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时候通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介绍作者 1.教师启发学生: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南归》、《往事》;散文集《同情》、《冰心游记》等。 ★课文选自《冰心选集》。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冰心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为什么话多?说明了什么? ②这篇写这篇文章,你认为主要是告诉我们什么?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大家?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多读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①说说作者读了哪些书? 《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 ②这些书是在什么时候读的?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③结合课文分析,从哪些方面写了作者读的书 “多”? 时间:从七岁开始读,直到晚年 种类:古今中外俱全 数量:读万卷书 板书设计: 多读书——时间、数量、种类。 第二课时 2.读书好。 小组阅读2—11段讨论:作者读的这些书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好处? 讨论归纳: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 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设问:文中有一句话总写了作者读书的感受,是哪一句? “从读书中……大道理”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板书设计:读书好——①激起感情,获得美的享受;②扩大知识面; ③有助于写作;④提高品德修养 3.读好书。 抽生朗读课文12-13段,思考: ①文段中提到的这些书,作者认为有什么特点? 《西游记》:精彩; 《封神榜》琐碎; 《水浒传》:人物如生; 《荡寇志》:索然无味。 ②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 概括: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 具体地说:古代小说:精彩而不繁琐,引人入胜而不索然无味; 现代文艺作品:必须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 板书设计:读好书—— 五.课堂迁移:在你读的书之中,最喜爱的是什么书?你的感受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多读书——时间、数量、种类。 读书好——①激起感情,获得美的享受;②扩大知识面; ③有助于写作;④提高品德修养 读好书 七.作业:1.记忆文中的注释。 2.阅读教材后面的名著引读190-192页,勾画重要语句。 3. 课下准备一下,向同学介绍你看过的一本喜欢的书: lzg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