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借鉴一点演讲、写作技巧 执教: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李鹏(434300) 教学实录 师:大家都知道,去年高考,我们二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特别是余欢同学更是以686分高分荣录清华,这是目前全省从县城里的二类高中中走出去的惟一一个清华生。厉害吧,大家羡慕吧。 生:羡慕。 师:不用太羡慕(手势),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让我们一起努力,至少要做个想当将军的好士兵。我想顺便问下,你们知不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 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师:那你知道这个校训是谁最先提到的吗? 生:梁启超 师:对,正是梁启超,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梁实秋所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 师:在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乾卦》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和《易经•坤卦》中的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这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我们也应该以此共勉。 师:课前,我们做了预习,我想听听同学们对梁启超还有哪些了解。 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在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后策划“云南起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著述千万字,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生:他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 师:对,他被喻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后人概括他的人生可用:四大,四多,二悲。分别指的是? 生:四大即大韬略,大事业,大思想,大文章;四多即多才艺,多学问,多著作,多成就; 一悲在于与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无奈而流亡日本,赤子之心,不能报国。二悲在于因病手术,出了重大医疗事故,致使一代宗师,英年早逝。 生:…… 师:很好,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像梁启超这样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进一步走近这位大人物。 师:本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作品,是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一种情怀,并表达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这次演讲发生在1921年,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就学,所以有幸得以闻教。其实,我们不难想象,作者从1915年他十四岁时开始到1923年留美,在清华读8年。其间,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是不计其数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写“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为什么梁启超先生一次演讲却能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师:我想,这次演讲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为了感受这种魅力,我们不妨先从演讲者(就是梁任公先生看看他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和演讲本身(看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解读。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去搜集信息,寻找原因(要做到有理有据)。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指派一名代表回答。 生:讨论…发言……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我们稍做小结,可以用作者的一句话概括梁任公,他是一个…… 生(齐):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人(板书)。前两点同学们讲得较多,较易理解,关于“有热心肠”这点,同学们说了一些,我们一会再进一步理解。 师:我们不妨先来谈谈他的演讲。演讲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争对演讲,演讲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如开朗自信的神情,饱满昂扬的精神,庄重大方的衣着,谦虚温和的态度,稳健有力的步伐等,之外,也要讲究一些特殊的手法(技巧),而这些讲究中,首推开场白,就像我们见人的第一印象一样。文中所写,任公的开场白是什么? 生:“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如此开场白,真是闻所未闻,可谓“前不见古人,(生)后不见来者”。配合是他演讲时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一翻、一点”,感觉他这个人怎样? 生:很好玩……很逗。 师:对,一下子就将其谦逊而自负,俏皮狡黠又睿智爽直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师:非常遗憾。当时没有留下什么影音资料,我们无缘一睹先生的风采,也无缘聆听他的声音。但我想我们可以模仿一下。 师: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互读互听,然后请一同学配合以上动作,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生:上台表演。(掌声) 师:非常好,希望你以后能走上真正的清华讲台。我们通过这个场景,一方面是为感受他的性情和内涵,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成功的演讲要注意开场的独特。板书:开场 师:有人曾这样来解释说:“演讲开始几分钟内,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力求起语不凡,奇峰突起;在演讲的过程中,贯穿小说般的形象;讲到高潮处,必须有戏剧般的冲突;结束前要出现诗歌般的激情,应意蕴无穷。” 师:我想起去年在县里开展过主题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演讲活动,那次活动,我有幸参加。我的开头是这样(师表演)“我是13号,叫李鹏,用这个名字发言应该有点分量;再者,我是个君子——一个瘾君子,算算从读高中起而至今日,两头虚的话,大概也有20年的吸烟史了,应该有发言权。” 这个开头,我自我感觉良好,较符合演讲开头的要求。不过最后结果还是没有晋级,惭愧啊。想起一句台词:“不是国军无能,只怪共军太狡猾。”(生)哈哈——开个玩笑。主要是其他老师太优秀了。哎!神马都是浮云。 师:在这段中,除了提到任公独特的开场白外,还提到了他演讲时的—— 生:(齐)声音。板书——声音 师:对,他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 师:对于演讲者,声音也是相当重要的。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我声音的最大问题,想必也是当初演讲时的最大缺陷,就是我的声音少了一点感染力,有时时间还显得过小。我请教了几位音乐老师,她们给我讲解了一些要领。(简单介绍发音的技巧) 这是基本功,大家以后可以多加练习。另外,演讲时最忌语气生硬,而应该配合演讲的内容、情感合理安排好语速、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 师:好,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来试试。下面我们就地取材,以梁任公所讲的第一首古诗为例。谁来试着读读。 生:(两位)读……(一位同学的重音读的好) 师:但还是感觉少了点味。少了点情感。这首诗表现的是一出悲剧还是一出喜剧?同学们觉得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情感? 生:悲剧。应有悲伤(悲痛)感。 师:你们看,这首诗当中有两个人。一个硬要渡河,一个劝他不要渡河。 师:那这个要渡河的人结果渡河没? 生:渡了。 师:最后呢? 生:死了。 师:哪有这样的人?你们觉得这个渡河人怎么样? 生:自作自受,活该。 生:有勇气,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 师:嗯,我倾向于你(手指向生)的观点。我觉得他就像飞娥,扑向的是火苗,向往的却是光明。我觉得他是真的猛士。因为真的猛士,敢于…… 生(合):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师:非常好。