穷是富……

但我却可以通过努力锻炼身体,保持健康;通过努力学习、工作,实现一生的计划,很好的运用大脑。

是的,命运、生理遗传等使我们受到了一定限制,超越了这种限制,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在这个有限的领地内,我构建了一片领地。(类似诗歌的格律限制,但我们并非无所作为)

在这片我的领地上,我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也可能一事无成,这是一片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能够发挥威力的领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可以接受生理上的平等和不平等,幸运和不幸。

同时也接受,自由意志、个人责任,做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使自己倒退为悲观消极的抱怨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做的尽善尽美。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任务是很好地成为他自己,很明显,对于这一使命,世界上不存在竞争对手,一个人的对手只是他自己。

如果你是一名画家,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画家。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医生。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是一名园丁,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园丁。

……

做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自己。

以米尔卢的话结尾:

“作为芸芸众生之一,一个人很容易感到软弱无能,但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有了改变。我们为这些改变负责,而不是全部。”

                                  文章2

  控制与自由

王超

 

    世间万物都向往自由,但又都没有绝对地获得自由。

                                                       ——题记

    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却被天空控制着,看不到海底的世界;鱼儿在水中自在游泳,却被水控制着,欣赏不到天空的壮阔。

    控制,是自由的翅膀,也是自由的羁绊。

    汽车被方向盘控制着,失去了自由。但在方向盘的控制下,汽车却能沿着指定的方向,到达欲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方向盘,任凭汽车乱跑,那么汽车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最后走上绝路,跑到海里也说不定。

    重物总是被吊车控制着上上下下,而且只能直来直去,不能有一点偏离。但就是在吊车的控制下,它才能被放置到合适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如果没有吊车的控制,重物便会像悬崖上掉下的石头,被人遗忘,摔得粉身碎骨也未可知。

    铅笔总是被手控制着,感到非常不自在。但只有这样,它才会在纸上留下自己的光辉足迹,被人们世代传阅;如若任它自由放纵,即使耗尽一生也不会有所成就,只是浪费生命。

    风筝总是被线控制着,不能随心所欲。但正是因为如此,它才得以飞得更高更远;如若没了线的限制,风筝起初还能飞得远些,但最终的结局还是被挂到树上,任凭风吹雨打,也没有人瞧上一眼。

    我们现在的处境,正如汽车、生物、铅笔、风筝一样,时刻被家长、老师控制着,没有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天地,同时,每天还要做那如山一般高的作业,真像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自由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管教,没有了学业的压力,我们就会游生好闲,不学无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控制是汽车的方向盘,但能指引我们到达目标;控制是风筝的引线,但能让我们飞得更加高远;控制是握笔的手,但能让我们留下光辉的足迹。

    为了明天的自由飞翔,请接受今天的控制。

文章3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自由。于是,千百年来,人们热情地讴歌自由,执著地追求着自由。人们把自由的信念筑成雕像,才有了纽约港“自由女神”的风采;人们把自由的理想化成心灵的音符,让它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便有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悲壮。无数为了自由而战的勇士更是用行动实践着“不自由毋宁死”誓言。 

  自由是进步的象征,历史每向前一步,人类都或多或少地靠近着彻底解放的门槛,终于有一天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然而自由又是相对的,甚至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是受一定准则约束的。无数史实雄辩地告诉我们,自由只有与一定的准则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美妙的火花。 

  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只是天使的梦想罢了。譬如水,只有盛到杯子里,人才能喝到它,不然,水会流得到处都是。在这里杯子就是一种约束。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往往跳进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一心想成名的青年人对他仰慕的科学家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济,它能溶掉世上任何物质,您说好吗?”这位科学家回答说:“年轻人,那它被发明出来以后,你用什么器皿盛放它呢?”故事中的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批驳那个头脑发热的青年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事物。 

