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重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走近作者—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著,现存7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并翻译句子: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活动二:研习课文 ①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要求学生讨论,师引导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②设问: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师引导明确。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活动三: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谢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