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素材 手机版




摘  要:当前不少高中生写作素材较为贫乏,造成了作文内容空洞、单薄,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在考试中甚至拿不到 “基础等级”的分数。本文从积累理论材料 、积累事实材料、跨学科积累材料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应试能力。

关键词:作文  教材  积累   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子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作文中不时闪现出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表现了“九零后”的思想开放与个性独立,给高考作文“求稳” 的传统注入了新异的元素。但是,也有相当部分考生找不到合适的载体来传情表意,不是材料匮乏,不足以承载文章的主旨;就是使用的材料过于陈旧,缺少典型性和时代气息,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多年担任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作文组组长的胡国华老师指出,超过七成考生高考作文得分低于阅卷切入分,不足42分,拿不到“基础等级”的分数。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时有发生张冠李戴或撞车的现象。在平时测试或作文训练中,也经常发现材料的雷同现象,大家都颠来倒去地使用一些司空见惯的材料,自己的老师看了都厌烦,怎能引起高考评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呢?

不是说那一些材料就好,那一些材料就不好,而是说很多人都用相同的材料,太“熟”了,也就让人觉得“俗”了。都说第一个将女孩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跟风,第三个以后通通只能算是蠢才了。有人说过,在作文中选用别人常用的材料是石子,使用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这告诉我们,材料的新颖性影响着文章的生命力。

俗话说,文贵有新。材料太“熟”、太“俗”了,文章便失去新意和生气,没人爱看。要想写出内容丰富、有创意的文章,必须占有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根据需要选择使用。造成学生写作素材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影视网络冲击的时代因素,也有教育课程本身的设置问题,难以一言以概之。尤其是农村高中,办学条件简陋,校园文化气氛不浓,再加上底子薄,大多数的学生掌握的写作素材普遍都较为缺乏,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如何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材料来支撑一篇800字的作文,成了不少高中学生必须直面的一道坎。

有人主张高中生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写自己的学习生活,抒发真情实感。愿望是好,但大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视野狭窄,阅历浅,缺乏辩证思维,大都只是写生活琐事,没有思想深度。有些甚至认知上幼稚,有低龄化的倾向,很难写出有思想深度、个性鲜明的文章。

也有人提出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这是被无数的语文尖子的成功经历所证明了的。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少部分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尤其是理科生,不可能通过大量自主的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只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一些专题性的阅读训练,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已。

其实,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很多篇目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物掌故,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只是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教材中的文章我们都曾认真的学习过,理解深刻、透彻,用作写作素材,更容易把握。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平时多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写作素材,并在作文时优先使用材料。这样读写结合,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缓解了写作素材贫乏之苦。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累写作材料作一些探讨。

一、积累理论材料

理论材料,也称道理材料,包括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警句,以及经典著作里的一些精辟的论述、见解等等。

这些经典性的言论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积累一定数量的理论材料,实际上等于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和生活经验。习作者在作文中适当穿插引用一些理论材料,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06年全国Ⅰ卷58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出彩之处正是直接截用了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明月星疏,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标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同时又引用诗句作开头,引出观点揭示题旨,自然利落,表现了作者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和娴熟地运用知识材料的能力。

理论材料在议论文中可直接引用作为论点,亦可用作论据。例如09年广东满分卷《知之•行之•思之》,引用古语 “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作开头,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引用大量名言作论据,分别引用庄子“道在便溺”、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汤之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曾子“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等一系列名言名句,层层深入,论述了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文章结尾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名言作结,画龙点睛,使全文主旨得到深化、升华。从某一层面上说,这篇文章是用理论材料建构的。文章简要、流畅地把道理说透,完全得益于作者丰厚的理论材料的积累。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语言精练,思想深刻,到处都有这样的理论材料,是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要稍加提示,学生便会留意。在古代散文中,富有哲理的名句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朗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还可以结合背诵要求学生记下来。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摘抄下来,分门别类整理好,使之系统化。当然,摘抄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模拟可使用的话题,这样才能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二、积累事实材料

