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讲稿 备课资料(河大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浏览速读全文  初步把握线索  探索理清思路  把握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把握线索

   给课文每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一  写作缘起  纪念死者(学生 刘和珍)

二  唤醒庸人大众 牢记血债

三  记忆上的学生 — 刘和珍(微笑 温和)

四  刘和珍遇害(铁证)

五  刘和珍遇害的情景与经过

六  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七  惨案对于未来的意义

一、历史(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天津大沽口事件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1926年3月18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的主权(详见教材P5题解①),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大会决定: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请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群众开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名学生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无比愤怒,他把这一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先生的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文章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的卑劣行径,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

题解①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遇害时年仅22岁。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纪念文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这一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纪念文章选自《华益集续编》(《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记念,现在写做“纪念”。

题解②

“纪”即“记”,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念”:思念  怀念  悼念 ;“念”:表明这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

学习重点目标: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中心内容:评述“三一八”惨案。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这是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三,第1自然段,全文第6自然段)

   这是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这是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七,第3自然段,全文第  自然段)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庸人

从遭遇国难的事件中,对这三类人进行了透彻地分析,表达了对每一类人的爱憎分明思想情感。

    反动势力 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还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和“中外的杀人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锋芒所向的主要是段祺瑞执政府和流言家。

爱国青年——以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为代表的情愿群众,鲁迅先生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还有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和一些请愿的群众。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 鲁迅先生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2、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祺瑞执政府杀害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作者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控诉中,使读者领悟到“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三、课文的总体思路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个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第三、四、五部分,记述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和遇难经过,是“记念”的主体

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的得失,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一)、关于文章的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以纪念死难者;接着是唤醒庸人的沉痛呐喊,“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呼唤人们要牢记这笔血债。

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作者深知其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时间仅仅过去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第二部分结尾,教材P6 ⑿ 注释:讽刺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了),作者认为,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先生认定自己的使命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是唤起民众的觉醒。

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厚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的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蔑为“暴徒”的遇难者;

反动势力方面,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的暴劣;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名,就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概括。

    作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诚表白出来,这种感情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二)、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对刘和珍平素的认识,到遇害细节。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是受人利用的”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识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

(三)、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先生的思想深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的方式。

鲁迅先生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 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至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先生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

《记念刘和珍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文章突出的艺术特色有三:

一是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二是运用反复、反语和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抒情和议论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是多处运用警策的语言,含有深刻的哲理,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业:P9、练习与思考

    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文中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脉络?

导读:文章感情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部分第2自然段;全文第2自然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全文第3自然段)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全文第5自然段)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全文第5自然段)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全文第12自然段)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第五部分第1自然段;全文第13自然段)

“呜乎,我说不出话”              (第七部分第4自然段;全文第22自然段)

预习:听写:(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多音字、注意与武汉方言读音区分的字等)

徘徊  pái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bó          踌躇   chóuchú

桀骜  jié’ào        黯然   àn

噩耗  è              肆无忌惮   dàn

喋血  dié            攒射   cuán

屠戮  lù             浸渍   jìnzì (近、劲)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寥落  liào          洗涤

 

陈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