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杨润清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内容摘要:曹操是特定历史造就的英雄人物,论政治,他任人唯贤,雍容大度,乐观进取,百折不挠;论军事,他审时度事,机谋善变,有勇有谋,奇正互用。说他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一点都不为过,他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人物,既政治家曹操、军事家曹操、奸雄曹操。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政治家     军事家   奸雄

曹操,因小说《三国演义》名扬四海。对于这位名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地位,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评价不一。在黄钧先生所编的《中国古代学史》第七章①,用近两千字论曹操,即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强干的大奸雄。自古以来,统治者从汉朝是刘姓天下的角度出发,受“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坐天下是顺天理。曹操乃一布衣,出身低微、平凡,白手起家,趁乱世显示英雄本色,逐鹿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汉主,认为他大逆不道,视他为乱世之奸雄,文学家们则从艺术角度出发,着力刻画曹操个性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个集“奸诈、伪善的阴谋家与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英雄”于一身的典型人物,留待后人去评说,以至令人读《三国演义》百看不烦,评三国人物津津有味,看曹操爱恨交织。老百姓则不同,众说纷纭,各选其好,有人称之为大英雄,有人称之为大奸臣。然而,对于曹操这位独特的人物,他有着现实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如果仅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论,把他圈入善恶范畴,则他便什么也不是且又“似是而非”了。因为“任何人,即使是坏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人世间纯粹的完美与缺陷的性格不存在,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联系之中……”(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和原则》)②如此说来,曹操这一人物的形象如何定位,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带给我们后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的。下面,就这几个问题,我们来浅析一下曹操这个伟大的人物。

我们评论曹操这一人物时,首要的是要看其主导方面,要把它放在特定环境,特定时代中去公正客观地评价。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笔者以为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作为三国鼎立的主要力量,其政治家、军事家的英雄本色与后世开国帝王相比毫不逊色,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 

一、任人唯贤,雍容大度,乐观进取,百折不挠的政治家风貌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唯才是举,雍容大度和屯田惜农等政策措施,对后世政策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吾用天才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为”,这是曹操的用人名言。自古以来曹操以知人善用而著称。司马光说他“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作者罗贯中更是以赞赏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刻画他这一特点。我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摔阿斗——收买人才,刘备用的是软办法,用义气聚拢人才,文如诸葛亮、庞统,武如关、张、赵、马、黄,尽管都是济世人才,但人才凋谢的前景注定了蜀王国日趋没落的趋势;孙权的江山是子承父业,占长江天险之利,割据一方,而唯有曹操是靠一批又一批人才谋定江山。他在用人方面,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在兖州招兵买马,于禁、典韦因武艺出众,成为将军,荀或、郭嘉、刘晔成为谋臣,从此威震山东。在后来征战中降将徐褚、徐晃、张辽受到厚待,从内心深处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愿望”,终身追随曹操,誓死无二心,后来拥有战将千员的强大军事力量。唯才是举论功行赏的做法,使文臣武将愿意为他,为魏国效命,血洒疆场而在所不惜,最终呈现“文有谋臣,武有武将”的兴盛局面。

曹操为人心胸宽广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这一点从“煮酒论英雄”的试探开始,曹操心中早就明白。但当刘备两次落难投靠曹操时,均受到曹操的厚待,后来刘备乘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关羽是刘备义弟,与兄长走散,走投无路暂归曹操,败军之将,敢言“三约”,核心是不降曹只降汉帝,终生不忘桃园三结义,只对刘备永不变心。曹操明知此人留不住心,却宽宏大量接受了“败将”近乎苛刻的约定。后来关公挂印封金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激怒众将堵截,曹操因惜才爱其义气,命张辽亲自往边关宣读军旨,“任便放行”。这若无博大的胸怀绝容不下。

小说中曹操“不念旧事”的故事屡见不鲜。破袁绍后从敌人文书中发现下属有人与袁绍暗中通信联系,谋士建议按名一一捕杀。他却认为当时袁绍强大,自己势弱难以自保,别人为求生存与对方通信是正常的,于是将书信一把火烧光,以德报怨,让众人心服口服。除此之外,曹操还善于纳谏,他虽机敏过人,却从不刚愎自用,虽说也有拒谏之时,但并不见多,即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桓凯旋后,第一件事是“重赏先谏者”。官渡之战中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一举反败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在悲痛中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作为古代一个政治家有如此胸怀,难能可贵。

