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试中探索素质教育——解密“黄冈神话”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青年报 2001-08-10 记者 张双武 刘健 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高考,湖北黄冈中学568名学生参加考试,521人达到湖北省本科录取分数线,升学率91.7%。其中193名学生总分在600分以上。此前,还有37名学生分别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 在中国的几乎每一所高校,只要一说“我是黄冈中学毕业的”,同学们都会肃然起敬。“我做过你们的题!”“我们老师到你们学校参观过!”一所僻处大别山区、以农村学生为主的中学,在中国教育界竟然拥有如此大的名声。 有人说,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有两个“神话”牢不可破,一个是“海淀神话”———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编撰的复习资料流传全国,另一个便是“黄冈神话”———黄冈中学输出了无数的高分状元。 今年高考前夕,记者来到大文豪苏东坡写下前后《赤壁赋》的湖北黄冈,深入这所百年名校寻幽探秘。 “黄冈神话”的由来 黄冈中学的校园,与一般城镇中学并无二致。普普通通的校门,普普通通的校名,普普通通的教学楼。三五成群的学生吃着从校门口小食摊买的零食出出进进,说说笑笑。也许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已放假自由复习的缘故吧,整个校园显得有些冷清。 但当我们在副校长董德松的引领下走进学校的会议室时,还是小吃了一惊。会议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黄冈中学90周年校庆所作的题词。各种奖状、锦旗———作为一所中学所能获得的荣誉,这里几乎应有尽有。 学校党委书记骆东平自豪地告诉记者:“中学校庆能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全国就是我们一家。” 经过三天的采访,我们大致知道了“黄冈神话”的来历。 1、全省前六名占了五个 “文化大革命”前,黄冈中学的教学成绩只能算全省中等偏上。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第一年,黄冈中学的升学率还比不上同处一城的县办中学。 “当时我们的压力很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年代,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上不去就等于死亡。”担任过黄冈中学11年副校长,现任黄冈中学党委书记的骆东平老师说。 1979年,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提前一年考大学(初中二年、高中一年),结果大获全胜: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同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高考总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和第六名。 不可思议的成绩引起武汉地区一些兄弟学校的怀疑。他们向教育部告状,认为黄冈中学有作弊嫌疑。经过调查,上边的结论为:“黄冈不宽,武汉不严。” 全省为之轰动。各地到黄冈中学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1980年,黄冈中学再接再厉,又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黄冈神话”不胫而走。 2、“奥赛”明星 每年举办一届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被誉为是“激发青年人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交流与发展”的金字塔式竞赛。1985年,我国第一次组队参赛。 在此之前,黄冈中学在全国率先举行高中数学联赛,一炮打响,获奖人数最多,荣获一等奖。本来,地处中等城市的黄冈中学是没有资格参赛的,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终于与各大中心城市的学生站到了一起。 1986年,全国选拔参加国际数学奥赛的90多名学生中,入选学生最多的是黄冈中学和南昌二中。竞赛结果,黄冈中学荣获两枚奖牌。1990年和1991年,黄冈中学学生又获得三枚奖牌,出尽了风头。获奖总数高居全国中学第一。当年无一枚奖牌入账的上海中等教育界急了,纷纷派人到黄冈小城取经。 因为指导奥赛有方,黄冈中学一位数学老师被聘为全国数学奥赛集训队的班主任。 截至目前,在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黄冈中学共赢得了9枚奖牌。奥赛加固了“黄冈神话”。 “这几年黄冈中学的获奖学生少了,因为一些省会城市的学校,其参赛学生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在校生,我们当然就比不过了。”骆书记说。 3、“黄冈密卷”的传说 近一年来,由新疆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被鼓吹为“升学考试秘密武器”的丛书《黄冈密卷》在全国流传。在“出版说明”中,编写者吆喝:“黄冈连续10年过高考录取分数线居全国第一,升学率高达96%以上,享有‘全国高考状元’的美称。”而来自“状元故里”的《密卷》“由黄冈市一批久经沙场、长期战斗在高考第一线的状元老师亲自执笔完成,把多年汗水凝聚而成的一整套操作性极强的权威资料,首次拿出来整理出版,面向全国。” 这套《黄冈密卷》,其实与黄冈中学无关。骆书记说:“市场上流传的一些所谓《黄冈密卷》、《黄冈兵法》等等,没有一本是黄冈中学在职教师编写的。”那些印在《密卷》上的几十个编写者的名字,骆书记表示他“一个都不认识”。 但这些假冒黄冈中学名义编写的试题集,反过来也为“黄冈神话”罩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 4、猜题:巧合还是智慧? 