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精神开启人类新时代(艺术、创新、文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戴非

天妒英才,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精神领袖、全球科技和创新的教父级灵魂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以56岁的英年离开了这个被他深刻影响和改变的世界。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遗憾之中,此等景象笔者还是生平第一次看到。这足以证明乔布斯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和伟大之处。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创新”和“艺术家”的代名词。

国际社会给予乔布斯极高的评价。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乔布斯让电脑个人化,把互联网装到我们的口袋里。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并获得了人类史上最罕见的成就之一——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乔布斯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其才能又足以使他做到这一点,通过从车库建立起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他展现了美国人的聪明才智。”《华尔街日报》更是将乔布斯看做比肩爱迪生和福特的历史伟人,称其为众多行业的企业领袖树立了榜样。

其实,苹果公司销售的无非是计算机、手机、影音播放器,它们并非无可替代,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苹果也远没有做到垄断。比起一家石油公司倒闭可能引发的资源恐慌、一家投资机构破产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一家决策机构垮台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苹果所在的领域实在无关痛痒,更没法真正决定全球人民的前途命运。然而偏偏就是它,市值超过微软,超过埃克森美孚,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一。被尊称为 “教主”的乔布斯,被视为 “精神图腾”的苹果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经超越了一家私人企业的意义。

所以,有人如此比喻:世界上有三只苹果,毒蛇诱惑夏娃的苹果、砸中牛顿的苹果和乔布斯的苹果。这三只苹果改变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企业改变世界的感慨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说,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现代文明,早已成为历史常识。比如说,航海和全球大发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和亚洲贸易,对全球格局造成了重大颠覆。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都与经济衰退、企业倒闭有直接联系。再把范围缩小一点,汽车制造商福特发明了“流水线”模式,他本人可能都未曾料到,初衷不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公司盈利的管理办法而已,但最后,“福特制”竟然成为了思想史上的深刻烙印,不仅在工业时代作为标志性象征,此后在科学和人文领域,更是引发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似乎成了让人类异化的帮凶。这场科学理性和自由精神、人性解放的辩论,至今都没有分出结果,“后福特时代”的研究依然在继续。

而乔布斯的苹果,究竟发现或发明了什么,足以改变我们的世界和未来?大多数人语焉不详,只一味强调苹果的影响力和创新性。它能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样重写人类的生活史?能像微软发明视窗系统那样让人类从此走向信息时代?似乎都没有,凭什么舆论会把乔布斯的离去,定义为 “一个时代的过去”?

答案可能还是要从福特谈起。福特所处的时代,拿托夫勒的说法,正值“第二次浪潮”:农民手工业转变为大工厂集成,随之而来的劳动力移民、资源掠夺、科技发明以及城市发展,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雏形。达尔文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无论是强大的掠夺者还是弱小的被欺辱者,都认同进步原则。淘汰落后与低效率,一切向着高效和理性进化,是核心中的核心。那个时代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都满腔热情,以为生活就是由坏到好、好了更好的单线进程。同步化、标准化、高度紧缩的时间和空间,把曾经神秘复杂的世界,突然间变得干净整洁,并易于理解。“福特制”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它让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加工零件,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绝妙图画。人像机器一样,分工明确,分秒必争,这是效率、是进步,是让当时的人欢欣鼓舞的创见。

而乔布斯所在的当代,似乎正值“后福特时代”:年轻人孜孜以求与众不同,而非标准化。全球经历了种族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环保主义等一次次激荡。今天,谈论一家大企业的经济伦理和社会责任,远比高效管理更吸引眼球。“后福特时代”迎来了各种替代物:灵活性生产、平等的团队工作,一切向着激发人的创造性转变,而非泯灭个性。思想家似乎不约而同都看到了人的本身,意识到人的感情、心理何等重要。与此相呼应,消费领域充分迎合人的感官,甚至过度激发个体潜在欲望,让个人主义在消费文化的烘托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些转变说起来轻而易举,但是真正能把握时代脉搏的组织和个体,简直是凤毛麟角。因为 “第二次浪潮”并没有完全褪去,工厂依然遍布全球,密集的劳动力加工、高利润的追求依然是资本的驱动本能。任何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都不敢一下子抛弃这些原则,不甘放弃单纯逐利去照顾员工的快乐、环境和谐与社会责任。组织性、纪律性依然是凝聚一个机构运作的核心系统。而市场和消费者究竟喜欢什么,在多元、小众的趋势下,人心越发难以捉摸。当大家不再流行同一种审美,看同一本书,听同一首歌时,世界仿佛又回归到了原始的杂乱无序,把握市场动向和集体心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困难。即使成功,也很容易失去阵地,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抛弃。

就是身处这样一波思潮转型中,乔布斯确属非凡。早在1984年,苹果打出了这样的电视广告:走调的音乐,沉重的脚步,成排剃光头的人缓慢地走着,一张大脸正在屏幕上发表言论。这时,一个年轻女郎突然冲进来,用铁槌向屏幕掷去,屏幕旋即粉碎。旁白:“1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Macintosh电脑,你将了解它为什么不同于奥威尔的 《1984》。”虽然此后苹果公司与乔布斯从辉煌跌入低谷,但是这则广告到了21世纪的今天再来回顾,我们会猛然意识到,原来乔布斯比市场早了将近30年,就已洞悉新时代的脉搏所在——人们开始厌倦工业标准和统一表达,想要挣脱有序、规范、理性和机械。30多年前,托夫勒预言 “第三次浪潮”将带来跨国企业的盛行、电脑使移动办公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的工作、核心家庭日渐瓦解、 DIY (自己动手)方兴未艾。时过境迁,这些预言大多成为现实。然而乔布斯把握住这点,看来并不比托夫勒晚。

苹果的兴盛,并没有带来惊人的专利发明,没有带来改变世界的大发现,也没有刷新组织和制度的文明,它只是生产IT领域的娱乐玩具而已。但是,它比其他组织更加敏锐地把握住了一点:不再让人类迎合机械,而是让系统更加顺应人心。专业术语称赞为 “良好的用户体验”,可这仅仅是 “用户体验”吗?这是顺应后工业时代的思潮,切中人与科技、人与组织、人与规则的未来。固然,苹果本身没有重大的发明惊喜,但是它肯定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变化。也许几个世纪以后,人们回顾苹果,将完全遗忘它并不完美的产品,铭记的是它提前领跑了一个崭新时代的理念和勇气,铭记的是乔布斯完美的把艺术融入科技和人们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布斯的离去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拉开了新时代转型的序幕。乔布斯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