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使他们进入文章的境界中,体会一种远离喧嚣功利社会的生活态度,理解作者旷达美好的情怀,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2、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通过分析鉴赏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3、尽力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使他们的精神追求获得更大满足。

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意境,从而理解作者的心境是重点。

2、分析鉴赏散文语言、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美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是《我的空中楼阁》。关于空中楼阁这个词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地主老财,他自以为从命,却总是做蠢事被人嘲笑。他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三层楼阁上,吟诗作对、品茶下棋,就决定自己也建一座三层楼阁,过这样的生活。他找了一批木匠来日夜赶工,他等啊等啊,等了半个月却还没有盖好。他忍不住去工地现场,看到工匠们正盖到第二层楼,他一下火冒三丈,撕心裂肺地喊道:“我不要一层、二层,我只要第三层。”

大家见过空中楼阁吗?

(没有)

要是有,那就是宇宙里的空间站了。空中楼阁,当然是难以存在于现实中的。但是,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空中楼阁的梦想,又何尝不是很美好呢。人一生,总有一处地方,让我们魂牵梦绕。徐志摩至死不忘康桥,陶渊明一生都在构想一处世外桃源。这个地方,可以是我们梦想去游历、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无论是否真实存在,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空中楼阁。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环境或时间环境中的小屋?

(默读5分钟)

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请大家看黑板,刚才自由朗读过程中,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两个字?

翘 翘起(qiao) 翘首(qiao) 幢 一幢房屋(zhuang) 人影幢幢(chuang)

   高考中每年都有一道考察字音的题,一般是组合选择题,大家平时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现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老师在自由朗读前所提的问题——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环境或时间环境中的小屋?(请几位同学回答,可适当用原文引导)

明确:山脊上的小屋                    破晓时的小屋

      树丛中的小屋                    入暮时的小屋

      花丛中的小屋                    夜深时的小屋

       (景物环境)                     (时间环境)

小间房屋四处皆有,山脊、树丛、花丛之景大家想必是见过的,破晓、入暮、夜深之时,我们也都经历过,那么作者是如何妙笔生花,让寻常之景、寻常之物、寻常时候变得不同寻常呢?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分析一下。

三、鉴赏山脊上的小屋

首先,我们来远眺一下山脊上的小屋,请大家齐声朗读1-3自然段 。

(齐声朗读)

朗读指导:

这三段文章,大家读的时候应以舒缓的语调进入,而对作者用到的一些短句,如“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都是要逐渐加强语气,节奏要明快。

现在我们一起分析课文,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一:山脊上这间平常的小屋在作者的妙笔下表成了什么形象呢?哪位同学找到了答案了呢?

明确:“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好比一片风帆”、“一只飞雁”。

(板书:痣、风帆、飞雁)

问题二:作者形容“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颗痣有什么特点呢?

谁来回答一下?

明确:1、小;2、它的位置在眉梢

追问:为什么这颗痣是在眉梢而不是别处呢?而且要很小?大家思考一下,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明确:如果它长在脸中间,很大一颗,那么还具有美感吗?(没有)但它小,且长在眉梢,一位双眉如黛的女子,眉梢一点小痣,更显的眼波流转、顾盼生姿,也更鲜活生动了!所以小屋“玲珑的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像美人眉梢痣一点,生动、清新、自然”

问题三:那么山脊上的小屋又像“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水面、天空和风帆、飞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想一想天空和水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里的水面和天空,是惊涛拍岸时的水面和疾风骤雨时的天空吗?(不是)对,应该是平静的水面和晴朗的天空。所以它们的特点应该是——(宁静、空旷等答案皆可)对,所以它们是静态的。

追问:那么帆船和飞鸟呢?

明确:水面、天空是静态的,风帆是“飘过”水面的,飞雁是“掠过”天空的,都是动态的。这里运用了对照映衬的手法,是一种静动对照。所以说“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请大家注意,是“点破”,就像完成了一幅工笔画,最后的一点眉梢小痣是用笔尖轻轻点上去的,如果你用力一点,那就不是画美人而是画张飞了。

大家还要特别注意一点,作者在这句中,连续用了四个比喻,而本体只有山和小屋两个。这种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博喻。

四、鉴赏树丛中的小屋

我们刚刚远眺了山脊上的小屋,现在来一起观察一下树丛中的小屋,请大家朗读4-8自然段。

(同学朗读)

朗读指导:

这一部分比较段落多,但大家千万不能像念经一样,一个语调从头到底。要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第四自然段突出新奇之感,语气可以活跃一点;第五自然段写树,语调要稳重加重;第六、七自然段要舒缓中包含亲切之情;第八自然段,语调要转为轻快。

问题一:作者写树丛中的小屋,先写了树。作者写树的时候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请大家找出来。

明确:作者分别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追问:分别是哪两句?谁来读一下?