一件真实发生的事,经人们口耳相传,被演绎成“黄冈神话”的另一种版本———黄冈中学的老师擅长猜题押题。 这件事说的是几年前的一次高考前夕,应届毕业生们都已放假回家,进入了自由复习阶段。7月5日晚,一位语文老师突然觉得:“高考已经连续几年没考过文学常识了,今年会不会考这方面的内容呢?有必要再巩固一下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他和教研组几位老师连夜编了个一页纸的复习提纲。7月6日,学生们来校看考场,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见一个学生发一份。7月7日上午考语文,果然有这方面的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7分题就是前一天学生们刚刚复习的内容。 “黄冈中学猜中高考题啦!”消息像长了腿似的,被放大无数倍传开了。 黄冈中学副校长董德松对记者说:“这纯属巧合。但巧合也是一种智慧吧?” 今年6月18日,记者在采访间隙与这位语文高级教师开玩笑:“我们赌一把,您猜猜看今年语文的作文题会考什么?” 董德松笑了笑,脱口而出:“话题作文。”他说:“话题作文的好处是,给一段材料,避免学生的审题障碍,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做到迅速切入话题,然后展开话题,最后收拢话题,而且要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的、耳闻目睹的生活场景。” 现在高考已经结束了。你说,董老师是猜中了还是没有猜中呢? 5、水桶和鞋子的故事 多年来,地处大别山区的黄冈中学,高考升学率都在90%左右。因此,“黄冈神话”就有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版本,最典型的要属关于水桶和鞋子的故事。 黄冈这地方,山多蚊虫也多。据说,学生们每天复习至深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于是一人一只塑料桶,把腿泡在水桶里。———“黄冈状元”都是这样熬出来的。 又据说,黄冈这地方经济还不很发达,农村学生居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在每间教室里摆两双鞋子———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老师说:“你们要努力呀,考上了大学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穿草鞋。”———“黄冈状元”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这些都是无稽之谈。”黄冈中学副校长董德松说。但这些无稽之谈传播得如此之远,已经让黄冈师生们辩不胜辩。上海市一位区教育局长,见到湖北省教育厅的官员,都问:“听说你们黄冈中学的教室里摆着一双草鞋、一双皮鞋,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与我们的想象不同,多年来,黄冈中学并没有形成成套的什么“教学法”、“教学模式”之类的东西。董德松说:“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是太强,好多教师的第一学历仅仅是师专。”包括董副校长在内,全校只有两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在与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我们搜寻着“黄冈神话”的蛛丝马迹。 1、校长亲自站讲台 如果将高考比喻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各中学的校长们无疑是领军打仗的“统帅”级人物。 与全国大部分普通中学一样,黄冈中学实行的也是校长负责制度。一名校长、三名副校长(两名分管教学,一名分管校办企业);一名校党委书记、一名纪委书记、一名工会主席。这就是黄冈中学赫赫有名的“7大帅”。 这“7大帅”分别有三项职责:蹲好一个点、管好一条线、教好一门课。 以副校长董德松为例。今年,他必须蹲好高三年级这个点,管理好全校教学工作,还要教好高三语文这门课。董德松说:“如果校领导长期不带课,就会对教学情况产生隔膜,说服力也不强。”骆东平书记至今还带着高二年级的化学课,蹲着高二年级这个点。 学校的“主帅”———江立丰校长本人同样有教学任务在身。 2、用不老的老招数 90名特、高级教师是黄冈中学的“将领”级人物,他们分别组成不同的年级组和教研室,以年级组为主。集体备课是黄冈中学的优良传统。“没有经过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不能进入课堂的。”年级主任谢洪浠老师说。 据谢老师讲,集体备课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面对每一门新课,年级组确定一个老师为“中心发言人”,由他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设置练习,其他教师则七嘴八舌地予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共同的教案,所有同一科目的老师一同把它带入课堂。 “在黄冈中学,所有的教案都没有个性化的东西,连做多少练习题都是全年级整齐划一的。至于教学效果,则通过每个老师独具个性的语言艺术和课后辅导来实现。”谢洪浠老师说。 在黄冈中学的课程表上,还设置有明确的“师徒课”。干部与教师、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每个教师每学期都要讲4节以上“汇报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接受同学科教师的评议和监督。 3、“三字诀” 每一届高考成绩的好坏,当然并不完全取决于高三这一年,而是高中整个阶段的任务。因此,黄冈中学采取了分两步走的方法:一是三年的整体部署,二是高三的阶段部署。 三年的整体部署就是三个字:“严”、“活”、“紧”。 严,就是高一“严”。黄冈中学的学生来自80多所初中,原学校教学风格各不一样,要做到统一,必须在起始年级高标准严要求。具体体现在:学风严、管理严、行为规范严。通过严格要求,使学生们成为行为规范、好学上进、自学能力较强的人才。 活,就是高二“活”。