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缺陷的荆轲,也是一个英雄——关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另一种解读
(苏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自从两千多年荆轲秦廷的奋力一击,中国的历史上就多了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指责他“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柳宗元《谴责荆轲》),有人赞扬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陶渊明《咏荆轲》)。那么究竟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只要打开《战国策》,平心静气去读有关《荆轲刺秦王》的文字。我们就会读到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缺陷同时又是英雄的荆轲! 有缺陷的荆轲 荆轲的缺陷之一就是筹划策略过于理想。对于如何刺杀秦王,荆轲在事先进行过谋划,他在和樊於期的对话中就详细地加以说明:“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好一个“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如果我们猛然看看这个刺杀的预设、听听对刺杀的描述,我想任谁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计谋。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多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秦王接见荆轲,荆轲到底距离他多远?近距离的情况下,荆轲是否能一次就抓住秦王的衣袖?秦王被抓住衣袖后会不会挣扎,会不会挣脱?挣脱了怎么办?当荆轲“左手把其袖”时,右手能否准确地“右手揕其胸”?所有的这些问题荆轲或许也会想到,但是他被自己的设想所迷惑了,因而最后的刺杀失利也就在所难免了。 荆轲的缺陷之二就是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这从两件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件事是燕太子丹催促荆轲赶快完成行动时荆轲的反应。当燕太子丹为形势所逼,婉言提请荆轲早日完成刺秦的任务,荆轲的表现先是“怒”然后“叱太子”。在这一怒一叱之间我们可以窥见荆轲身上具有的侠士通病“易怒”。如果说这里荆轲的不冷静还可以视为武人的“士可杀不可辱”的一种表现,那么易水送别,荆轲的慷慨悲歌,我们就不能不说是穷途末路的发泄了。是的,我们不否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一阕激昂的歌咏,反映了主人公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慷慨赴死的豪情,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句歌词与他曾经和燕太子丹的对话“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做一个比对阅读,我们还能否认荆轲在慷慨悲歌中的那种“只管去做,不计结果”的冲动吗?而这种冲动又恰恰为他的失败埋下祸根。 荆轲的缺陷之三是面对失败有点矫情。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荆轲刺秦失败时的语言行动得到印证。秦王的宫殿里,荆轲被秦王“断其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又被秦王复击以至“被八创”的情况下。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真是“煮熟的鸭子——嘴硬”。我们谁都知道,荆轲本就想“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刺杀秦王的,可现在又有如此之说,唯一的理解就是荆轲不敢面对失败的现实。 英雄的荆轲 作为英雄,荆轲身上具有敢于担当责任的精神。荆轲行刺秦王,虽然最终归于失败,而他的失败又加速了燕的灭亡。但是,如今我们在审视这件事,还是不能不佩服荆轲所具有的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荆轲设计刺秦是在“革灭殆尽之际”,面对燕国朝不保夕的形势,荆轲完全有理由和借口推脱这一使命。但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荆轲却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并积极筹划,力图“挽大厦之将倾”,并慨然应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作为英雄,荆轲身上具有长于思考筹划的机智。我们说荆轲身上有处事缺乏冷静的缺陷,但不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战国策》所描写的荆轲其实是一个长于思考筹划的人。他考虑到秦王的多疑,于是多方谋求取信秦王的见面礼,为此不惜冒着被后人诟病的危险,求得樊於期的首级,为了确保行刺的成功,他求得天下利刃“徐夫人之匕首”,并淬以毒药,以确保行刺的成功。即使在秦舞阳秦廷因胆怯失常时,也能巧言掩饰。 作为英雄,荆轲身上具有勇于挑战强暴的气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秦廷行刺”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今看来,荆轲走上秦廷,无疑是踏上一条不归路。然而荆轲早已置生死于不顾,以大无畏的勇气挑战威震天下的秦王和秦王朝。当图穷匕首见时,“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当秦王绝袖而逃,荆轲则于秦廷之上奋起追赶;当被秦王剑断其股后,又奋力掷出匕首……所有这些,无不反映荆轲的挑战强敌的气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民族。”对英雄的珍惜不是将英雄罩上许多光环,将其神化,而应该是还其本来面目。把英雄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从他身上挖掘出一般人所不具有的精神,并发扬光大之。作为人的荆轲,自身有着缺陷,但是,正因为有如此的缺陷,才是我们感受到他身上的那股彪炳千古的力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即使倒下,也倒在前进的路上。所以我们说,荆轲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踏浪的小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