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临危不乱,胆识超群(魏晋名士的风流)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世说新语?雅量》

  纵观世界各国古代史,无论是斯巴达人、马其顿人、古罗马人、巴比伦人、波斯人,还是中国人,都把“徒手与猛兽搏斗”作为衡量一个勇士的重要标准。因为,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考验的不仅是这个人的武艺,更是这个人的胆识。这里,七岁的王戎虽然没有上擂台,但他面对老虎近在咫尺的怒吼,竟然能做到面无惧色,且纹丝不动,这份远远超过他实际年龄的胆识、冷静和镇定,表明早有“神童”之名的他,能以最小的年纪加入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名士团体“竹林七贤”,并非浪得虚名。

  事实上,王戎这份七岁时便石破天惊的胆识伴随着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不但对老百姓而言是一场疯狂的屠杀,对名士来讲,也是一场致命的浩劫。当时朝臣中,名气响、威望高、权力大的人物,除了裴楷和王戎外,无一幸免,其他诸如著名美男子潘安(真名为潘岳)、西晋第一才子陆机、西晋第一大富豪石崇、名臣兼学者张华、王戎的堂弟清谈高手王衍等都死于非命。

  正如笔者所述,裴楷在大难临头时,能够从容地“狱中写信求援”,果断地“一夜连换八个住处”,都得益于他冷静镇定、果敢沉着的心理素质。比较而言,从小就擅长分析且胆识过人的王戎在危机关头,更是潇洒从容,举重若轻。

  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在中央主政的齐王司马冏。面对十几万敌军兵临城下,年纪轻轻的小王爷一下没了主意,于是,他就召集在京城的百官开会,讨论有什么御敌的良策。

  会上,三朝老臣王戎代表千千万万在连年战火下饱受屠杀、饥饿、疾病等种种痛苦煎熬的普通百姓,向齐王司马冏劝道:“今日两位王爷兵临城下,已经势不可挡。齐王!请放下权位吧,不要再让骨肉相残、兄弟相煎、老百姓血流成河的悲剧再发生了!老臣代表我朝列祖列宗,以及天下苍生,求您了!”

  “一派胡言!” 齐王的心腹谋士葛旟听后拍案而起,“自古以来,掌握过朝政的王爷,从摄政王的位子上退下来,有几个不被满门抄斩的?今日,王戎在大战之前,动摇我军心,应当依照军法,斩立决!”

  看到大事不妙,王戎突然举手,要求发言。“王戎,你还有什么可说的?”齐王没好气地说道。“我内急,要上厕所。”王戎的发言,立刻引来朝堂一片哄笑。“去吧,去吧,别让尿给憋死。”齐王同意他的请求,还不忘嘲讽他一下。

  过了一会儿,有军士进来,说:“报告,尚书令王戎掉进茅坑里了。”众人听后,又是一阵哄笑,但又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于是齐王和几十位衣冠楚楚的官员一同去厕所参观。

  刚进入厕所,先是迎面而来一股恶臭;然后,只见王戎这个六十八岁、两鬓苍白的老人,在粪池里嬉戏。只见,他一会儿把头伸入粪池中,吹泡泡玩;一会儿,在粪池里向外拨水玩。

  “真恶心,老王一定是今天五石散又吃多了,那么兴奋。”“唉,五石散,药发的时候是这样的,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是不停地干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自己呢?还挺乐呵。”群臣你七嘴,我八舌的纷纷议论道,但他们都一致认为王戎是“五石散”药发,从而导致神经错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好了,好了,军士,你过来。”齐王有些不耐烦地大手一挥,对军士说道:“你去把王尚书抬回家去,不然这太臭了。”

  这次会议过去没几天,齐王司马冏就兵败被杀,三族被灭。此后,也有人问起王戎,那天到底是真药发,还是假药发,王戎只是笑而不答。

  六十八岁的王戎躲过杀身之祸的办法,看似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但实际上,这却需要超凡的胆识、冷静的心理,以及极强的应变能力。试想,如果王戎在“表演”的过程中,因为恐惧而露出一点点的破绽,那等待他的命运一定就是“拉出去,斩了” 。

  而且,王戎在如此危急的时刻,竟能急中生智,想到这么一个“鬼主意”;在表演的过程中,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该做什么样的动作。让人不得不赞叹他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此外,尽管王戎脱险的方法有些“地痞”和“无赖”,但以他当时六十八岁,且德高望重的身份,不惜在粪池里“装疯卖傻”,也让人不得不承认他身段的柔软。从中我们也可以多少看到一些在中国古代的高层政治中要“全身避祸”是多么的不易。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