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秦诸子散文: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卡片摘录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 “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

答案:  ①duó  ②nì  ③jù  ④yú  ⑤hè  diào  ⑥shǔ   ⑦wǔ  ⑧dài  ⑨yì  ⑩xiàn  ⑪ǒu  ⑫yōu  chuò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答案: ①担忧  ②渡口  ③参与  ④匡正,挽回  ⑤危险  ⑥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  ①“桀”通“杰”,形容高大  ②“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③“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答案:①表并列  ②表递进  ③表承接  ④表转折  ⑤表假设  ⑥表修饰  ⑦表因果  ⑧表目的  ⑨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⑩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②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                                                

①子路曰:“为孔丘。”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介宾短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名言名句】                                                

①                  ,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④不以言举人,                  。

答案:①往者不可谏  ②而耻恶衣恶食者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④不以人废言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问题讨论】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赏析: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赏析: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人与他的儿子的关系尚且仍然保持着,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艺术特色】

1.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选文1、选文4和选文5,通过对仪封人、荷蓧丈人和晨门等人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而选文2、选文3和选文4将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等人的消极避世与孔子的积极入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和丰满了孔子的形象。

    2.相关人物的动作或行为富有个性。

选文2中用“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写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比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发散迁移 ※思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孔子与荷蒉者以及本课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 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2、阅读本段,结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参考答案:

1.荷蒉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蓧(hè)         杀鸡 为黍而食之(sí)

答案:B

解析:A项“见”读xiàn;C项“辟”通“避”,读bì;D项“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答案:D

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C

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案  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  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羖: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向往

答案:B

解析:去: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              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

解析: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介词“把”;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答案:B

解析: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

解析: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欲害的影响使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而受到迫害。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时,鲁国的大夫厘子病重,快要死了,厘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 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予:“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他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溪,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惧怕,大喜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杀了扰乱政治的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别人丢失的东西;四方的游客来到鲁国的城池,不必向当官的求情送礼,都给予借贷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孔子七十三岁时,鲁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如何认识孔子

角度分析: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写作示例】

至圣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角度二

话题: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角度分析:“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写作示例】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

 

张继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