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手机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本单元教给我们诗歌鉴赏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预学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纠正字音。

2、读准节奏。

3、解释词义。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

5. 掌握写作内容(知事儿):(1)叙事:点明祠堂所在地;(2)写景:描写祠堂的景物;(3)议论:写人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4)抒情:对他的死表示无限的哀思。

四、导学导思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品味儿)

1、这是一首近体诗,共几句?分为几联?

明确:共八句,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以意逆志(抓关键字词、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2、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一个“寻”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写他的忠贞,好不居功自傲,谋国的一片忠心。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五、 知人论世(理趣儿)请同学们结合试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诗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这首咏史诗并不是为了咏颂诸葛亮,咱们在分析一下在本首诗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颔联体现无人赏识的苦痛;颈联写刘备的知人善任,始终不渝托付之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图报之诚;作者的世无英才的慨叹,君臣相机、政治清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忧思;尾联壮志难酬的痛悔。

六、结构方式:(1)起,引起紧扣诗题;(2)承:直承上文;(3)转:推开一层,写人;(4)合:收束全文。

七、简要说明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顿挫”即抑扬,这里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轻重、徐急。

八、比较阅读: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八阵图》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极端崇敬心情。后两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全诗跌宕有致,感情深沉。

明确:1.都是咏史诗;

2.借以自抒怀抱;

3.对国家命运的期望。

课堂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九、固学(巩固练习):背诵诗歌

作业布置1. 做到导学案、固学案上的练习题。

2.课外搜集诸葛亮事迹,全面客观地评价他。

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首联  叙事    起    以意逆志  知事儿         八阵图

颔联  写景    承              品味儿        功盖三分国,

颈联  议论    转              理趣儿        名成八阵图。

尾联  抒情    合    知人论世                江流石不转,

悲凉、伤感    沉郁顿挫                     遗恨失吞吴。       

课后反思:

 

陈世虎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