  同样,世上也没有绝对自由的人。有的人不喜欢被约束,认为那么的规章制度束缚了人的手脚。那么,好吧,买东西要排队的约束消失了,不过,你有不排队的自由,其他人也有,于是一群人一窝蜂似地向前拥,说不定那个被挤到最外层,掉了鞋,丢了帽的就是你。可见,约束与自由就像皮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也许有人说,现代社会,人们的自由不能超出法律的约束,但君主专制的时代呢?其实他们的自由也是受约束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的座骑受惊后,踩坏了一大片庄稼,他请执法之臣治罪,后割发代首。曹操身居高位,不受约束又何妨?只不过会失掉军心、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可见“民心”是君主的约束。 

  对约束中的自由的追求,是对市俗的超越,终究会在必然中走向永恒;对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的追求是无规则无方向的随波逐流,是用生命之丝织一张自己也冲不破的网。 

我们需要“约束”,因为我们向往自由。 

[讲评] 

  文章的成功在于调用了引用、举例、设喻等多种说理方式,准确、透彻地剖析了了论题。由于变化丰富,文章就显得灵活、生动。 

  在语言运用上,本文也独具特色,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语言散文化,读来毫不平板。  

文章4

  宇宙一切星体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才有了日夜轮回,才有了灿烂的星河。透过窗外看季节,春天花开,夏天树茂,秋天叶落,冬天雪飘。大自然总是沿着既定的规律和法则运行着。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在约束中拥有自由,都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被约束着。当然,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党有党纪,校有校规,村有村约。我们都是生活在法制的社会下,因为有了国家的法律约束我们,才有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我们才得到了个人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自由相信是许多人的目标,因为自由是无约无束,没有人管制,没有人干涉,那种感觉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这样的幸福的自由,就必须以有法可依才可以实现。假如社会中没有了法律的约束,可想而知,一团乱糟糟的景象:有人知法犯法,执法违法;有人害人害己;有个人的私欲膨胀;每个人都跑去做自己想干的事,偷窃、抢劫;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根本无法找到自由的空气,得到的也是烦人的情绪,总是内心惶恐、忧虑的。由此我们可知,法律与自由是相互依存的。

      法律上严肃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不守法的恶人,法律上是毫不容情的惩罚之剑;对于善良的人们,法律又是使他们获得强大安全感的保护之盾。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因为有了法律的约束,我们可以自由地在公园里面散步;因为大家接受法律的约束,所以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鸟可以在天空里欢快地飞翔,花儿可以在枝头美丽地绽放。

      江河滔滔,只有把它围在堤坝里,才能为人类发电造福,洪水泛滥时,才不至于肆虐大地,危害民众。任何人,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高官,甚至国家领导人,其心灵世界和行为准则,都必须筑上一道发的堤坝,让自己受到一定的约束。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受到约束,这样才可以充分享受到法制下的幸福,约束之下的自由。

文章5

漫步绿草如茵,繁花锦簇的公园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园林工人正修剪花木,平整的草坪,球状的冬青,疏朗的月季,参差的桃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自然生长的白杨,婆娑的垂杨,挺拔的青竹,墨绿的雪松……

    我们既看到了修剪的美,也看到了自然的美。修剪的是美丽的,自由舒展的同样是美丽的。在人生与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同样会遇到“修剪”与“自由”的问题。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裁剪与自由的问题,剪裁就是约束,没有规矩何能咸方圆呢? 实际上,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也同样有在制度下的自由。约束与自由是一对矛盾,有时又是有机的整体,是对立而统一的。

    人在社会中,有自由,同时也会有约束。人不是从来都是纯洁无瑕的,也需要裁剪,修枝的。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约束下的自由,在自由中的约束。

    法律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尺度,道德也是约束人的尺度。试问,为何把三聚氰胺掺入牛奶中的奶农束之以法呢? 为何华南虎的制假者周正龙要受审呢? 为何把制造三聚氰胺鸡蛋的饲料供应商拘留呢? 为何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受贿逾一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受贿一笔为八千万,成为大陆被曝光贪官单笔受贿之最、法院一审认定判处他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呢? 是约束,是法律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尺度,没有了准則,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了人性,没有了良知与良心,没有了道德的界限。我们的人类又将如何?