事实材料包括科学知识、史实、寓言、神话、名人轶事、人物故事、个人经历和生活现象等等。

在夹叙夹议的议论文中,事实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议论的基础,可以从中归纳、提炼出论点;同时,又可用作论据,反过来用予证明论点。

贮备一定数量的事实材料,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条件。毛泽东讲话、写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心中贮备了题材广泛的经典材料;邓拓的杂文善用史料,引典论今,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胸中自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是因为他关注国计民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了然于心,写文章时才能运用自如,妙趣横生。

河南06年满分卷《认知自我》,娴熟引用了陶渊明去官归隐和李白离京云游两个事实材料,深入论证了古代文人名士能做到“认知自我”,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富有浓厚的古典文化主义色彩。这两个材料都出自现行高中语文课本,让作者信手拈来,穿插运用到作文之中,提升了作文的层次,表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驾驭语言材料的能力。

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使原始的材料变成符合文章需要的有效题材。在引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文章观点关系密切的地方,删除与题旨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使之成为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必须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把采集的花粉揉进自己的唾液进行加工,才能酿成既保持花粉的芳香又本质上高于花粉的蜂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课本所选的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丰富多彩,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有的显性,而有的较为隐蔽,一笔带过罢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时候要做个有心人,练就火眼金睛,学会从纷繁的材料中发现可用之“材”;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从配套的资料或课外材料中深入挖掘、补充完善。

只要平时多加注意,并持之以恒,是完全可以从课本积累到丰富的写作材料的。

三、跨学科积累材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明确了学科整合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作文要反映社会人生百态,注定必然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我们提倡扩大学习范围,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从更广泛的层面上积累写作材料,让作文选材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走上更高的层次。

高中先后开设十几门学科,每一门学科都给学生打开一个世界,传递着多姿多彩的知识。各个学科虽然各自独立,但又互相交加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随着各个学科的深入发展,又会不断地派生一些新的交加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整合,理顺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深刻领悟知识的内涵,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众多学科中,写作素材最丰富的首推历史。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浩瀚巨大,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材料库。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学科教学,从中积累哲学、历史、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习借鉴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提高思辨能力。

其他学科的教材也同样蕴藏着大量对写作有用的经典的材料,值得我们去收集。从社会发展运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到种种自然现象,无不引领我们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材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之中去,把语文的学习和各门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从更广泛的层面上积累写作材料,并在作文中优先引用,扩大取材范围,彰显个性,抑或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赢来读者的青睐。

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学者散文”,往往取材于一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观,借古论今,洋洋洒洒,很受一些读者的热捧。这类文章视野开阔,取材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值得学习借鉴。

北京今年作文58分卷《包揽后的反思》,由中国队在荷兰鹿特丹世乒赛上又包揽全部冠军引发了议论和反思,提出中心论点“实力在于运作体制的科学与完善”,先后运用了了三个材料论证:(1)姚明创造中国第一高度,刘翔创造中国第一速度,丁俊晖创造中国第一准度,李娜创造中国第一力度,源于中国体育运作体系的科学与完善完善:(2)20世纪90年代日、韩依靠企业内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应对经济危机:(3)田忌赛马依靠优化内部结构赢得胜利。这三个材料横跨体育、经济和语文课本三个领域,让作者巧妙地揉为一体,多角度、深层次地共同论证了中心论点,文章内容充实,富于变化,说理透彻。

写文章切忌内容单薄,材料单一、平面化,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选用一些有典型的素材,更有表现力。因此,我们提倡拓宽渠道,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积累题材广泛的写作材料。

教材之所以为之教材,在于它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在当前学生普遍不愿或不能深入读书,胸无“成竹”,写作素材贫乏的情况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积累写作材料,课本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我们写作能力的平台。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高等教育出版社

2、《浅谈中学语文读写教学》,佚名,快乐阅读网

3、《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王志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03年7期

4、《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楚岭丽《教学交流》2008年第6期

5、《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材》,张祥云,安微师大附中网站

 

韦首建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