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版权属于原来所有作者

学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兼有抒情的复杂记叙文。学习重要有三:一、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契合;二、详略得当,主次有序布局材料;三、议论、抒情尤其是文中三则典故的运用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读“预习提示”之后,我们可先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以领起对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深刻理解。

然后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通过看有关注释,再结合第四部分中的有关语句来印证理解该诗的内容。这样,全文悼念烈士的悲愤的思想感情线索即可掌握了;同时,该文的写作背景(加上文题下的注释①)也就明白显豁了。这种做法是提取局部精华来加深对全文的整体把握。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全文,解决“思考和练习”中的一些试题,就可以做到高屋建瓴。学习有关白莽与柔石这一部分时,可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印象。

需要交代的是,该文选自《南腔北调集》,此集是杂文集而《为了忘却记念》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这说明鲁迅的杂文还有一个体例杂的特点。故课本的编写含把此文归入记叙文单元。

重难点提示

1.有关文题的理解。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介宾短语,还是偏正短语?

先看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说:写文章来记念青年作家,缘由是“悲愤”时时袭心,想“将悲哀摆脱”。所谓摆脱“悲哀”,就是“将他们忘却了”。由此可知,作者要“忘却”的是“悲哀”,仅仅是“悲愤”中的“悲”字,而决不是“愤”字。所谓“愤”,是愤恨之意,作者对屠杀无辜青年作家的反动统治者的愤恨是决不能“忘却”的。这就说明作者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因此,“为了忘却”是介宾短语,这一短语又充当“记念”的定语。“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偏正短语,这一短语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郁愤之深,撼人心魄。

2.怎样挖掘文中一些语句的隐含信息?

挖掘语句的隐含信息一定要结合语句的上下文以及作者立意表达上的创意。如关于“明明白白”与“不明不白”。“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这是作家与书店之间正常的业务往来。上文有“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这真是既正常又明白的。然而“官厅”对革命作家栽赃诬陷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对这“明明白白”,“官厅”也会无中生有,网罗罪名。说官厅“不明不白”,用意就在此。再如“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梁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是在引用高僧坐化的典故后紧接着说这段话的。高僧坐以待死,而先生是决不愿这样的,其思想境界不同。先生一贯是主张“壕堑战”的,“赤膊上阵”、“徒手请愿”都是先生所不赞同的。先生的“逃走”,实是为了保存实力,同反动派进行韧的战斗。

释疑解难

1.课文写的是对“左联”五烈土的纪念性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作者是怎样把相关材料有机连结在一起的?

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连有关材料。从作者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同时,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则消息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被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有力地深化了叙述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回答本题关键是根据行文的起承转合,抓住具有代表意义的领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再根据材料的数量关系看作者对材料的取舍。本文要求能够从所记述的零碎材料中去分析,把握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如果掌握了行文材料的组织,则不难达到这一点。

2.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刻画柔石?

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1.听讲义;2.托送书;3.名字风波;4.弄文学;5.借钱印书;6.拼命译书;7.与人走路;8.改变创作风格;9.狱中写信;10.眷恋母亲等。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不局限于某一部分地找出行文中与柔石相关的文字信息,再联系起来进行概括分析。把这些貌似零散的材料联缀起来,不难看出它们可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从中足以见出作者对烈士们所倾注的深厚感情。这样可以由点及面地把握全文的叙事特色,对解读课文是大有裨益的。

3、在行文中,作者运用三个典故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试分别加以说明。

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运用这三则典故,作者是有其目的的。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控诉。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糊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洋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精神。结束全文时,作者又

用向秀的名作《恩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进一步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

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紧密结合语言环境,牢牢扣住写作的时代背景,典故内隐的故事与文中具体材料相验证,比较,延伸,从而分析其实质。典故的运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把三则典故的深刻内涵搞清楚了。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主旨。

4.文中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掣妇将雏鬓有丝”中“挚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栈里。”写“我”保持实力的“逃走”。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到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问刀丛觅小诗”中“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土遭难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缨衣”中“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铜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政治。

回答本题关键是结合诗作内容从课文中寻找材料、验证、落实。这首七律要求背诵。理解了诗作的内容对课文的中心便会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典型题例

例1、简析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涵。

[分析] 对课题的理解:一方面要借助结构分析法,理清其内在联系;同时,还要结合全文内容,对“记念”和“忘却”的关系作全面、深入把握。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读解课文的一把钥匙,是课文的灵魂所在;对文题理解的准确与否一般来说直接预示着对作者思路、思想倾向、情感指向把握的深浅。

[解答] 课题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语为“记念”,表明了写作的中心;而限制语“为了忘却”是一个介宾短语,表明了“记念”的目的。表面上看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忘却,其实在逻辑上井不矛盾,这里的所谓“忘却”是为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因为记念本身即是明证。

例2、评点“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载,或不屑载这件事”一句。

[分析] 正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可从句中词着手。句中“不敢载”、“不愿载”、“不屑载”等词既构成排比,各个词语本身也言小旨大。“不敢载”表现了舆论界恐惧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让人不难想见高压统治,从而传神地再现了黑暗现实;“不愿载”“不屑载”则又从两面对“不敢载”作了有力补充,表现了舆论界的软弱与冷漠,进而把舆论界对烈士遇难的反应全面地反映出来。本文的战斗性由此可见一斑。

[解答] 这句话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舆论界对五个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可谓意味深长。

例3“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这句表现柔石怎样的性格!