    约束与自由是相对的,光有自由不行,光有约束也不行,只有在人类公共准则的前提了,在规范的约束下,自由才展现它的光辉。

    河流清清的流淌,是因为有河岸的约束;月亮自在的运行,是因为有轨道的约束;飞机自由的在天空中翱翔,是因为有航线的指引。那么,人类呢? 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约束与限制。

    法律也是在逐渐修正与完善的,时代变了,约束有的放宽了,有的更严格了。欧元成了相当大范围的货币,名牌汽车走到了世界各地,求学的渠道越来越宽,世界成了地球村,约束放宽了,人类更自由了,心胸更大了,眼界更宽了,改革开放30年的天空更蓝了。同时,有些约束更加严格了,如药品的经营更严了,食品的安全更严了,植物的检疫更严了。干部出国考查更严了,国家的审计更严了,国家的安全防范更严了。这个“严”,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这“严”,是必须的。

    对子女的教育也是这样,既要约束,又要自由。放任的结果是自食其果,无限的自由是后悔莫及。孟子为何三迁其居? 岳母为何为子刺字? 择其邻,训其志也。庄子的游刃有余,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三思而行,就是追求自由的最大诠释。

愿河流静静的流淌,在约束的河岸下,自由的奔流,奔向自由的天空。

 世界历史的发展就如同一条长河的流淌,源远流长。有水就有岸,世界的长河要流淌,便需要水与岸的共同合作。这便是人类发展的“河流法则”。   

  如果我们把“水”比作“自由”,把“岸”比作“约束”的话,那么“河流法则”边演化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议题:自由与约束。   

  无庸置疑,我们需要自由与约束的统一,我们需要遵循“河流法则”。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用哲学里的话说,自由与约束作为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有自由就有约束,二者相互联系。约束离不开自由,自由离开约束也就不称其为自由。我们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必然需要自由月约束的统一。将其形象化到生活中,自由就好比人的力量,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先进的科技,使用着大自然赐予的资源。然而,这种力量不是无止境的,它永远都有一种约束并疏导它的力量,这便是规律。人可以自由运用自身的力量的这种能力正是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个基础,不受约束,人们的自由就没有发挥的余地,人们也许只能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中无限制地探索下去,直到寻找到这一约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遵循“河流法则”,自觉地遵循约束我们的规律。于是我们制订法律法规,提出“可持续发展”。“河流法则”的威力可见一斑。   

  再细化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无不在遵循着“河流法则”。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那些暴君,当他们以为自由是无限度的时候,其实他们早已经受到民心的约束。现在想来,“和谐社会”似乎也是在顺应“河流法则”了吧。孩子要受父母约束,权利要受法律约束,君主要受人民约束。“河流法则”无处不在。   

  有很多人或者当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都认为自由与约束是相背离的,如果有约束就无法自由。现在想来,其实不然。什么事情都是有对照才显现出其特点,自由与约束实际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正如前面所讲,二者密不可分。约束即是为了保证更好的自由,而正因为有自由才需要约束的存在。当孩子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时,需要父母的善意引导才会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当有人要利用自身的权力做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事情时,更需要法律的严厉约束才会保证广大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强调自由也不能忽视约束。   

  然而,遵循“河流法则”首先也最重要的是在于一个“度”的问题。约束算是规律,而自由就是人的能动性。所以在这一法则的履行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盲目的,即不能偏向一方。我们应该筑一道岸形成一种约束来避免人的过分自由,但这个岸也不能过宽过高,否则成为“地上河”,就会有决堤的危险。如果这道岸不够高,使水恣意流淌,同样起不到约束和疏导的效果。因此这个“度”应寻求二者的平衡。其次,遵循这一法则,应是社会和个人共同的责任,也就是说,全社会应该遵循,更重要的是社会中的各个个体应自觉遵守,而不是强迫的,这样也就更有利于把握这个“度”,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有水就有岸,水有水的自由灵动,岸有岸的宽广安全。人在水里感到自在,可是会碰到风浪;人在岸上感到约束,但也会觉得安全。水与岸,一个都不能少,共同构筑起人类的“河流法则”。

 

 

成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