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总结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寻找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就一节语文课而言,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可以采用艺术化的手段将每篇课文的精言妙语透析得淋漓尽致,但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的整体性和实践性相当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不可能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而是必须进行有机的整合。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章的典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实际上就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作文库,提供了一根根作文的胸中之竹。我们应该引发学生去寻找一把把钥匙,开店作文殿堂的神圣大门,充分发挥课文的综合示范作用,利用课文的艺术魅力,启迪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文章意境,把握体式结构,积累丰富材料,触发创作灵感,把一篇篇的文章当作一个艺术整体,一个艺术精品,凭借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阅历,根据自己的所长所短去作独特的积累、感受和艺术再创造。 一、课文教学要关注朗读,为作文培养语感。 一篇篇的课文,就是一个个极好的朗读范本。朗读的实质就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书面语言和人物性格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内化后的有声表现,充分显露出作者对原作感受的深浅性和认知能力的高低,朗读的目的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感受和吸收文章的佳词妙句,高尚情感,思想火花,体式结构。成功的朗读就是对原作的艺术再创造。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朗读正确、流畅而富有情感的学生,往往作文能力较强,反之,则相反。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层面去朗读,去积累,去触发,从而为语文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平台垒砖加土。 二、课文教学重视积累,为作文贮存材料 要真正实现教学主体和主导的定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正确途径之一,就是把语文课教师滔滔不绝、不厌其烦的讲析,归位于作为主体的学生自觉不断的积累。 1、生字新词的积累 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词汇量的丰富与否。只有在感知、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达到灵活驾驭语言、自由而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的境地。而词语的感知、积累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取决,而不应该由教师圈圈点点,教师的主观圈点,虽然有时可能结合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形,但毕竟还是带着教师的个性经验和主观色彩,很难说也不可能针对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心灵和个性需求。因为其中有些字词对张三是生字佳词对对李四却是早已熟知会用的了,所以,应该放胆让学生自行积累而不应该给予过多僵死教条的主观关照。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独特需要感受、认知、积累的生字新词会有用、能用得多。 2、佳词妙句的积累 一篇文章,一般来说总是有几个或几处炼就得炉火纯青的句子,或是新奇的比喻,或是气韵十足的排比,或是闪光着睿智火花的警句,抑或是承上启下天衣无缝的过渡。教学课文,就应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运用需求,把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句子划出来,细加品味;摘录下来,以备后用;背诵下来,以供今后写作借鉴化用。现以初中语文第五册部分课文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名言警句;“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壮丽画卷”和“这些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的生动比喻;“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发问的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一只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钟声贴着水面传来……”这些融情于景、突破传统语言习惯的新奇优美的句子……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与其在教学过程中花较多的时间去分析肢解,倒不如腾出一定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揣摩,积累,背诵。这样的实践功夫多了,对作文自然会起到厚积而薄发的神奇功效。 3、写作材料的积累 课文中的诸多故事,生动例子,鲜明论点,有力论据……都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慢慢地贮存起来,以丰富其作文的材料库。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强调,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强调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把生活狭隘地理解为事必亲躬,闻必亲耳,见必亲目,把真实性偏狭地理解为亲身经历,忽略了学生作文和作家创作的共性,忽略了学生作文同样存在的艺术真实。对生活的正确诠释,除了包含日常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之外,还应该融进其最主要的方面——学习。从课文中获取的材料,只要融入了辨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辨色彩,就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文天祥拒绝降元,行路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这些生动典型的事例,吴晗拿它们来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可不可以用它来论述“人应该是有志气”呢?如果今后要写一篇关于“志气”话题的文章,这不是绝好的材料吗?比起学生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不是更具有说服力和典型性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 4、行文结构的积累 佳词妙句的积累,能使学生文章的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如要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体式结构。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感悟揣摩一篇文章的行文结构。这正如学习书法,除了基本功的训练之外,还应该研究一幅作品的精妙结构。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千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自由创新。行文的技巧,结构的特色,又不能由教师过多地进行主观的讲析,而应给予学生此方面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行文和结构的精妙之处,有许多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何况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课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特色讲得清清楚楚,就算你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又能够接受多少呢?只有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多应用。毕竟自己思维咀嚼过的东西要比人家传授的深刻而有用得多。 三、课文教学意在启迪,为作文点燃思想 一篇课文并不是处处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陶冶思想情感,点燃思想火花的功效,但必然存在这样的精妙之处。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样的精妙之处,并借助它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扩散延伸,凭借自己的认知水平。古往今来,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都是这样诞生的。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由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诗句化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胎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个句子的完成,实际上是一点思想火花的闪耀,一种思维方式的锻炼,一次愤悱思索的过程,一次写作灵感的触动。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都是在读着别人的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个精彩句子而点燃了自己的思想火花,触发了自己的创作冲动,以致成就了一篇篇佳作巨著。 诚然,学生作文要插上飞翔的翅膀,还有赖于广泛而扎实的课外阅读和丰富而深厚的内化积累,以及长期而大量的实践训练,但语文课多多关注朗读,多多重视积累,多多进行启迪,从而寻找到语文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应该能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追忆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