明确:用比喻手法的是“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一句;用拟人手法的是“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与活力,在与精神”。清健挺拔多指男性阳刚之美,苗条婀娜多指女性阴柔之美。本段中,作者把树形容为人的姿态,然后又用拟人句进一步描述了这种姿态。

问题二:作者写了树之后,又写了书和小屋的对比。“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我们刚才学过的。

明确:这里又是一处对照映衬。而且这一句从句式上来讲,是对称句。

问题三:作者写书丛中的小屋是“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同学发表看法) 

追问:如果这里的树是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枝疏叶落了,小屋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请哪位同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会显得非常的明显和突兀。而作者笔下的小屋,是处在茂密的树丛中,在树丛中若隐若现,所以显得和谐、含而不露,在作者心中,小屋是一位谦谦君子,含蓄而有风度。(板书)

问题四:山脊上的小屋在作者笔下是“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是风帆、飞鸟。那么树丛中的小屋呢?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明确:鸟、蝶(板书)

追问:大家觉得小屋可能会像鸟蝶吗?为什么?请大家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同学分组讨论)

明确:1、作者此时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小屋在浓密的树丛间若隐若现,只看得到上半部分,会有一种错觉,好像小屋建在树上。

2、大家是否观察过落在枝头的小鸟呢?鸟类落在枝头,都会收起羽翼。它们的羽翼收起时都是微微向上翘的(画示意图),而小屋“活泼翘起的屋檐”,是不是就像栖息枝头的鸟的羽翼一样呢;而小屋的蓝墙白窗,以及它图案似的屋顶,是不是很像蝴蝶色彩斑斓的蝶翼呢。所以作者把小屋比作了鸟和蝶,凌空而立,轻灵而自由。

五、鉴赏花丛中的小屋

我们刚刚观察了树丛中的小屋,现在就一起去花丛中的小屋间漫步。请大家齐声朗读9、10自然段。

(同学朗读)

朗读指导:

刚才都在远观近看,现在终于要走近小屋了。读这部分课文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用一种欢快激动的语调呢,突出作者的满足喜悦之情。。

问题一:小屋之前是眉梢的痣一点,是水中帆、天上雁,刚刚又化鸟化蝶,现在,小屋在作者笔下又变成了什么呢?

明确:这个问题是有点难度的。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间接的写了小屋的“领土”和“领空”。

追问:那么请大家思考?什么事物才会有领土和领空?

明确:国家。小屋在这里就成了作者的独立王国,任她漫步。(板书)

追问:那么这个“国家”的“领土”和“领空”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领土”是有限的,“领空”是无限的。真实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有了开阔的胸怀,就有了无限的领空。就可以怎样呢?大家一起读出来“足以举目千里……游目骋怀”。

问题二: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已经总结了,这一部分写的市花园中的小屋。那么作者如何描写花园呢?

明确:小屋的花园有两重围墙,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有形的围墙里围住现实的花,无形的围墙里围住“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是云或霞。开阔的心胸,把自然界的美景也变成了花园里的花。这也呼应了作者之前所写的“有限的领土和无限的领空”。

六、结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欣赏了山脊上的小屋、树丛中的小屋、花丛中的小屋,请大家回去以后,朗读全文,并从描写破晓时的小屋、入暮时的小屋、夜深时的小屋这三部分的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进行反复品读。下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板书:

小屋     山脊上的小屋       痣、帆、雁       生动、清新、自然

         树丛中的小屋       人               含蓄而有风度

                            鸟、蝶           轻灵而自由

         花丛中的小屋       国家             领土有限、领空无限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使他们进入文章的境界中,体会一种远离喧嚣功利社会的生活态度,理解作者旷达美好的情怀,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2、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通过分析鉴赏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3、尽力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使他们的精神追求获得更大满足。

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意境,从而理解作者的心境是重点。

2、分析鉴赏散文语言、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美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远眺了山脊上的小屋,观察了树丛中的小屋,漫步在花丛中的小屋。并请大家在课后分析课文未学部分中,破晓、入幕以及深夜时的小屋。大家通过对这些优美语句的品读,对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应该比较熟悉了。我们再来一起分析。

二、鉴赏破晓、入幕时的小屋

我们先来欣赏破晓和夜幕时的小屋。请大家齐声朗读第12、13自然段。

朗读指导:

这一部分所描写的画面是静谧而柔美的。大家朗读的时候,语速可以平缓一点,放松心情,读处作者醉心其中的心情。

问题一: 作者写了小屋的空气是香的,光线是明亮的,但是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破晓和入暮的时候。破晓和入暮的光线通常是怎样变化的呢?

明确:大家都知道破晓时旭日东升,光线越来越强;入暮时夕阳西下,光线是越来越弱的。

追问:那么作者如何描写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原文中的描写。

明确:(简单点评学生朗读)作者将破晓和入暮时的光影写成了花的绽开与收拢。

问题二:大家觉得这种描写形象吗?

明确:大家是否观察过西山的日出和日落呢?我在前几天特意观察了一下西山的日出。太阳刚升起时,阳光最先照到西山东侧的山顶和山脊,然后随着太阳升高,阳光从这些位置向四周逐渐扩散。这个过程好像一朵花的绽放。由合拢的一个花骨朵慢慢舒展开来。(配合示意图和手势)

追问:小屋在山的什么位置?