《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曾对此诗做了这样的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师:我们的任公先生,在演讲时,讲着这首诗,感受着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我想他之所以有万般感慨,之所以讲得如此真切,以至于作者二十年后都能记忆犹新,可能更是因为他想到了昔日一起战斗过的有着相同经历的战友——“戊戌六君子”当中的…… 生:谭嗣同! 师:谭嗣同,是为了变法而主动赴死的。当初,变法失败,他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启超劝他(师抓住一生胳膊)(生笑):“公无渡河。壮飞兄,你还是跟我一起去日本避避风头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嗣同断然拒绝前往。他说:“我要渡河!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生接:)请自嗣同始!”于是,公竟渡河(师读)!后来,嗣同果然被捕,在狱中写下绝命诗。其中两句是“我自……” 生(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在临刑前,他仍意态从容,镇定自若,说(生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那一刻,任公自是悲伤感慨,因为他曾经与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而面对友人的逝去,面对变法的失败,又无可奈何。师读“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好,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此诗,就应该把感情融入进去。语气要沉重点,感情上显得悲痛而无奈,把握好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生:齐读(两遍)…… 师:好。进步很明显。看来,真正影响人感染人的演讲除了刚提到的一些要求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注重(生和)情感。” 板书 情感 师:常言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感动他人先要感动自己”就是这层意思。刚才同学们的进步,是因为融进了感情。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其成功自然不光在于他渊博的学识,他的文采,更重要的同样是因为他灌注了全部的感情:他是在用情和作品交流,同时也是在用情和观众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渗透出他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感染着他人。看来,情感才是摄人心魄的魂。 师:文本中,还有一段典型的细节刻画足以说明,也是最能体现任公先生“有热心肠”的一段话。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第8段。(生齐读)(师范读) 师:在此段中,任公的情感表达,可谓达到了极至。你看他一会痛哭流涕一会又张口大笑。何也?一言以蔽之:情使之然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怀会让他感情反差如此强烈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他所讲的内容。 师:《桃花扇》是孔尚任(南洪(升)北孔)(南北方,清朝两大剧作家)所著,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大家知道文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吧? 生:崇祯皇帝。 师:他是明朝第几任皇帝? 生:最后一个。 师:对,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一学生应和)亡国之君。可是,虽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我们后人给予他的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真是可敬可悲可叹。 师:任公想到了崇祯帝的死,他可能会悲,但我相信,他更可能是因为由崇祯自尽殉国,而想到了另一个皇帝?谁啊? 生(齐):光绪帝 师:对头,先生一定是想到了令他敬重的光绪帝。你们了解光绪帝当时的处境吗? 生:光绪帝同样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他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结束,导致变法失败。 生:光绪帝做着皇帝的位置,可是无皇帝的权力,他被慈禧囚禁,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还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太好了!看来,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无法实现。后来,变法失败了,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依然为国担忧,心焦如焚。还特意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饮冰室”,用笔名“饮冰室”主人,以此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师:想到这些,任公悲伤感慨,泪眼婆娑。而当提到杜甫的诗时,却何以又张口大笑了。 师: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吧。 生:他是诗圣。 师:对,因为他一直关心百姓疾苦,担心国家前途,就像圣人一样。另外,他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作品多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所以从诗的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我们往往称他的诗为“诗史”。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写于什么时候? 生:公元763年。(学案上有) 师:也就是什么结束时?(生)安史之乱结束时。 师:对,后人评价此诗,是杜“生平第一快诗”, 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战乱结束的太突然,以致于他“初闻涕泪满衣裳”,为何? 生:这是喜极而泣! 师:回答得太好了!就像我们挚爱的人久病后突然好了,长久晕迷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怎不会让我们喜极而泣。看来,任公先生一定也与杜甫有了默契,有了心的交流,他们悲者同悲,喜则同喜,因为他们有着同样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到一点,先生是感同身受了。先生在演讲时,心里想着那景,心里有着那情,更甚至自己成了那人,自然能打动在场的人。以致于听讲的人…… 生: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师:甚至有的人,听了他的演讲对中国文学也…… 生: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了兴趣) 师:老师我此时也深受触动。我明白了文章开头所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并非说他钻进了故纸堆,不再过问窗外之事。而是把政治上的追求,转到了校园,转到了讲台,他是换了一回方式,想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以他的学识,他的热情,他的魅力去培养下一代,去培养中国少年,他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来圆他少年中国的梦想——也许,这才是作者所说的“有热心肠”的真正内涵吧。 师:就让我们一起诵读下面一段话,来共同感受这位“有热心肠”的梁任先生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吧。 生:齐读。《少年中国说》(选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诗经有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琢磨)玉。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我用在此处,是想说,他人的东西也给以借鉴来为已所用。所以,本课通过分析,我们从梁任公的演讲风采中,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感受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从中借鉴了一点演讲的技巧。希望同学们能有收获。 我先前说过,很是遗憾的是当时的技术没能留下任公演讲时的真实影像。然而,我们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能通过作者梁实秋的这篇散文去感受。在他的笔下,任公的形象是如此丰满,演讲的场景是如此真切,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那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也许还能还从中借鉴点记事写人的基本方法? 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大家再次走进文本,去搜集材料,并做好相应的批示,并写一篇300字左右作品,记一记我们班任何一位老师的任何一个上课片断。我们再在明天的单元作文“写人要凸显个性”教学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借鉴一点演讲、写作的技巧 有学问 开场 有文采 声音 有热心肠 情感 李鹏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