学生有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后,就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竞赛训练、文娱体育活动,学生干部竞选,美术、音乐欣赏活动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紧,就是高三“紧”。高三阶段基本上是总复习阶段,严中有紧,紧中有活,要有具体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紧中有序。 4、一轮复一轮 高三阶段的总复习,在黄冈中学被称为向高考发起“总进攻”阶段。他们的总体思路是:一轮复习要扎实;二轮复习要系统;三轮复习要提高。 第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截止于3月底。 第二轮复习(块块过关)在4月初至5月中旬的一个半月时间内进行,老师们精心编写了六套训练题。主要根据各科不同的特点,分知识点进行章节训练,做到题题过关、点点落实。 第三轮复习(大综合训练)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行,5月份和6月份各有一套综合训练题,称为高考模拟题———这才是真正的《黄冈密卷》。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黄冈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就这样被绑在“高考”的战车上,左冲右突,屡战屡胜,成就了名闻遐迩的“黄冈神话”。 “考试越难,录取率越低,越能显出我们学校的水平来。高校扩招前,我们的升学率在90%左右;扩招以后,基本上也还是那么多。一扩招,我们就不那么‘神’了。”骆书记说。 “我们并不想这样教!” “黄冈神话”的产生是以现行高考制度作为心理背景的。“其实,我们也不想这么教。”黄冈中学党委书记骆东平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有一次,他到教育部开会,基础教育司和考试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分别讲话。听完讲话后,他对主持会议的部领导说:“他们两个讲的不一样,您说我应该听谁的?当然我只能听考试中心的,他们管考试嘛。” 今年春天,武汉某重点高校召集一些重点中学负责人去“联谊”,央请他们多往本校输送高分学生。骆书记开玩笑:“你们校长不是刚刚在省报上发表长篇文章批判应试教育吗?又请我们这些应试教育的典型来干吗?”弄得人家直道歉:“我们校长也是奉命、奉命……” 中国教育,就是这么一个现实。正是那些最了解应试教育弊端的人,把应试教育推进到了极致。 骆书记说:“3+2、3+x等等高考模式的改革,与推行素质教育没有关系。即使只考一门课也减不了负,相反还搞乱了中学阶段的教学计划。”他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在于这些形式,只要高考制度不进行根本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没有可能。 以语文考试为例。董德松副校长说,有些试题完全像是在做游戏。一段没头没尾的文字,中间抠出一段话,要学生填空,abcd四个答案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硬逼着选择惟一的一个,这样做毫无道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阅读量越来越小,实际语文能力怎么会提高? 近些年毕业的很多大学生,甚至中文系学生,写不出一篇通顺的文章。董老师认为,这都是机械死板的语文高考给害的。 按照董德松个人的理解,语文考试只考三篇文章即可:一篇阅读,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一篇文言文,考查学生的古汉语水平;一篇作文,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他知道这都是空想。既然现在高考仍然在考那些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东西,他就得教会学生这些东西。“一考定终身”,他必须对这些农村孩子的前途负责。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老师也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素质教育的探索。 多年来,黄冈中学不办复读班,不招复读生,不加班加点,寒暑假不大面积补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今年被保送到上海交大的高三(七)班学生熊韩晶,是经过全校民主竞选出来的学生会主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每年竞选学生会主席,是全体学生的节日。一轮又一轮的公开演讲、答辩,正规得很。 熊韩晶说,在黄冈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她本人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她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 听周益新老师的地理课,学生们一定会充满乐趣。围绕“西部大开发”,围绕“长江水患”,他能从历史到现实,从人文到环保,讲得天花乱坠。今年夏初,他在本报发表的两篇讲解“综合”科目学习要领的文章,被国内上百家媒体竞相转载。 相比县一级中学和城市里的许多普通中学,黄冈的学生学习负担不算重。在该校团委和学生会主办的刊物上,我们读到了同学们写的很多文章。其内容、格调,与大城市里的中学生作品没有什么两样。黄冈中学旁边有一个网吧,夜晚,我们看到,里面挤满了学生。虽然这时离高考仅仅还有半个月时间。 在最新一期的黄冈中学校报上,我们读到一位现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的校友写给老师的信。他在信中说,从北大到中央党校,从学士到博士,他一直都在当班长。他感谢母校给予他的全方位的教育。 据了解,历届从黄冈中学考走的学生,进入高校以后,有三分之二以上被选拔为学生干部。 黄冈师生最反感人家说他们“高分低能”———“同样在高考指挥棒下培养,这里出的学生素质应该算好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