明确:对,小屋在山脊上,在阳光最先照到的地方。光线从小屋开始向四周慢慢扩散开,小屋就在花蕊的位置,当阳光向四周散开,好像花朵舒展开。所以有一种“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的感觉。反之,入暮时先是山脚的光线变暗,最后山脊也暗了下来。这个过程就好像花瓣收拢。

犹如花开花收的光线,是不是的确很具有浪漫情调呢?所以作者说“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三、鉴赏夜深时的小屋

我们欣赏了破晓和入暮时的小屋,再来一起感受,夜幕低垂时,深夜小屋的景象。请大家齐声朗读第15自然段。

朗读指导: 

本段中作者笔下的小屋是有点奇幻色彩的,大家注意语速、语气的变化,要突出小屋的飘渺神奇。

问题一:在作者笔下,夜深时的小屋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虚无、飘渺等。

问题二:那么以大家的日常经验,夜晚漆黑的山上有一座小屋亮着灯,应该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明确:应该是清晰的。大家写作文火看作文选应该常见这样一句话:“某某就像一盏明灯,在漆黑的道路上为我照亮人生的方向”。在周围一片漆黑的地方,有一点灯光都是非常明亮清晰的。

追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将小屋描写得虚无飘渺呢?

明确: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所写一首《长恨歌》中有这样几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大家觉得诗中描写的这座山存在吗?(不存在)虚无飘渺、云雾缭绕、若隐若现,这就是诗人幻想的一座海上仙山。在本文中小屋在作者的诗意想象中,化作了一座“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鉴赏小屋的交通要道

请大家齐声朗读第14自然段。

朗读指导:

问题一:作者出入小屋的这条交通要道时有山路和山坡组成的。文中描写的这条路有什么特征?

明确:1、“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2、“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作者形容这条路类似苏花公路。大家请看这幅图,这就是台湾的苏花公路。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碧海蓝天。给人以静谧僻远的感觉。作者特别描写了这条路景色宜人,且不便于行车,凸现了小屋的静谧僻远、与世隔绝。

问题二:请大家试想这条路通向何处呢?

明确:通向现实。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到了小屋是不存于现实,超越了现实的,是属于作者的空中楼阁。这条路就连接了作者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生活。红尘俗世诸多烦扰,有时难免让人心力憔悴。但是作者有了这间小屋,这座空中楼阁,离开时,从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有幸福的终点。这就让作者可以始终拥有一份乐观积极的心境,去面对尘世间的奔波劳苦。

问题三:作者是否真的有这样一间小屋呢?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讨论一下吧。

明确:大家说得都很有见地。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间小屋,是作者的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五、分析文章末尾

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文章最后三段。

朗读指导:

这三段是文章收尾段落了。大家要以平稳的语气朗读。

作者描绘了不同景物环境和时间环境下的小屋,还有小屋的交通要道,连接了作者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生活。作者在文章最后又写了“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这座小屋,又让作者的生活空间和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六、总结

大家学了这篇课文,觉得生活在这间小屋里美好吗?其实作者写的只是山上的一间小屋。在山清水秀的桂平,也许我们也曾见过类似的小屋,但是不一定能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为什么到了作者的笔下,它就变得分外令人神往了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以她曼妙的语言文字,打动了我们。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美感。

(一)绘画美

我们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鉴赏了山脊上的小屋、破晓时的小屋、树丛中的小屋、入暮时的小屋、花丛中的小屋、夜深时的小屋。每一种环境下的小屋,就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而作者的生动形象地比喻和拟人,也都让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真实鲜活的画面。

(二)修辞美

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已经一起鉴赏过了。这些是本文中的的修辞美。

语言美

(三)语言美

作者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音乐美和诗意美两个方面。

1、音乐美

大家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这个概念。本文中的语句也富有音乐般的灵动节奏。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些短句,是文章节奏变的欢快流动。

还有一些整齐对称的句子,请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同学回答朗读)

这些句子,形式整齐连贯,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又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颇有骈文对仗流利的风格。

2、诗意美

作者在文中,充分借助了古诗词的丰富资源。

文中一些优美的语言,是由古诗词化用来的。

如“山如眉黛”就是化用了王观的一首《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句;“山也虚无”则来自王维的《汉江临眺》“汉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这种化用在文中还有几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找。

文中有的句法也是类似古诗词的。如“眉梢上的痣一点”是将数量词后置,古诗就很喜欢这种用法,如王维有首名为《不见》的诗中就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诗句。这种语句,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文中还有直接引用古人诗句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一句。

大家自小学起,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希望大家在平时的作文中也能学习这种方法,多多引用、化用古诗词。

作者在本文中,以厚实的文学基础,巧妙运用写作技巧,让这篇散文优美清新,引人入胜,我们在以往的写作中,作为高中学生,这篇课文的写作技巧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七、结课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想要或能拥有这样一间小屋,但是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我们在那里放松自己,充实自己。给与我们更多的精神力量。然而,这间空中楼阁是要有一条通向现实生活的路,我们要守住精神家园,同时也要融入生活的忙碌中,这样才能从快乐的起点出发,到达幸福的终点。

 

cxl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