[分析]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一般从语言、行为、细节、心理、肖像等方面着手,分析一般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这句话传神地描写了柔石的神态“前额亮晶晶地”、“惊疑”,行为“圆睁了近视的眼睛”,语言“抗议:‘……”’等,逼真地表现了柔石的性格。这一系列反应是在作者发表对人的看法时而引起的。作者把人归结为“骗人”、“卖友”、“吮血”等劣根性,柔石表示了怀疑,并对这些说法进行了“抗议”,足可见出柔石的纯洁、善良,当然还有幼稚。这种性格与柔石“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文章第四部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解答] 这句话表现了柔石纯洁、善良的性格。

例4下面是对“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一句有关词句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忽然”一词,表明了国民党反派对惩决烈士消息的严密封锁,从而表现敌人色厉内荏的卑怯心理。

B.“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写出了烈土们遇害的确切时间,这一时间是作者根据“可靠的消息”所作的准确判断。

C.“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一句,表面上客观冷静,实质上极其愤怒地写出了柔石的惨死,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D.从整句话来看,这次遇难的除“左联”五烈士外,还有其他19人,总共为24人;被枪毙的“政治犯”人数之多,实为少见。含蓄地表现了敌人的残酷本质。

[分析] 正确理解词句,关键在于要紧密结合语言环境,还要把理解结果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求证、落实。B 项对烈土遇害的时间和判别不够准确。原文是“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这里用了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或“表明了作者并没有对烈士遇害时间有个准确地断定。对于烈士的遇害时间,到底是7日夜还是8日晨,因为反动派不敢公开这事,是秘密杀害的,故作者不好断定,而文中亦没有断定。

〔解答)B

例5 找出与下列各句使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A.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

B.只有其中的一本《蔡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

戳穿叶灵风这纸老虎而印的。

C.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

的手里了。

D.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捆得比罐头还严密。

〔分析〕要找出使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需要对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辨别。A句用的是比喻手法,B句用的是比喻手法,C句用的是借代手法(“三道头”指的是巡捕,这里的特征代本质),D句用的也是比喻手法。

〔解答)C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下列作品与其出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①《为了忘却的记念》②《记念刘和珍君》③《拿来主义》④《故乡》⑤《祝福》⑥《论雷峰塔的倒掉》

A 《华盖集续编》b.《南腔北调集》c.《且介亭杂文》d.《呐喊》e.《彷煌》f.《坟》

A①a ②b ③c ④d ⑤f ⑥e

B①b ②c ③a ④e ⑤f ⑥e

C①a ②d ③b ④f ⑤e ⑥f

D①b ②a  ③c  ④d  ⑤e  ⑥f

2.写出“左联”领导的刊物(三个)。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A 缁(黑色)衣  兵(战争)火   高(高傲)慢

B 竭(尽)力    曲(错误)译   白化(同“花”,用掉)

C 积习(习惯)  寻觅(搜求)   更(更加)正

D 中(击中)弹  勿(不要)念   迁(转移)怒

4.选出下列各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A.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

B.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核实之类。

C.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D.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写于“左联”五烈士遇害的1931年2月。

B.“左联”烈士是指“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他们是柔石、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其中柔石著有小说《孩儿塔》。

C.裴多菲是匈牙利著名诗人。向秀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作有《思旧赋》。

D.《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长篇小说)的原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他还有长篇小说《死魂灵》和《饮差大臣》。

6.“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的自由,却还有生的留恋,我于是就逃走。”一句中“涅”的意思是_,写出它的两个同义词_、_;作者在这里用“逃走”一词的用意是——。

能力提高

7.依次填入下横线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据德文译者说,这是他起来,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

②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不明不白的地方去。

③我_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中沉静下去了。

A  收集 辩解 沉重 悲哀

B.搜集 辩解 沉重 悲愤

C.搜集 辩白 严重 悲哀

D.收集 辩白 严重 悲愤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恰当的一项()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   敢  女性的同乡   朋友一同去走路,那距离,至少总有三四尺的。

A  也 和 或 但 却

B  又 和 或 然而 竟

C.也 与 和 但 却

D.又 与 和 然而 竟

9.下列几个句子在“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     。”一句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A.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自尊心也很旺盛的,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

B.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自尊心也很旺盛的。

C.自尊心也很旺盛的,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

D.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

10.阅读第二部分倒数第二段,分析下列问题:

①此段中作者写冯铿用了两个“疑心”,有无根据_。

②后来作者对自己又“疑心”起来。他“疑心’自己的原因是。     ,“疑心”的是自己的_,这一“疑心”对前文两个“疑心”起了_作用。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一句反映鲁迅先生_的精神,在此前作者认为“文学青年”的共性特征是延伸拓展

1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四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柔石故居门前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条石板铺成的桥,桥上镂着

“金桥柔石”四字,

①柔者,温顺也;石者,刚硬固执也。

②柔石正是从这座小桥走向了刑场,也走向了不朽。

③“柔石”这个笔名,即缘于此。

④令人叫绝的是,柔石的性格暗合这两字。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一句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