曹操处事乐观进取

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几十年里,他更多的是积极乐观,以“微笑面对人生”。说到这里,尤其让人难忘的是赤壁败走华容道时三次大笑。第一次大笑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败军刚离开险地,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于是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士不知什么原因,他回答说:笑诸葛亮、周瑜无谋少智,在此关口不知道设伏兵,用兵不如自己。话还没说完,伏兵四起。第二次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在华容道,80万大军只有300余人相随,士兵疲惫至极,毫无斗志,此时他仍笑得出来。三次大笑,引出三路伏兵,又三次化险为夷。“笑”只是一种外部表现,实则反映出曹操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气和一位政治家的谋略,在如此重大挫折中,他能保持冷静、沉着,以乐观的态度激励士气,把这种乐观及时转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的语言,表情语言,从而稳定军心,重振士气,让将士在困难中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

笑对困难,也表现出他不怕困难,坚信胜利最终是属于自己的,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意志坚定、高瞻远瞩,必然会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曹操议政爱农惜农

曹操采取过一系列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小说在不少章节中直接地展现了他重视农业,重视经济发展的积极愿望。命令军民屯垦,这样在军阀混战中可以使百姓得到暂时休整,“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南征北战中,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虐掠百姓,违背“一律斩首”。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同罪。”仓厅大捷,众将领一致要求乘胜进兵翼州,他却予以否定,理由是:连续进兵“枉废民业。”决定秋后进兵,认为民为本,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国兴。这些措施和思想表现他体恤民情,把“民”放在心上,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看到希望,从而赢得了民心,自古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人民拥护,他的霸业最终才能成功。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仿效,影响深远。

二、审时度事,机谋善变,有勇有谋,奇正互用的军事家风貌

曹操是一个世所公认的军事家。作为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讨董卓中,开始满朝文武大臣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哭成一堂却束手无策,只有他抚掌大笑毛遂自荐,自己一人冒险行刺董贼。在行刺中,被董卓发现,他又急中生智,假献宝刀,得以脱身而逃。见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③回家后,发娇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共讨董卓,起事后又推势力雄厚的袁绍做盟主,自己甘当联络员。巧借大树遮荫,不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

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曹操作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尽情显现出来。以官渡之战为例,这一战,曹操以军粮不足7万人对抗袁绍粮草充足的七十万人,以一敌十。他在战争对峙阶段,召集谋士商策问计,定计出奇兵,用奇计,夜袭鸟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粮草,断绝其粮道后援,令袁军军心大乱。曹操正由于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从流,灵活机灵,结果一举扭转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曹操不仅仅是“运筹帷幄”的帅才,而且也是披坚执锐的勇士。在其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亲自挂帅,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亲临前线到城下督促将士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有人退却时,他果断执行军纪,杀一儆百,并亲自下马,参与填沟坑,激励将士奋勇争先。“赤壁之战”是其一生最大败迹,但他并未一蹶不振,败后回北方,又重振旗鼓,休养生息,不久便又军威大振。三国鼎立时,蜀国诸葛亮七出祁山,面对蜀兵咄咄逼人之势,他采取主动防守战略。因时制宜,以静制动。这一防守战略,既给人民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吴蜀两国被迫以进攻自卫,力量逐渐消耗。魏国反而越来越强,为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敢想敢说敢干敢当。乱世之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长期征战中,功勋卓著,由于功高震主,权势愈大,汉献帝疑忌也愈重,面对公卿士大夫集团诽谤猜疑,他不畏人言,并未激流勇退,公开宣称自己不会主动交出兵权,退出政团,认为天下没有他便会大乱,人民便会遭难,这与刘备假惺惺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刘备当初兵败长坂,无立足之地,心中想据荆州,却口口声声说是兄刘表之地,不敢据,后来还是占了荆州。赤壁之战后,东吴欲讨荆州。他不想却以哭为掩护,一致采用拖延战术。后来西川请他抵抗张鲁,张松献地图,为他兵进西川提供大好机会,他想以此地图霸业,却口口声声,假仁假义说是:“不忍取之”这种口是心非的行为反衬了曹操的光明磊落。

