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指导思想】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黑龙江省《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要求》,从应用、审美、探究三个方面提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大语文的观念。教学中应重视语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给予正确引导。本文是模块2中的三单元的文本,属于古代散文教学模块。考虑到模块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个性化特点。既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又要注重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趣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

  过程与方法:  1、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多种方法结合解决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旷达胸怀。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并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

诵读悟情 点拨斧正 探究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导入教学: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兰亭序帖卷》.同学点评一下 看看名家的点评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宋代米市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萧衍评价:“如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从中更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兰亭集序》不仅是登峰造极的书法作品,更是文采精美思索厚重的名篇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羲之对人生思考的丰富睿智的精神世界。

二、1、配乐朗读: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

2、自由诵读喜欢的段落,酝酿感情在大家面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指导诵读

三、介绍序的文体知识

四、(一)师生互动 疏通文义 梳理文言知识点 强调重点词语的翻译和积累。

预习过程中不能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提出来 我们一起商榷解决,点拨文言知识点(出示幻灯)

修 次  期 因 之 所以 一  省略句  词类活用 归纳整理

疏通文言文字词,为进一步诵读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五、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读文  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内容 

六  品文析情  欣赏景色的清幽之美

1、读第一节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讨论生成答案   名士相聚之乐 环境优美之乐 气候宜人之乐 临流赋诗之乐

 良辰:

    引用论语中的话:曾皙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

 美景:

其实此时的江南应该是艳丽的时节.与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进行比较。“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里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亦不见姹紫嫣红百花艳,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里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性情呢?

 乐事:

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觞曲水。

赏心:

如何表达赏心的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明确: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 .亲近自然时,你有过这种赏心悦目的时候么??请同学谈谈自己的体验.

.归纳: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2、自由鉴赏 揣摩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鉴赏 完成个性化阅读

八  品文析旨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1  欢乐的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谁不想让美好永驻呢?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时光的也抗拒不了时间的流逝.面对即散的盛会,作者有何感慨呢?读第三节,在这段中,作者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呢?因什么而痛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难点之一,可以讨论交流.

点拨斧正:生存方式不同,但是人们的忧患之源却是相同的

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

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

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作者为什么又乐转为了痛呢?你能走进作者的文字和心灵中去寻找答案么?

俗语好景不长在 好花不长开 再圆满的聚会也终究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也终究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究也要消亡.于是自然生痛.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的眷恋和珍惜.

2 个性化阅读:哪句话对你的触动最大?结合自身的体验来谈谈。

 九、探究交流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讨论解决 可以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意见: 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苦短,这是千古同悲的话题,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 

     4、 作为书序,作者行文有何特点?(放在第二课时 )

      明确: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可见《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十、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搜集整理王羲之和书法的故事  进一步了解王羲之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记盛会 乐------------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抒感慨 痛--------   人生苦短  世事无常   

           明意义 悲-------------死生        

      

 

梅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