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石家庄实验中学 李亚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融情入景。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哭了九天九夜,最后投水而死。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呈现出点点泪斑。 屈原根据这美丽的传说写了《湘夫人》,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二)、讲解诗歌。 1、检查预习,齐读课文。 2、疏通课文。(多媒体出示课文大意) 译文:湘夫人啊快降落在北洲之上吧,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能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听到湘夫人啊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啊都来迎接,他们拥拥挤挤啊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人。美好的时光啊不易得,我姑且徘徊散散愁肠。 几处提示:文中出现的“帝子”“佳”“公子”“佳人”“远者”都指湘夫人。 3、分析课文 A、《湘夫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故事。 B、 诗人写“鸟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两组反常现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句暗示会合无缘,后一句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C、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场面? 明确: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此处来一小结:这首诗的大致思路就是“思念——幻想——思念”。请同学们设想,如果把幻想的这部分去掉,会有什么后果?如果让你写一个思念的片断,你怎样写才能有内容? D.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 哀婉 E.幽怨、哀婉的基调是如何奠定的? 明确:诗人一句话就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那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到底好在哪里呢?下面我们重点赏析。 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境界浑然天成,非常之美。而前一句又是“目眇眇兮愁予”,愁很自然与景色联在一起,相互交融,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 F、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这些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的境界,整首诗就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三)、探讨诗的内蕴 师:看这首诗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既然是男女水神想欢会,按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何至于如诗中所写这么难呢?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屈原为何在诗中不让湘君与湘夫人如愿相会? 讨论范围:首先从诗的来源看,它是根据一个传说而写的,传说里娥皇女英没有见到舜,那么体现在诗里,屈原也让他们相思而不能相见。这是一重原因。 其次,我们能不能联系屈原的身世来分析?这就涉及到了诗的暗示性、诗的联想意义。 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这一切,都会在诗歌的加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湘君的处境、心情发生共鸣共振。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渗透,一般不能说这里一定有什么,那里肯定是什么,但它确实处处有,时时在,读者须潜心体味。 第三,当我们欣赏这首诗时,也会与自身联系起来,对诗产生一个跨越性的理解。社会人生中,一切由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感应,这就是《湘夫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空间,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真正魅力所在。 当诗与我们个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湘夫人》的意境空间一下子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 (四)、作业:背诵全诗。 2011-10-10 李亚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