三、多样复杂的奸雄曹操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但是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找到很多好的东西,也就满足了,并不要找到数字式的完美的毫无瑕疵的东西”《车尔尼夫斯基选集》上卷第4页。评价他,要把他放在东汉末年统治者腐败,社会动荡,人心思定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是时事造就他成了英雄,所以他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阶级地位中形成的烙印。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个大“奸”不为过,对于曹操其人,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奸而不恶。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在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抚掌而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问曹操:“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烧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 ”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军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小说中描绘曹操如何专权,对汉献帝不敬,对汉室宗亲不敬,但他没损害老百姓利益,没有阻碍社会进步。正由于汉献帝懦弱无能,汉室衰落,才导致群雄四起军阀混战,战乱让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曹操借乱世兴义兵,平定诸侯,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虽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凭他的势力让汉王朝又延续了几十年,他损伤的主要是奄奄一息的刘汉末代王朝的体面,李卓吾在《强臣论》中说的很合乎曹操的专权,汉献帝有能力平定军阀混战吗?肯定是不能的,所以在老百姓的眼里,谁让他们安居乐业,谁就是英雄,曹操能在军阀混战中成为霸主,与人心所向分不开,尽管他是“奸雄”,但在百姓眼里并不可恶。

(二)曹操的残忍与宽容。在这一方面,曹操做的太绝,谋刺董卓事败出逃,被吕伯奢收留,吕家连夜准备磨刀杀猪买酒款待,曹操因疑心主人有害己之心,不管男女,连杀八口人出逃,路遇吕伯奢买酒回来,就说正在杀猪请他返回。他明知道杀错了人,却仍追杀吕伯奢,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后来成为政治家的名言。在用法上,他过于重,有犯必杀,甚至杀错了许多人,有滥杀无辜之嫌,尽管是帝王集团利益之争逼使他痛下杀手,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其多疑、残忍的本性,不过在乱世,他用重刑确实起到震慑作用,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但同时曹操也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曹操的祖宗骂起。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三)他善于玩弄权术。如在执行军纪中,割发代首,哭泣死敌袁绍,礼葬关羽首级等,但这并不失为一个政治家成熟的表现。自古以来,政治家要想在权利之争,利益之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懂得玩弄权术,玩弄权术是所有政治家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差异只不过是高明与拙劣之分,我们不能因曹操善弄权术而贬低他。因为他毕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治乱世的能人。因为“某种弱点只适合某种个性”(布孔洛《外国作家创作经验》第456页),战士毕竟是战士,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过:“罗贯中的成功之处在于揉百家之言而合成曹操这一形象,在曹操这一形象中,雄才大略和奸诈狡猾有机地融为一体”。

总之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苏东坡曾说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 。

从以上看,曹操的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不是走两个极端:尽善或大恶,而是从客观工作的角度,从多方面把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得以丰满。他是东汉末年军阀的矛盾焦点,又是三国鼎立的最重要一足,抛开历史的偏见,曹操是历史时代的英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中,有分有合,但统一、发展是历史发展趋势,为西晋统一中国奠基了基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他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前进功不可没,所以我们今天不能抱着偏见,片面说其好或者说其坏,要用辨证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他。

历史让后人评价的,曹操无论是政治、军事上的成就,都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孙权、刘备,就是残忍、奸诈方面,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特定的艺术形象将随《三国演义》让后人津津乐道,为后世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七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再复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0年版

4、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北京新潮出版社,1985年版5、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魏安 《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7、柳存仁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8、傅继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9、何满子《三国演义学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版

10、黄均  《〈三国演义〉与荆州》,古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

后  记

根据远程教育学习要求,语文毕业前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我选择了《试述〈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这一课题。在十堰电大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一文终于撰写成功了。

在撰写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和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请教过资历深厚的专家,付出的辛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是因为本人的写作能力确实有限,再者受条件限制,搜索的资料有限。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总算完成了此文的撰写,在这里我深表谢意!本文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杨润清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