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古

     教学目标

  1.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2.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教学重点、难点

  汉语词汇的演变和汉语语法的演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画线的句子。

  “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等笑话百出,你觉得问题出在哪?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

  活动

  活动一:我古你今,相对言说。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画出古今差别词句。

  要求:一同学说古代汉语词句,另一个说出现代汉语意思。先由词再到句子,然后再互换角色。

  (学生活动)

  活动二:古今对照,分析差别。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感受到古今汉语的具体差异。这段话中实际上只有几个字(词)古今汉语是没差别的,除了地名、人名外,它们是——

  生: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

  师:大多数的字(词)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查找到的一些结果,及书上的参考,说说古今汉语到底有哪些差别?

  (学生讨论)

  师:概括起来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意义改变了,如“形”“妻”等;一种是意义改变甚至某些意义都消失了,如“服”,它“穿衣”这个义项,今天已经消失。

  师:大家再看看,“之”的几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几种在用?

  (学生讨论)

  概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还在使用,还有一些就是在固定搭配中使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句子有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

  概括:一些古代汉语的句式消失了,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等;有些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如“不若君之美”;还有一种,一些古代汉语句式只在现代汉语固定短语中保留使用,如“之所以”“为……所……”等。

  活动三:举一反三,再鉴差别。

  (学生讨论)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预习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

                           第二课时

  导入

  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

   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先买公仓,收余以食亲

   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

   彗星见于东方             羽扇纶巾

   万乘之国             否极泰来

   土蕃                 

  读下面的诗句,找出韵脚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探讨

  探讨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声调的变化

  韵母的变化

  探讨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节词。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节词。

  (3)原来的单音节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节词所替代,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 

  2、词语的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2)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 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课堂小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④沛公居山东时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颜色不少变               

  ⑨秋天漠漠向昏黑           

  ⑩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3、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

  (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

  探讨三: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A.“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作“使……安”讲)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作“以……为美”讲)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活”讲)

  E.“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像翅膀一样”讲)

  课堂小练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船”为名词,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之意。

  “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有”是动词,这里活用名词“出产的东西

  “香远益清”(《爱莲说》)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补充

  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

  ①仆,不才,不佞                        一般人自称

  ②小子,竖子                            晚辈

  ③孤,孤家,寡人                        王侯自称

  ④子,夫子,先生                        称师辈

  ⑤公,君,足下,丈,大人                称朋友、尊长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翻译下面句子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悼。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4)使尧再三和,咎徭为理,安有取人之驹乎?

  (5)隐处穷泽,身自佣耕。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张月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